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本文為葛兆光先生著作《漢字的魔方——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學劄記》第一章《背景與意義——中國古典詩歌研究中一個傳統方法的反省》閱讀筆記,筆記中加引号的内容引出自書中原話。
葛兆光先生
小樓非常喜歡辛棄疾寫愛情的一首詞《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衆裡尋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小樓在讀這首詞時,一直把它當成一首經典的愛情詞來欣賞,不過,有分析認為,這首詞寫于辛棄疾剛從北方奔南宋之時,當時,南宋強敵壓境,國勢日衰,然而南宋統治者卻偏安江左,沉迷享樂,不思進取,意思收複失地的辛棄疾不得重用,這首詞寫的就是詞人政治失意後,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詞中尋找情人也變成了詞人尋找政治知音。
于是,一首動人的愛情詞就變成了“含意深刻”的政治諷喻詩。
辛棄疾畫像
并不是政治諷喻詩不好,但是一道清甜可口的菜式突然加進麻辣,變成了四川火鍋,口味反差之大,讓人難以品味。
這裡就反應出了一個問題,欣賞古詩詞時,寫作背景真的決定了詩歌的意義嗎?
在傳統的詩歌批評中,“‘背景’成了一個既定思路,幾乎每一個批評家都對它司空見慣,在評論詩歌時毫不猶豫地信手拈用,但很少有人對它似乎天經地義的權力提出質疑,問問它憑什麼充當理解詩歌意義的基礎。”
一、“背景分析”真的是一把萬能鑰匙嗎?背景分析通常有兩種,一是宏大的背景分析,如時代、思想、地域、民族、階級等。我們經常把唐詩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這說是時代的背景分析。但是這種分析通常隻是給詩歌加上大而無當的诠釋前提,當它直接參與詩人或詩歌的诠釋時,它那種大而無當常常會泯滅詩人或詩歌的個性特征。
二是精細的背景分析,比如詩人的人生境遇,創作詩歌時的具體情境。
顯然,“背景對于詩歌意義的闡釋是必要的,尤其是精細而準确的背景”,但它并不是一把萬能鑰匙。
二、背景批評的難題與困境首先,詩歌的寫作背景并不都能考評清楚。
精細而準确的寫作背景雖然對理解詩歌的意義很幫助,但古代有很多詩人生平記載不詳,詩歌寫作的時間跟地點更是難以考證。
其次,精細的背景也不能限定詩歌的意義。
“背景是批評家視野裡重構的曆史,是按照批評家的理解分析對一系列事件材料的排列組合與解釋,但它并不是真實的曆史本身,屬于曆史的那些事件早已逝去,屬于曆史的詩人也早已死亡,時間帶走了他們複雜的精神和微妙的心靈,留給批評家的隻有詩歌本文和相關的一系列‘曆史叙述’。”
“把詩人複雜的寫作心理簡化為背景到意義的機械過程,把詩廣泛的表現領域縮小為政治或時事的專門欄目,這是對詩人與詩歌’充分的理解與尊重’還是畫地為牢對他們的貶抑?”
就如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我們能大緻确定寫首詞的寫作時間跟地點,也知道此時辛棄疾抑郁不得志的心情,但辛棄疾這一時期就隻能寫表達他抑郁不得志心情的詩詞嗎?他就不能寫寫風花雪月的愛情嗎?這首詞與他的政治抱負的關系牽強至極,相反,詞中愛情的細節與感受卻無比清晰。
“詩人正屬于最複雜多變的那一類心靈,詩歌正擁有最微妙難測的那一類情感,把‘背景’之因與‘意義’之果硬疊合在一起難免犯刻舟求劍的錯誤。”
再次,即使背景批評準确,也常常破壞詩歌本來要給人帶來的藝術美感享受。
“詩歌本來是要給人們以藝術美感享受的,而這種精确到有些殘酷的背景批評卻常常破壞這種樂趣。”就算是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确實有所隐喻,但一想到詞中苦苦尋覓的情人竟是指政治知音,原詞中那中悱恻動人的愛情感受頓時被破壞殆盡。
三、批評的傳統:以曆史的背景曲解詩歌的意義在中國的古典詩詞裡,許多詞語确實有特定的政治隐喻,比如,從屈原開始,就常用香草來隐喻詩人高潔的品格,用美人來隐喻詩人的理想或君王,張九齡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就是運用了這樣的隐喻,古詩詞中還常用夫妻男女關系來隐喻君臣關系,因為存在這些詩歌詞語的習慣性聯想,當詩人一使用到這些詞語時,批評者往往忽視了它們的本義,把它們一概視為“背景”的諷喻。
比如韋應物的《滁洲西澗》:
滁州西澗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鹂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在小樓看來,這就是一首寫大自然變化之美的詩,但宋人謝枋得說:”幽草、黃鹂比君子在野,小人在位。”再看看此時韋應物在當一個滁洲刺史的小官,正是不得其位,不得其用,于是附會一下,這首詩又變成了一首政治諷喻詩了。
清人沈德潛說:“此輩難以言詩。”說得解氣。
四、詩歌是自給自足的文學文本還是依賴背景支撐的曆史文本?1、詩歌本身是一個自給自足的文本。
詩歌文本“是由詩歌的特殊語言構成的傳情達意的藝術品,盡管語言的‘指涉性’使文本‘像許多引文的鑲嵌品,任何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轉化’,但背景曆史卻隻 ‘其他文本’之一,相當多的詩歌并不需要背景的支撐為靠山就可以擁有完足的意義,特别是那些曆久彌新、傳誦不絕的抒情詩歌,它并不是傳達某一曆史事件,某一時代風尚,而隻是傳遞一種人類共有的情感,像自由,像生存,像自然,像愛情等等, 一旦背景羼入,它共通的情感被個人的情感所替代,反而破壞了意義理解的可能。“
2、詩歌合作雖然受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所影響,但這種影響經過詩人個人特質的扭曲,并受到具體創作時極微妙的心境變形,才在文本中留下極其含糊的“印迹”。
“把‘背景’看成是一種必然性規定性的‘勢力’或‘靠山’,至少犯了兩種毛病,一是把複雜的詩歌活動簡化為一種‘刺激-反應’模式,仿佛把活生生的詩人當成牽線木偶,把一出靈動萬變的人生大舞台看成了死樣呆氣的牽線傀儡戲;二是把文學降格為曆史學的附庸而根本忽略了文學的個性存在,隻有曆史賦予的意義,而沒有語言技巧與審美經驗賦予的意義。”
3、背景隻是詩歌意義的诠釋手段之一,并不能決定詩歌的意義。
小樓總結欣賞詩歌時,背景分析隻是我們理解詩義時輔助的工具之一,而且有背景分析有着諸多局限,詩歌本身是一個自給自足的文本,欣賞詩最重要的感受詩歌帶來的美學享受,我們不能用背景分析來限定詩歌的意義,從而破壞詩歌的藝術美感。
筆記整理:謝小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