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我讀王立銘老師進化論50講的一些感悟

我讀王立銘老師進化論50講的一些感悟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1-06 05:06:13

如果我們給過去幾年一個關鍵詞總結,“競争”這個詞肯定榜上有名。我們經曆了國際間的大國競争,像是中美貿易摩擦和科技競争;職場競争的話題也成為輿論熱詞,像996、内卷、躺平;還有關于教育競争和教培行業的整頓,等等。

關于競争,有沒有一個系統理論作為我們的思考框架體系呢?有,這就是進化論。這是地球生物在幾十億年裡積累下的,如何應對競争的智慧結晶。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王立銘老師的《進化論50講》。

首先,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王立銘老師,他是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的教授,王立銘老師絕對是以“手快”著稱。五六千字的文章,他基本是一個晚上搞定;去年十一期間,王立銘老師隻花了五分鐘,就寫出了一大篇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專業解讀。不過,這門《進化論50講》,你猜他花了多長時間?兩個月?半年?都不對。而是整整兩年。初稿完成的那一刻,王立銘老師感歎了一句:能把進化論講明白,這輩子值了。

要把王立銘老師兩年的心血之作說清楚,我也有點緊張。因為内容實在太豐富,我那慢慢來講,簡單做個搬磚引玉吧。怎麼辦呢?想去想來,不如換個講法,我們不說進化論到底是什麼,而來聊聊,進化論不是什麼。因為關于進化論,實在是有太多的誤解。

我們印象最深的進化論思想,可能就是那八個字:“物競天擇,适者生存”。每提起這八個字,我們腦海裡就會浮現出自然界裡那些赤裸裸、血淋淋的鬥争場景。比如非洲草原上,兩隻羚羊彼此相對,低下頭顱,随時準備用尖角刺穿對方的咽喉。熱帶雨林裡,大猩猩捶胸頓足,大聲嘶吼,争奪一塊領地的主權。

這個印象對嗎?也對,也不對。實際上,“物競天擇,适者生存”,包含了三種競争形态,剛才說的那種赤裸裸的競争,隻是其中的一種形态,叫做“種内競争”,也就是一個物種内個體之間的競争。因為同一物種的兩個個體,能力禀賦,生存需求都很像。它們必須直接對抗,才能奪取自己的生存資源。

第二種生存競争的類型,叫做種間競争,也就是兩個物種之間的競争。因為物種之間的特征差異比較明顯,它們不再需要正面對抗,而是要分化出獨特的競争力。

打個比方,斑馬和瞪羚這兩種動物,都吃草,都生活在非洲草原,直覺上它們之間的競争應該非常激烈。但事實上,它們是井水不犯河水,過着相安無事的太平日子。因為,它們吃的草的部位并不相同,斑馬主要啃食青草的葉子,瞪羚主要啃食青草的根。

難道這兩個物種的習性就恰好這麼默契嗎?恐怕不是。王立銘老師說,一開始,斑馬和瞪羚吃的草的部位有可能就是一樣的。但是在長期的互動中,它們為了避免劍拔弩張的直接競争,各自發展出了不同的生理特征。比如,斑馬發展出了長長的腸子,于是它可以消化纖維多的葉子。瞪羚發展出了堅硬的牙齒,于是可以挖掘難啃的草根。這樣一來,它們就可以在同一片生存空間裡占據不同的生态位,形成和平共處的局面。

你仔細琢磨,這兩個物種之間的關系都不能叫做競争了。甚至有的時候,物種之間還能達到互利共生的關系。比如有一種魚,它的生存方式就是吸附在鲨魚身上,跟着它們潛入深海,吃它們捕食的殘羹剩飯。它非但不是在跟鲨魚競争,反倒依賴鲨魚給它提供生存資源。再比如,生長在高山和極地的地衣,其實是苔藓和真菌的共生體,苔藓為真菌提供養料,真菌為苔藓提供保護,兩者合作保證了彼此在惡劣環境下的生存。

還有第三種生存競争的類型,叫做環境競争。這是指物種跟惡劣的自然環境之間的鬥争,不同的物種會發展出不同的應對手段。比如,同樣生活在天寒地凍的北極地區,北極熊通過長出厚厚的皮毛來防止熱量流失,北極黃鼠發展出在地下冬眠的技能來躲避嚴寒,而北極燕鷗幹脆在北極的冬天長途飛翔上萬公裡,到南極去避寒。在大自然這道考題下,沒有唯一的标準答案,能讓自己存活下來的方案,都是好方案。

講了這麼多,今後我們看到“物競天擇,适者生存”這八個字的時候,就要想到,赢得種内競争隻是一方面,任何一個想要長期生存和繁榮的物種,更大的使命是尋找獨特的生态位,與其他物種,以及自然環境好好相處。

澄清了關于“競争”的誤解,我們再來看一個更大的誤解,就是對于“進化”的誤解。

之前我們往往把進化等同于進步,把進化理解成生物為了生存,不斷變得更高、更快、更強的過程。比如說,在獵豹追逐羚羊的過程裡,羚羊在獵豹的威脅下會不斷進步。可能是跑得更快,更久,從而可以甩掉獵豹;也可能是變得皮糙肉厚,讓獵豹難以下咽,從而放棄把自己當成目标。而羚羊的這些變化也反向驅動了獵豹的進步,讓它們跑得更快,牙齒更鋒利。

