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書寫:
明亮的月光灑在床前的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霜。我禁不住擡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李白秋日夜晚于屋内擡頭望月的所感,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詩人孤身遠客,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這首詩便是抒發了詩人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
詩的前兩句,是寫詩人在作客他鄉的特定環境中一刹那間所産生的錯覺。一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的孤寂凄涼之情。
詩的後兩句,則是通過動作神态的刻畫,深化思鄉之情。“望”字照應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詩人已從迷朦轉為清醒,他翹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的結句。“低頭”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于沉思之中。
寫好詩歌靠的是靈感想象和心靈的共鳴 ,感覺和語言的魅力要遠遠勝過理智和格律!
不管是酒醒還是夢醒亦或根本就是孤枕未眠,冥冥之中朦朦胧胧詩仙看到了月光,對就是月光!你說是灑在井欄邊,他說是照在窗前,也不用管還是坐具前 ,更不用管從宋朝到明朝甚至到現在還争論不休,這些其實真的不重要!
重要的是月光!有那麼一點點清冷,像渺茫的歌聲,沁人心脾,勾起思念;有那麼一層層朦胧,像籠着輕紗的夢,讓人遐想!
對就是月光!為什麼不能是日光?太溫暖,太急迫,日上三竿催人起,急着趕路,顧不上心情;太明亮,太透徹,草色遙看近卻無,沒有韻味!
當漂泊異鄉,羁旅無邊,無已慰藉的心靈和牛乳一樣的月光融合時,你還去考慮是懷疑那月光是霜,還是像霜,真的是沒有那個必要了!
我們要想知道的是,那個沒有飛機動車輪船沒有手機語音視頻的年代,距離真的是個問題!正是距離才讓思念刻骨銘心肝腸寸斷!
二十個字!我們看到了詩仙的連貫的動作複雜而不造作的心理,品位到了詩歌意象無痕運用,還有誰去探究技巧等東西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