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我們,和古人比較起來,是不怎麼太講究稱呼的。朋友間談話,就用簡單的“你我他”三個字,顯得很随便,也很親切~因為大家都這麼叫,也沒覺出什麼不好。
關系熟的朋友或同事之間,隻稱姓,如稱呼“王一”就叫“王”,表示一種友善之意;關系再好一些的,直接叫名,王一就叫“一”,或後面帶個“兒”化音;更簡單的稱呼,是一律叫“老鐵”。
對比古人那裡,他們的談話就顯得特别的講究,稱謂起來也挺“麻煩”。原因是古人很注重禮節,他們往往把尊稱放在前面,把自謙留給自己。這樣一來,有不少稱呼就帶上“溫度”了,稱呼起來,有的時候能讓人心裡感到一種暖意。
稱呼這個事兒,算不算一種國學?個人覺得,好像是應該算。反正别管那麼多,來看看古時候的稱呼。
一、古人的自稱,随自己和對方的不同而不同。
1,最通俗的叫法,是自稱鄙人。鄙人本意指居于郊野之人,表示自己是鄉野之人,孤陋寡聞的人。
2,臣,仆。“臣”的本意是臣服對方,不光是臣子對皇上,其他人也可以這樣自稱;仆本意是奴仆,下對上、幼對長時,都可以自稱仆,表示對對方的敬重。
3,小生、晚生、後學、晚侍、小可、在下。
如果自己是年輕人,面對父兄、尊長、前輩時的自稱。
“小可”要單說一下,這宋和元朝時的自稱,表示自己微不足道;“在下”的原意,古時坐席,尊長在上座,最不起眼的坐在最下面。
4,不肖。面對或提到父母時的自稱。
不肖就是不像,除了自謙,還表示擡高父母賢能之意。不肖不能寫成“不孝”,不孝不是一種自稱,而是另一個意思。
5,不才、不妄、不敏。任何年齡都能用。
6,女子的自稱,是妾、奴、奴家、未亡人等。
妾是正妻之外的側室,地位低。所以皇後也經常自稱“妾”,表示對對方的尊重。
奴、奴家, 原意是不自由的下人,也是一種謙稱;正在守寡的婦女,稱自己為“未亡人”,表示對丈夫的思念和敬重。
7,皇上和諸侯的自稱。
諸侯自稱“不谷”,谷善養人,不谷就是不善;
皇帝自稱孤、孤家、寡、寡人。顧是孤單無伴,寡是寡德無才,都是謙稱。
朕是皇帝的專用詞,從秦始皇開始使用。它的原意,筆者也不太清楚,所以也不敢随便解釋。
二、古人口中的“你”,都是怎麼稱呼的。
1,古人對皇帝,為什麼稱呼陛下,而不是“陛上”。
先來看一個小小的笑話。在《晏子春秋》中,有一次齊景公登高台,在台階(陛)上累的走不動,就罵罵咧咧的說:“這些破民夫,怎麼把陛修的這麼高!”晏子聽了,回怼說:“您要不批準,誰敢修這麼高啊!”
陛是台階。對陛下這個詞,三國時文學家蔡邕解釋說:"謂之陛下者,群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
仔細分析,這些話能看出許多的毛病和其他東西來。因為篇幅有限,不能展開說,姑且就按他的解釋來吧,他這個解釋,還真影響了以後的許多叫法。
2,殿下,閣下,麾下,足下。
對太子、親王、皇太後、皇後,都用"殿下"這一尊稱。
"閣下"一詞盛行于唐代,是當時對高級官員的尊稱。古代高級官員的官署往往稱閣,故以"閣下"相稱。
麾下,是軍人對将帥的尊稱。
足下,一般人都可以互稱。
3,子,長者,卿,先生,公。
子是古代尊稱,男子皆可稱之,學生對老師也稱子,夫妻之間彼此稱呼“内子”和“外子”。
長者用來稱呼有徳行受尊敬的人。
卿是古代尊稱,古時使用較廣。君稱臣叫“愛卿”,夫妻之間的愛稱是“卿卿”。
先生和公多稱師長、老人或有徳行的人。稱呼先生是側重學識,稱呼公是側重地位。
4,對自家人和朋友的稱呼。
朋友之間,稱呼是仁兄、賢兄、仁弟、賢弟,自稱則一般是“愚弟”。
隻要是朋友,年齡大的也可自稱為愚弟,叫對方為賢兄,表示敬重。我們看到古人的書信來往,或口頭稱呼,無論年齡大小,經常這樣叫。
對自家人,一般前面加個賢字,如賢姊、賢妹、賢甥、賢侄等,對自己則加個“愚”字。
三、古人稱呼第三人,一般不直接叫“他”,稱呼非常的繁多而“麻煩”。
古人稱呼“他”是最麻煩的,叫法特别多,大概看看。
1,稱呼家人。
稱對方的父親,叫令尊、尊公、 尊大人、尊大君、尊翁、尊駕。
稱對方的母親,叫令堂,令是仁善之意。
稱對方的兒子,叫令郎、令郎君、令嗣、令子;稱對方的女兒,叫令愛、令嫒。
此外還有, 稱對方嫡妻叫令正,對方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叫令兄,令姊,令弟,令妹。
稱對方的女婿叫“令坦”,源出王羲之“坦腹東床”的典故,叫“令坦”是稱對方找了一個“乘龍快婿”。
2,帶等級稱謂的“他”,都是怎麼稱呼,簡單看看。
君。在周代,專稱諸侯為君。到了戰國,君指功臣和貴族,如有名的孟嘗君等“四君”。秦統一天下後,稱皇帝為君。後來又引申為對男子的尊稱,如父和夫,也可稱君。
士。這個稱呼也一直在演變。篇幅所限,不能細講,要不太散了。
此外,還有民、庶人、庶民、工、奴、阍人、寺人(宦)、黔首、布衣等稱呼,幾乎涵蓋了幾千年的曆史,有些詞,自己也說不太清楚具體的演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