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關于四書五經的文學常識

關于四書五經的文學常識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1-07 00:40:03

關于四書五經的文學常識(四書五經是古代的必修課)1

《四書五經》是《四書》和《五經》的合稱,是中國儒家學說的經典書籍。

從孔子創立儒家學說之後,經過秦始皇“焚書坑儒”短暫地沉寂,到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儒家學說就開啟了開挂模式。

自漢初至隋朝建立,無論朝廷采用薦舉制、察舉制,還是征辟制招納人才,但凡不懂儒家治國安邦的知識,就很難進入國家公務員體系。

隋唐開啟科舉考試以後,《四書五經》更是必考科目,不能對此爛熟于心,就很難登上天子之堂。

為何《四書五經》這麼牛叉,又是一些啥東東呢?敬請友友們聽豹眼慢慢說來。

關于四書五經的文學常識(四書五經是古代的必修課)2

《四書》是指《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

《論語》

《論語》是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成書時間在戰國前期。

早在春秋後期孔子設壇講學時,其主體思想就已經創立。孔子去世後,他的弟子及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并逐漸将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記錄下來,因此稱為“論”;其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稱為“語”。

清朝趙翼解釋道:

"語者,聖人之語言,論者,諸儒之讨論也。

其實,“論”又有纂寫的意思,《論語》就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記錄下來纂寫成書之意。

全書共20篇計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錄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論語》以語錄體為主,以叙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其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關于四書五經的文學常識(四書五經是古代的必修課)3

《孟子》

《孟子》是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的言論收錄而成的著作。孟子是孔子之後、荀子之前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

其中,我們熟知的《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和《富貴不能淫》等名篇,都出自《孟子》一書,現都已經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

與《論語》相似,《孟子》一書也是孟子的言論彙編,是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和政治行動,屬于儒家經典著作。

二者區别之處,在于《孟子》的部分著作是自己親自操刀而成,這與《論語》略有不同。

全書有七篇十四卷傳世:《梁惠王》上下卷;《公孫醜》上下卷;《滕文公》上下卷;《離婁》上下卷;《萬章》上下卷;《告子》上下卷;《盡心》上下卷等。

考諸《孟子》部分篇章,孟子所見到當時的國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齊宣王、鄒穆公、滕文公等人,皆稱谥号,恐怕不是孟子親自所作;記載孟子弟子樂正子、公都子、屋盧子皆以“子”稱,也絕非孟子之所為。

因此,《孟子》部分著作的編者極可能是其弟子,成書時間大約在戰國中期。

關于四書五經的文學常識(四書五經是古代的必修課)4

《大學》與《中庸》

《大學》與《中庸》都是《禮記》裡面的文章,其中《大學》是《小戴禮記》的第四十二篇,《中庸》是其第三十一篇。

《大學》相傳是孔子弟子曾子所作,後世考證實為秦漢時期儒家作品。

宋代以前,《大學》一直從屬于《禮記》,盡管還沒有從《禮記》中獨立出來,但西漢的董仲舒、東漢的鄭玄、唐代的孔穎達和韓愈,對《大學》極為推崇,并為其傳承和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中庸》相傳為戰國時期孔子之孫子思所作,在南宋之前也沒有單獨刊印過,亦從屬于《禮記》。

《大學》提出了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三綱領,又提出了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可謂是有目标,有具體的行動措施,具有很強的可行性。

《中庸》則強調“誠”,把“誠”視作整個思想體系的最高範疇,将對“誠”的追求作為“人道”的準則。并提出了“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知方法。

像真誠做人、以理馭情、克服偏見、以身作則、以德治國等等都是《大學》所倡導的理念;像慎獨中和、相時而動、道在人為、明辨是非、難能才可貴、道在身邊、安分守己、循序漸進、知書達理、以孝為本、心誠則靈、積跬步以至千裡、以誠為本、與時俱進等等思想都是出自《中庸》。

可見,中庸之道并非迂腐、缺乏個性、走中間路線、不思進取的代名詞。

《中庸》通篇都在告誡世人要至誠至性,率性而為,行乎當行,止乎當止。上不怨天,下不尤人,行遠必自迩,登高必自卑,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這是多麼高深而富有哲理的思想,後人豈能不讀讀呢?

