風機,這個不太起眼的裝置,卻成為冰箱衆多零部件中最後一個被國産化的産品。正是這個零件,讓肇慶晟輝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簡稱肇慶晟輝)總經理李輝鑽研了16年。
經過多年努力,肇慶晟輝攻破“卡脖子”難題,實現年出貨量5000萬台風機,目前産能位居世界第九,國内第一。在風機這個細分行業領域上,肇慶晟輝成為行業龍頭,近日還被認定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
肇慶晟輝生産車間。王焌鑫 攝
李輝的“心理陰影”
肇慶晟輝的總經理李輝是一個湖南漢子,平日裡他最常對員工講的話便是“吃得苦、霸得蠻、耐得煩”。
2000年,這個湖南漢子19歲從湖南工程學院畢業後,就到了電子元器件龍頭企業風華高科輪崗任職。那幾年,李輝穿梭于風華高科購置的珠三角最先進的自動化設備之間。也是在這段工作經曆裡,讓李輝看清了國内風機行業的瓶頸與短闆。
當時,風華高科廠内一台價值500多萬突發控制器故障。由于剛好過保修期的設備,生産商表示,需要拆下控制器寄回比利時維修10個月。除了高昂的維修費用外,10個月的宕機期将直接導緻企業訂單延誤。風華高科便組織技術人員自己檢查維修,最終發現是控制器裡的風扇壞了。
當時李輝負責采買風扇,他輾轉多地買了20個風扇回來,經過多輪測試可以安裝替換。看似問題被輕巧解決,但緊接着又出現了令李輝不解的問題,“測試好好的,為什麼一裝進控制器就不轉?”原來原裝進口的風扇有着特定的波形且與控制器相匹配,而原裝風扇生産商不對外售賣。無奈之下,設備隻能送回比利時維修。
這次事件過去一年後,風華高科遭遇了整個信息系統全部宕機,問題原因同樣是設備服務器的風機壞了。
李輝清晰地記得,那批風機是德國生産的。那時,李輝就知道,至少在風機這個元器件領域,中國沒有任何核心競争力。
在參觀德國的風機工廠後再一次印證了李輝的想法,他說:“德國工廠的自動化、智能化、機械化先進程度,我們國家還需要奮力追趕10年才行”。
這位湖南漢子睡覺時每每想起都心有不甘,便同妻子商量出來單幹。李輝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2006年,肇慶晟輝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16年的時間肇慶晟輝一直都專注于一件事——“做風機”。
以創新勇氣解決“卡脖子”難題
一枚硬币大小的風機,被裝置在VR眼鏡中,承擔起散熱功能。這枚微小型直流風機最高速度可達15000轉每分鐘,解決了高轉速、低噪音、低功耗等卡脖子問題,具備較高可靠性,是肇慶晟輝的引以為傲的新産品,也是最具備技術含量的行業領先産品。
目前,李輝在全國設置了3處分廠,并與多所學校開展産學研合作,在産品設計、産品性能、産品可靠性等方面推陳出新、精益求精。
浸水試驗箱正在測試風機浸水性能。王焌鑫 攝
在肇慶晟輝的實驗室,風洞、浸水試驗箱、阻燃試驗機、冷熱沖擊試驗機、微電腦沙塵試驗機等30多台性能測試機在反複測試産品性能與可靠性,每天都有大量的數據從這裡傳出。
除了2-3毫米的微小型直流風機,肇慶晟輝生産的其他型号風機被安裝在汽車座椅内、手機等通訊設備中、冰箱等家用電器裡,應用于5G通訊、船舶、飛機等多個場景。
“我們公司3到4年一革新,每一次革新公司都會出現反對的聲音,但我決定了都會堅持幹下去。最後事實證明,我的方向是對的。”肇慶晟輝總經理李輝說。
3到4年一革新,指的是肇慶晟輝刀刃向内的自我革新道路。2013年,經曆過起步階段的肇慶晟輝年銷售額達到1000萬元,但李輝決定投入幾百萬元,針對生産線開展技術自主研發。“當時全公司都覺得我瘋了。”李輝說
2015年,肇慶晟輝成功申請《散熱風扇全自動機器人智能生産線及制造方法》國家專利,先進的智能制造柔性化生産線也應運而生。“我們當年去上海工博會參展時,是當時參展的唯一一條柔性化生産線,還引起了國家科技部門的關注。”李輝驕傲地說,工博會結束,很多企業慕名來到肇慶晟輝參觀這條先進的生産線。2年後,前期的研發投入在生産線的帶動下,成功回本并使肇慶晟輝成為行業中的佼佼者。
2019年,肇慶晟輝開始追求高效運轉、精益生産。
為增加産能和生産空間,李輝決定拆掉幾百萬、還沒到折舊期的設備。“拆了老設備,産能可增加50%,空出30%的空間,還可以留出一條參觀通道。”李輝說,“在整個廠,你找不到5平方以上的空地,每平方都可以産出效益。”
2021年,在肇慶市高要區委、區政府的幫助下,肇慶晟輝購置了30畝新地塊用于第三輪革新。“這塊地,我們将建設體能擴大4倍、産能擴大6倍的數字化、智能化燈塔工廠式廠房,将重新分配生産要素,實現人在異地,就可以掌握公司運轉情況,操作生産、發貨。”他還表示,将把核心供應鍊放到新廠房,并通過技術投入,繼續坐穩服務器、汽車中控平台、光伏新能源等風機元器件一級供應鍊,坐穩海信、海爾、美的等消費電子一級供應鍊。
疫情防控期間,肇慶晟輝的員工仍舊照常生産。吳勇強 攝
2022年上半年年産值超億元,實現29%增長速度,但仍未達到李輝的心理預期,接下來肇慶晟輝将加大産品研發投入、不斷拓寬市場渠道、不斷增強自身在國際市場競争力。“隻有保持這種創新精神,才能走得比人家快,别人學習的永遠是我們的昨天。”李輝說。
“小巨人”不能真空發展
企業要在某個行業持續性深耕,才能做到“專業”和“精細管理”,其次要在适時抓住行業最新浪潮并擁有足夠創新井繩,才能實現自己的“特色”和“創新”。顯然肇慶晟輝做到了。
實驗室内,工作人員正在進行風洞模拟試驗。王焌鑫攝
而專精特新“小巨人”不是在真空裡成長的,需要良好的成長土壤。面對疫情和世界經濟下行雙重影響,企業發展面臨很多挑戰。特别是在科技領域,像肇慶晟輝這樣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金融貸款、企業融資等方面不占優勢。“技術資金投進去,一時半會兒都看不到成果。”李輝說。
高要區工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為幫助“專精特新”企業發展,高要區建立了“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庫,依據國家和省認定标準,聚焦規上工業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上市(拟上市)企業,篩選一批創新能力強、成長速度快的企業重點培育,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貸款貼息,發放國家和省各級獎補資金,兌現各類獎補政策,通過政銀信息信息胡同、鼓勵金融機構為“專精特新”企業提供融資支持,減輕企業發展負擔。
此外,為提升“專精特新”企業服務水平,高要區還采取“一對一”或“一對多”等方式上門送服務、送政策。
“高要區政府不僅在土地方面給予我們企業支持,還在各項補貼政策方面減輕了我們企業發展負擔。”李輝說。
【撰文】王焌鑫
【通訊員】劉潛
【作者】 王焌鑫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 客戶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