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成語胸有成竹源于宋代誰畫竹

成語胸有成竹源于宋代誰畫竹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4 17:45:34
導語:

《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是蘇轼寫的一篇追憶自己與文與可情誼的文章,在文章結尾明确記載了此文的時間,元豐二年(1079年)七月七日,這一年正月文與可去世。

成語胸有成竹源于宋代誰畫竹(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1

蘇轼雕像

《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也是一篇非常好的随筆散文,全文将分為六節進行賞析。

1,蘇轼寫竹子的生長特點和規律,畫竹的正确方法和技巧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1)耳,而節葉具焉。自蜩蝮蛇蚹(2)以至于劍拔十尋(3)者,生而有之也。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複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4),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鹘落(5),少縱則逝矣(6)。

注釋:

(1)萌:萌芽,指竹子的嫩芽,竹筍。

(2)蜩(tiáo)蝮蛇蚹:蜩,蟬;蝮,蝮蛇,一種毒蛇;蚹(fù):蛇腹下代足爬行的橫鱗片。“蜩蝮蛇蚹”就是指蟬的腹部和蛇皮,比喻破土而出的竹筍外形特征。出自《莊子·齊物論》:“吾待蛇蚹蜩翼邪!惡識所以然?惡識所以不然?

(3)劍拔十尋:像拔劍出鞘似的。尋,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文中用來比喻竹子生長速度的迅猛。

成語胸有成竹源于宋代誰畫竹(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2

(4)成竹于胸中:心中要有完整的竹子的形貌和神韻,也就是完美的意境。成語“胸有成竹”、“成竹在胸”就出于此處。

此處也應有掌聲,感謝蘇轼對成語的貢獻,讓人們在語言表達的時候多了一份“胸有成竹”的文化自信。

(5)兔起鹘(hú)落:鹘,鷹隼。兔子跑出來,鹘鳥馬上就飛下來抓住它。文中指畫竹子時飛快的動作。

(6)少縱則逝:稍微一放松就會消失。

成語胸有成竹源于宋代誰畫竹(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3

譯文:

竹子剛從土裡長出來的時候,隻是短短的嫩芽,可竹節、竹葉都生成了。從形狀像蟬腹、蛇鱗一般大小的的竹筍,迅速地生長成幾丈高的竹子,從來都是竹節和竹葉一起生長的。可現在的人畫竹時,卻是一節一節的連起來,一葉一葉地堆砌上去,這樣哪裡還能畫好竹子呢?所以說畫竹時,心裡一定要有完整的竹子形貌和神韻,拿着畫筆凝視,眼前就能看到自己心裡想要畫的竹子了。這時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見去畫,去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鹘鳥捕捉兔子那樣迅速地落筆。

點評:

文中開頭就寫了竹子的生長特點和規律。并寫出現在的畫家在畫竹子的時候不按照竹子本身的特點來作畫,缺少觀察,指出畫竹的理論和高超的技巧。

其實蘇轼也是有名的畫家,且特别喜歡竹子,蘇轼畫竹的技法也是文與可傳授的,蘇轼曾說過“甯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話,由此可以看出愛竹的癡迷程度。

另據宋代畫家米芾《畫史》一文中也記載過蘇轼畫竹的情況,文中說:“子瞻作墨竹,從地一直起自頂。餘問何不逐節分?曰:‘竹生時何嘗逐節生?’”

成語胸有成竹源于宋代誰畫竹(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4

由此也可以佐證蘇轼畫竹時确實是按照文與可所教的方法繪畫的,而且深得文與可畫竹的精髓。

這一段中還出現了蘇轼引用《莊子》中典故的事情,其實蘇轼是非常喜歡《莊子》一書的。《宋史·蘇轼傳》記載蘇轼二十歲讀到《莊子》時說的話:

既而讀《莊子》,歎曰:“吾昔有見,口未能言。今見是書,得吾心。”

2,蘇轼學習文與可畫竹理論的心得體會

與可(7)之教予如此。予(8)不能然也,而心識其所以然。夫既心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9),心手不相應,不學之過也。故凡有見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10)自視了然,而臨事忽焉喪之,豈獨竹乎?