經過北宋程颢、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更是把《中庸》、《大學》與《論語》、《孟子》并稱“四書”。

宋元以後《四書》就被官方指定為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考内容。

關于四書五經的文學常識(四書五經是古代的必修課)5

《五經》是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五經》又簡稱“詩、書、禮、易、春秋”,其實本來應該是六經,還有一部《樂經》,合稱“詩、書、禮、樂、易、春秋”,但由于後來《樂經》亡于秦末戰火,隻剩下五經。

《詩經》

《詩經》就是《詩三百》,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311篇,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詩經》是大家所熟知的,這裡就不多啰嗦了。

《尚書》

《尚書》又名《書經》,現在通行的是《十三經注疏》本《尚書》,就是《今文尚書》和僞《古文尚書》的合編本。

由于“焚書坑儒”的緣故,許多典籍都丢失了。西漢學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書》被稱為《今文尚書》,西漢魯恭王劉餘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牆壁時,發現了另一部《尚書》,為古文《尚書》。

西晉永嘉年間戰亂,今、古文《尚書》全部散失了。東晉初年,豫章内史梅赜給朝廷獻上了一部《尚書》,包括《今文尚書》33篇和僞《古文尚書》25篇。這就是今天能夠看到的《尚書》合訂本。

《尚書》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曆史文獻彙編,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

尚,一種說法是“上”,即“上古之書”;另一種說法是“尊崇”之意,就是人們尊崇的書;還有種說法是“尚”是代表君上(君主),是臣下對君上的言論記載。

關于四書五經的文學常識(四書五經是古代的必修課)6

《禮記》

《禮記》亦稱《小戴禮記》或《小戴記》,是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的選集。據說是西漢戴聖所編纂。

《禮記》有《曲禮》、《檀弓》、《月令》、《禮運》、《學記》等四十九篇,《四書》中的《大學》、《中庸》就出自這部著作。

《禮記》大多為孔子弟子及其再傳、三傳弟子所記,内容龐雜,上至王室之制,下至民間之俗,無不涉及,是研究我國古代社會文化的重要參考資料。

《周易》

《周易》即《易經》,也有說是《易經》之一,因為有觀點認為《易經》是三易,包括《周易》、《歸藏易》和《連山易》。《歸藏易》和《連山易》已經散失,現在隻能看到《周易》,因而提起易經一般說得就是《周易》。

《周易》相傳是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經》主要是指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和爻辭),作為占蔔之用。《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相傳為孔子所撰。

《春秋》

《春秋》是我國古代史類文學作品,又稱《春秋經》、《麟經》或《麟史》等。是魯國史官記錄當時該國諸侯、大夫、國人等失禮、非禮之事;同時,魯國史官也記錄了其他諸侯國公侯大夫等失禮非禮之事。

《春秋》作為魯國的史書,記載了二百四十多年的春秋時期各國大事,所起作用早已超出了史書的範圍。特别是《春秋》遣詞造句“字字針砭”成為獨特的文風,被稱為“春秋筆法”,為曆代文史學家奉為經典。

關于四書五經的文學常識(四書五經是古代的必修課)7

《四書五經》作為封建時代學子們的必修課,但其地位也有所不同

漢初文景之治時期以“仁孝”治天下,漢武帝“獨尊儒術”,這已經确定了儒家學說在學子學業中的重要地位。

隋朝大業元年(605年)開創科舉制度選拔人才之後,直至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曆時1300年,其間盡管曆朝曆代考試内容及形式屢有變化,但其核心從沒有離開過《四書五經》的範疇。

特别是南宋以後,《四書五經》被官方正式列入基本書目,成為儒生學子的必讀書籍。

極端的情況下,還出現了《八股文》,也就是以《四書五經》作為标準答案,與之不符就被判不及格。這雖然約束了學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但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四書五經》的重要性。

《四書五經》是中國古代最重要、最權威的典籍,它們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框架和中華文化的精神基礎,同時也是先秦曆史、文化和思想的記錄和總結。

《四書五經》其中不乏許多優秀名篇,除了編入中學教科書的篇目之外,高考或許涉獵不多,但靜下心來讀一讀,定會受益匪淺。

關于四書五經的文學常識(四書五經是古代的必修課)8

注:部分資料及圖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敬請告知删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