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還記得上中學時,老師總是讓我們背唐宋八大家的名字,并告訴我們:這是必考的。可是當時背了也就背了,并沒有細想,但後來了解得多了,卻發現這八大家其實評得有很多看似不太合情理的地方。
這八大家是:柳宗元、韓愈、歐陽修、蘇洵、蘇轼、蘇轍、王安石、曾鞏,前兩位是唐代,後六位是宋代。為何李白、杜甫無法進唐宋八大家,這個問題大家應該早就知道了的,因為這次評的是散文而不是詩歌,所以嚴格地說它應該叫“唐宋散文八大家”。
既然是散文八大家,那筆者隻提兩個問題:1. 曾鞏都能進唐宋八大家,為何更有名氣的範仲淹不能?2.範仲淹不能進八大家,憑什麼蘇洵能進,真的是沾了兒子的光嗎?
要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先要搞清楚唐宋八大家是誰先提出來的。這個說法是元末明初文人朱右提出來的,當時他要編撰一本《八先生文集》,就定下了這8人。所以從一開始不選範仲淹,而選曾鞏和蘇洵,其實很有可能隻是朱右的個人喜好問題,不能說明任何問題。但是到了明朝中葉,文人唐順之在編寫《文編》時,也用了朱右的說法,這就說明當時大家是同意朱右的看法的。而後,到了明末及清代這一說法也沒有被打破,就再次印證了八大家這個評法是深得人心的。
因此,筆者提的兩個問題,就值得我們好好考慮。先看第一個問題,論名氣,曾鞏的名氣肯定是不如範仲淹的,事實上不隻是名氣,論散文水平範仲淹也更勝一籌。曾鞏的經典散文有《醒心亭記》、《遊山記》、《道山亭記》、《墨池記》等,他的散文質樸婉約,在當時是很受推崇的。
與曾鞏相比,範仲淹的散文質量雖然高,但數量卻很少,除了《嶽陽樓記》和《靈烏賦》外,存世的散文基本書信類的,也就是說範仲淹是很少正兒八經地寫散文的。其實不隻是散文,就是詞作範仲淹寫得也很少,範仲淹存世的詞作目前僅5首,雖首首都是精品,卻也無法改變作品少的事實。所以,難以進入八大家的原因或許就在于這個“懶”字。不過這個咱們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範仲淹一心都在朝堂之事上,寫文章在他心裡隻能排在後面。
我們再看第二個問題,範仲淹是因作品太少了,那蘇洵是能進唐宋八大家是不是沾兒子的光呢?筆者認為不是,相反蘇洵是長期被大家忽視的一位散文大家。蘇洵的散文,語言鋒利,縱橫恣肆,字字珠玑,很多我們如今常挂在嘴邊的名句其實都出自他手。比如:一忍可以制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等。甚至可以說,蘇洵在散文上達到的高度,是完全可以媲美兒子蘇轼的。
範仲淹無法進唐宋八大家,但蘇洵和曾鞏都進了,看似沒什麼道理,其實都是講得通的。不過,不管是唐宋八大家,還是詩仙詩佛詩聖的稱号,都隻是後人送的虛名而已,對他們來說早就不重要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