成語胸有成竹源于宋代誰畫竹(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5

注釋:

(7)與可:文同,字與可,(1018——1079),四川梓州永泰人(今四川鹽亭縣東北),宋仁宗皇祐元年進士(1049年),北宋著名的畫家,尤其擅長于畫墨竹,獨創深墨為面,淡墨為背的竹葉畫法,開後世"湖州竹派"畫竹技法,曾将畫作墨竹圖《筼筜谷偃竹》贈給蘇轼。文與可和蘇轼是表兄弟。

(8)予:我,第一人稱。

(9)内外不一:指繪畫時手和心不一緻。

(10)平居:平日家居,平常、平時的意思。

譯文:

與可就是這樣教我畫竹的。這樣的技法我還達不到,但心裡卻明白這樣畫的道理。既然心裡明白應該這樣畫,卻不能做到,手和心不一緻,繪畫理論和實際操作達不到一緻,這都是學畫竹不熟練的原因。所以常常是對事情心裡了解而不能熟練地去做,平時自以為很清楚了,但事到關鍵時候卻忽然不明白了,難道隻有畫竹才是這樣子的嗎?

成語胸有成竹源于宋代誰畫竹(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6

點評:

俗話說得好“熟能生巧”,繪畫掌握了理論基礎之後,還要進行不斷地實踐性的練習創作,也就是說要将理論和實際聯系起來,才會孰能生巧,達到心手合一的境界。

如果沒有充分的實踐練習,在作畫時時往往會出現“臨事忽焉喪之”的現象,作者由此而反問,難道隻有畫竹才是這樣嗎?

文與可教給蘇轼畫竹的理論和技法,這段是蘇轼學習畫竹的的心得體會,也是蘇轼自我藝術實踐真真切切的體會。

3, 通過和蘇轍比較繪畫心得,寫出自己更能心領神會文與可的畫竹理論

子由(11)為《墨竹賦》以遺與可曰(12):“庖丁,解牛者也(13),而養生者取之;輪扁,斫輪者也(14),而讀書者與之。今夫夫子(15)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為有道者,則非耶。”子由未嘗畫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豈獨得其意,并得其法。

成語胸有成竹源于宋代誰畫竹(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7

注釋:

(11)子由:蘇轼的弟弟蘇轍的字,蘇轍比蘇轼小兩歲,兩兄弟同年登進士第。蘇轍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12)《墨竹賦》一句:指蘇轍把自己創作的《墨竹賦》贈送給文與可的這件事情。

(13)庖丁句:庖丁,是一個善于宰牛的人,而養生的人從他的話中得到了修身養性的道理。庖,廚師的意思。丁,廚師的名字。庖丁解牛這個典故出自《莊子·養生主》。

“庖丁解牛”也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比喻經過反複實踐,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律,做事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文中指掌握了畫竹的理論、技法,并反複實踐,畫起來就心手合一,運用自如了。

成語胸有成竹源于宋代誰畫竹(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8

(14)斫輪句:斫,砍的意思。扁,斫輪者的名字。此句也出自《莊子·天道》,意思是隻有通過自己的實踐練習,才能深刻地領會道理,光讀古人的是不行的,輪扁的話得到了讀書人的贊許。

(15)夫子:蘇轼對文與可的尊稱。

譯文:

子由做了一首《墨竹賦》贈送給與可,說:“庖丁,是宰牛的,可是他講的道理卻被養生的人接受;輪扁,是制造車輪的,可是他制作車輪的經驗被讀書人所采納。現在,您在畫竹上所寄托的情感,我以為是從竹子生長規律得到畫竹的理論的,難道不是嗎?”子由從來不畫畫,所以隻知道大緻的意思而已。而像我呢,不隻是理解了與可畫竹的理論,還掌握了他的畫竹的方法和精髓。