但這真的是進化的唯一方向嗎?絕對不是。再拿獵豹舉例。假設有兩種類型的獵豹,一類是捕食能力強,但是不太耐餓;一類是耐餓能力強,但是不太善于捕食。假設一開始,群體裡捕食能力強的獵豹數量比較多,耐餓能力強的獵豹數量比較少,羚羊的數量就會變得越來越少,捕食的難度也就越來越高。

這種情況反過來,捕食強的獵豹數量就開始慢慢變少,而耐餓的獵豹數量會慢慢變多。羚羊群終于有了喘息的機會,一段時間後,羚羊又開始慢慢變多,捕食強的獵豹又有了食物,數量開始變多,而耐餓的獵豹搶不到食物,數量開始變少。

就這樣周而複始,兩種類型的獵豹數量此消彼長,整個獵豹群體的生存能力并沒有進步。你看,進化可能不是進步,而是原地繞圈。

甚至有的時候,進化會表現為一種能力上的退步。比如,生活在動物體内的寄生蟲,往往隻有簡單的感覺和消化系統,而它們的祖先,因為沒有寄生在别的物種上,所以功能要比它們完善得多。

到底什麼是進化?其實,進化無關進步、退步,進化就是适應環境。隻要能夠适應環境,獵豹可以原地繞圈,來保證群體的生存。隻要能夠适應環境,寄生蟲可以把先進功能廢棄不用,從而節省生存資源。你看,自然界的法則從來不是強者生存,而是适者生存。

我們進一步了解,進化來的特征,是不是都完美地适應了環境呢?并不是。事實上,進化來的特征也有它糟糕的一面。我們來舉個例子。

例如雄孔雀都有一條長尾巴。這條尾巴很漂亮,還可以開屏吸引異性,但是,它也有壞處,就是過于顯眼,又會讓雄孔雀行動不便,這就會對雄孔雀的生存造成很大的威脅。所以,有長尾巴,容易繁衍;沒有長尾巴,容易生存。進化必須得在這兩個不完美的選項裡作出選擇。當然,你知道最終進化還是選擇了繁衍,讓雄孔雀長出了長尾巴。

另外生物都渴望出生後快速發育,這樣就能快速進入繁殖期,留下後代。但是能快速發育成熟,也意味着體型會比較小,體力會比較弱,那就不容易搶到食物,也更容易被天敵吃。所以,進化必須要在快速發育和身體強壯之間作出取舍。我們可以看到,在哺乳動物裡,老鼠選擇了快速發育但身體弱小的模式,而猴子、猩猩、人類等靈長類動物則選擇了慢慢發育,但更加強壯的模式。

在看一個例子。生物學上有個現象,叫做“基因連鎖”。它是指兩個基因在基因組上緊密相鄰,隻能同時表達,不能單獨表達。而且,它們中的一個是對生物有利的特征,另一個是有害的特征。這樣一來,隻要進化選擇了有利的特征,有害的特征就會搭上順風車。

人類學家曾經發現這麼一個現象:高緯度地區的人,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遠遠高于中低緯度的人。有一個可能的解釋是,精神分裂症的風險基因和幫助人體抵抗寒冷的基因,恰好位置接近,形成了基因連鎖。對于高緯度地帶的人們,抵抗寒冷的基因顯然能提供生存優勢,于是被進化篩選了出來。而和它相鄰的精神分裂症基因,也就順帶留了下來。

所以,進化來的特征,往往是既有好處的,也有壞處的,進化無法追求完美,隻能“兩害相權取其輕”。

曾經有人比喻,生物體像一個精密的鐘表,擁有優美精良的結構,而進化就是一個天才鐘表匠。但現在我們知道了,進化中充滿了苟且與妥協。與其說進化是一個凡事務求盡善盡美的設計師,還不如說,它隻是一個拆東牆補西牆、睜隻眼閉隻眼的裱糊匠。

以上是我從《進化論50講》這門課裡挑選的幾個片段,跟你分享。想想看,在40億年的進化曆程中,生命遭遇過所有我們能想到和想不到的挑戰,也沉澱了所有我們能想到和想不到的解決方案。就像王立銘老師說的,進化論是地球上唯一可靠的成功學。

推薦你親自學習這門課程,掌握一套理解複雜系統、解決複雜問題的思想體系。有興趣的可以點贊留言。

我讀王立銘老師進化論50講的一些感悟(我讀王立銘老師進化論50講的一些感悟)1

我讀王立銘老師進化論50講的一些感悟(我讀王立銘老師進化論50講的一些感悟)2

我讀王立銘老師進化論50講的一些感悟(我讀王立銘老師進化論50講的一些感悟)3

我讀王立銘老師進化論50講的一些感悟(我讀王立銘老師進化論50講的一些感悟)4

我讀王立銘老師進化論50講的一些感悟(我讀王立銘老師進化論50講的一些感悟)5

我讀王立銘老師進化論50講的一些感悟(我讀王立銘老師進化論50講的一些感悟)6

我讀王立銘老師進化論50講的一些感悟(我讀王立銘老師進化論50講的一些感悟)7

我讀王立銘老師進化論50講的一些感悟(我讀王立銘老師進化論50講的一些感悟)8

我讀王立銘老師進化論50講的一些感悟(我讀王立銘老師進化論50講的一些感悟)9

我讀王立銘老師進化論50講的一些感悟(我讀王立銘老師進化論50講的一些感悟)10

#健康過大年#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