點評:

蘇轼通過分析蘇轍對文與可畫竹理論的見解,認為蘇轍隻是領會了畫竹的理論而已,自己才真正掌握了畫竹的方法。

這從側面反映出與可畫技的高超,而且也表達了蘇轼對這位表兄的尊敬和仰慕之情。這一段非常精彩,有叙有議,文章錯落有緻錯落,引經據典,讀來有滋有味。

成語胸有成竹源于宋代誰畫竹(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9

4,回憶文與可畫竹的往事,回憶自己和文與可書信往來的趣事

與可畫竹,初不自貴重,四方之人持缣素(16)而請者,足相蹑(17)于其門。與可厭之,投諸地而罵曰:“吾将以為襪材。“士大夫傳之,以為口實(18)。及與可自洋州(19)還,而餘為徐州。與可以書遺餘曰:“近語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20),可往求之。’襪材當萃(21)于子矣。”書尾複寫一詩,其略雲:“拟将一段鵝溪絹(22),掃取寒梢萬尺長。”

予謂與可:“竹長萬尺,當用絹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筆硯,願得此絹而已。”與可無以答,則曰:“吾言妄矣。世豈有萬尺竹哉?”餘因而實之,答其詩曰:“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與可笑曰:“蘇子辯則辯矣,然二百五十匹(23)絹,吾将買田而歸老焉!”

注釋:

(16)缣素:缣(jiān),雙絲的細絹。素,潔白的生絹。文中指專門用于書畫的白色細絹。

(17)蹑:追蹤,跟随。文中指前來求畫的人絡繹不絕。

成語胸有成竹源于宋代誰畫竹(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10

(18)口實:話柄。

(19)洋州:今陝西省漢中市洋縣。

(20)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熙甯十年(公元1077年)四月至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蘇轼在徐州擔任知州。

(21)萃:原指雜草叢生、茂盛的意思。文中引申為彙集、集中。

(22)鵝溪絹:鵝溪,地名,在今四川省鹽亭縣西北。唐宋時期鵝溪出産的細絹很出名,作為貢品使用,是書法繪畫用的珍貴材質。

(23)匹:古代布匹的長度單位,一匹布等于四丈。

成語胸有成竹源于宋代誰畫竹(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11

譯文:

與可一開始對自己畫的墨竹看得并不很貴重。各地拿着絲絹前來求畫的人,絡繹不絕。與可很厭煩,把絲絹扔在地上罵道:“我要拿這些絲絹去做襪子!”他們就把這句話當成話柄相傳。後來與可從洋州調回京師,我去徐州擔任知州。與可給我寫信說道:“最近我給士大夫們說:‘我們墨竹畫派近在彭城,你們可以去那裡求畫。’這回襪子材料就會集中到你那裡了。”信尾還寫了一首詩,大意是:“拟将一段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長。”

我說道:“竹子長萬尺,應該用二百五十匹絹,我知道您是懶得給他們做畫,隻是想要得到這些絹而已!”與可無言可對,就說道:“我說錯了,世上哪裡有萬尺長的竹子呢?”我對信中的事情又做出了解釋,回信道:“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與可笑道:“你真善辯啊!若有二百五十匹絹,我就可以買田還鄉養老了。”

成語胸有成竹源于宋代誰畫竹(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12

點評:

從兩人的書信往來中不難看出,雖然文與可要比蘇轼大十八歲,但是他們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再加上他們的親戚關系,自然就顯得親密無間了。甚至文與可在面對求畫的人不勝其煩的時候,把這個鍋甩給了蘇轼。

兩人的書信往來趣意橫生,而且還有對“萬尺竹”的辯論。這也從一個側面看出是文與可與蘇轼對畫竹理論、技法、實踐的深入探讨,換言之就是畫竹時的神韻和氣勢的探讨。

文中一開始就是關于文與可畫竹理論的叙述,行文到此處,又是畫竹理論的探讨,由此也表達出蘇轼對文與可的深深懷念。

成語胸有成竹源于宋代誰畫竹(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13

5,和文與可書信往來,回憶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細節

因以所畫《筼筜谷(24)偃竹》(25)遺予曰:“此竹數尺耳,而有萬尺之勢。“筼筜谷在洋州,與可嘗令予作洋州三十詠,《筼筜谷》其一也。予詩雲:“漢川(26)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龍(27)。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與可是日與其妻遊谷中,燒筍晚食,發函(28)得詩,失笑噴飯滿案。

注釋:

(24)筼筜谷:筼筜谷在陝西洋縣西北,谷中多竹。宋神宗熙甯八年(1075年),文與可擔任洋州知州,曾在筼筜谷中築亭,閑暇時節便來谷中遊覽風景,寫生作畫。

成語胸有成竹源于宋代誰畫竹(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14

(25)偃竹:偃,原意是仰卧,文中指歪斜、倒下的意思。偃竹就是指仰斜的竹子。

(26)漢川:指漢水。

(27)箨(tuò)龍:箨,指筍殼。“箨龍”是竹筍的稱謂。

(28)函:書信。

(29)失笑噴飯滿案:忍不住發笑,把飯都噴到了桌子上。成語“令人噴飯”就是出自于此處。此處也應有掌聲。

成語胸有成竹源于宋代誰畫竹(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15

譯文:

因為這件事他就把《筼筜谷偃竹》這幅畫贈給了我,還說道:“畫中的竹子隻不過數尺,卻有萬尺的氣勢。”筼筜谷在洋州,與可曾經讓我作《洋州三十詠》的詩,《筼筜谷》就是其中的一首。我在詩中寫道:“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龍。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與可那天正和他的妻子在谷中遊賞,燒烤竹筍當晚飯吃,正好收到回信,看到詩中的話,忍不住大笑,把飯都噴到了桌子上。

點評:

在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細節裡,在書信往來的歡聲笑語中,更加能體現兩人的深情厚誼。藝術來于與生活,隻有真實地生活體驗才能有真切實際的感情。這一段在兩人幽默、親和的書信中往來中,更加讓文章妙趣天成。

成語胸有成竹源于宋代誰畫竹(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16

6,睹物思人,無力訴說,将深切的懷念投諸筆端

元豐二年正月二十日,與可沒于陳州(30)。是歲七月七日,予在曝(33)書畫,見此竹,廢卷而哭失聲。昔曹孟德祭橋公文,有“車過”、“腹痛”之語(34)。而予亦載與可疇昔(35)戲笑之言者,以見與可于予親厚無間如此也。

注釋:

(30)陳州:今河南省淮陽縣。文與可在陳州任上去世。

(31)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元豐二年四月,蘇轼調任湖州知州。

(33)曝:曬。

(34)“車過”、“腹痛”之語:語出曹操《祀故太尉喬玄文》,蘇轼借用典故表達自己與文與可的深情厚誼。

成語胸有成竹源于宋代誰畫竹(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17

譯文:

元豐二年正月二十日,與可在陳州去世。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曬書畫,翻到當年這幅墨竹圖,放下畫卷失聲痛哭起來。以前曹操祭奠喬玄的文章中有“車過”、“腹痛”的話,而我也寫下來以往和與可開玩笑的話,可以看出我和與可之間的情誼是如此深厚。

點評:

蘇轼在曬書畫的時候,看到文與可當年贈送自己的墨竹圖,而此時文與可已經去世。蘇轼睹物思人,心中無限悲痛。文末又交代寫作的緣由,從回憶到悲痛,真情自然流露。

成語胸有成竹源于宋代誰畫竹(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18

結語:

這是一篇懷念朋友間真情厚誼的文章,有對人物細膩的描寫。又是一篇随筆散文,清新自然,情感真實。又議論了畫竹的理論。全文讀來行雲流水,天然順暢,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


參考資料:

《宋史》

《莊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