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伯崗
中國漢字發展從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經過篆成熟于秦,促使隸書應運而生,至西漢隸書盛行。但是從東漢末年經三國西晉到東晉初年不過150年時間,漢字就完成了從隸到楷體的字體變化。
從楷體形成到現在已經1800多年了,楷體一直是漢民族文字的主流,不僅易寫易認而且“端莊方正” 的造型也潛移默化影響了民族的性格。《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書。”
魏晉時代這短短150多年,漢字是如何完成從隸到楷體這一偉大的字體變化的?值得我們關注。
首先這個過程是漸進的,有迹可循的。
從張芝的草體到鐘繇的(《宣示表》等5表)基本完成了從隸到楷體的轉變,但是仍然有隸意。到了王羲之父子,楷體是基礎的行書已經臻于完善達到曆史的高度,确立了楷體的地位。正如孫過庭《書譜》所說,夫自古之善書者,漢、魏有鐘、張之絕,晉末稱二王之妙。王羲之雲:“頃尋諸名書,鐘、張信為絕倫,其餘不足觀。”可謂鐘、張雲沒,而羲、獻繼之。
從社會發展來看,東漢造紙技術的完善,書寫媒質已經從金石刻鑿和竹帛書寫漸漸向紙面書寫轉移。毛筆蘸水量的增加,使得筆畫連續的草書成為可能。人類追求自由好自我實現的天性使得書者脫離“刻闆刀工”實現恣意揮灑的境界。沖破傳統的樊籬,以‘畫乃吾自畫,書乃吾自書’(唐張彥遠《曆代名畫記》)的氣概,建立了新的體式法度,正如李世民評價:“書契之興,肇乎中古,繩文鳥迹,不足可觀。末代去樸歸華,舒箋點翰,争相誇尚,競其工拙。”
魏晉時代這150年就是舒箋點翰的關鍵過程,使用語言來描述字體和變化過程比較困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現在借助網絡,可以收集這個變化過程的各種書法圖片,所謂“一圖抵千言”。各位看官自己可以做比較,得出自己的結論。我們把可以找到的,有代表性的書帖,按照年代順序排列如下。
一,張芝的草書《冠軍帖》來源宋刻《淳化閣帖》張芝,字伯英。生年不詳,約卒于漢獻帝初平三年(約公元192年),敦煌郡源泉縣人,張芝以帛為紙臨池學書,先練寫而後漂洗再用,日複一日,年複一年,水為之黑,後稱張芝墨池。終于擺脫舊俗獨創一體,轉精其妙,以成今草。字之體勢,一筆所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字迹氣脈貫通,隔行不斷。古人謂之:"一筆飛白",開書法之一代新天地。曆代書法大家譽稱張芝草書為"一筆書",尊稱張芝為"草聖"。"一筆書","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如行雲流水,拔茅連茹,上下牽連。但是比較難以識别。張芝出身顯宦名門,但"幼而高操,勤學好古",不以功名為念,多次謝絕朝廷的征召,潛心習書,作為藝術品是可以的,在相互交流中會有困難。
二,鐘繇的楷書《宣示表》鐘繇(151年-230年),字元常。颍川長社(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長壽80歲 。年輕舉孝廉,任尚書郎、陽陵令,當漢獻帝已經任黃門侍郎。曹魏黃初七年(226年),鐘繇進爵為定陵侯,又遷為太傅,位列“三公”。
《宣示表》的真迹據說王羲之的從伯王導(司徒)在衣冠南渡忙亂之中,在衣袖中攜帶锺繇的書法名作《宣示表》。過江以後,此件傳于王羲之。除了《宣示表》王羲之和臨摹了锺繇許多作品,例如锺繇的《墓田丙舍帖》單刻帖。宋米芾《書史》謂右軍(王羲之)暮年所書。今刻入彙帖者,均稱王羲之臨、鐘繇書,小楷六行,共七十字。其用筆娴熟。兼含行意。另外,根據張懷瓘的《書斷》引述過衛瓘的自述:“我得伯英之筋,恒得其骨,索靖得其肉”。後來衛門傳人、承其風範的女書家衛铄(衛夫人)成為王羲之少年時的書法教師,王羲之從衛氏所得的是張芝一脈的草書傳統。就是說王羲之得到了之前最優秀的楷,草兩家的傳承。
三,陸機的《平複帖》陸機(261—303年)字士衡,東吳滅亡以後去洛陽西晉做官,曾經任平原内使,所以又稱為平原。為孫吳丞相陸遜之孫、大司馬陸抗第四子,與其弟陸雲合稱"二陸",《平複帖》曾經是‘三希堂’法帖之一,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放大“平複”二字,可以看到仍然有隸意。董其昌在《平複帖》的題跋說“右軍以前,元常以後,為此數行,為希代寶”也關注到鐘繇和王羲之的傳承關系。
四,晉人殘紙李柏《李柏文書》李柏大約生活在王羲之相同的年代。《李柏文書》,李柏書于晉鹹和三年(328)。紙本墨迹。《李柏文書》是前涼惟一有史書可證的重要人物的文書遺迹,據《晉書》記載,李柏原來是西晉王朝的西域長史,駐節樓蘭。西晉南遷,入前涼王朝,他仍擔任西域長史。文書為李柏于公元328年從海頭--羅布淖爾湖畔給焉耆王等幾個國王發出信函而留的草稿,現在存日本京都龍谷大學圖書館比平複帖更加接近楷體,但是仍然有隸意。值得注意的是,李柏和王羲之雖然是同時代人,但是距離萬裡,兩人的語氣十分相同,例如開始“頓首頓首”和結尾“頓首頓首”幾乎和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完全一樣。說明在西晉時期楷體行書已經在大中華文化圈奠定了曆史地位。
五,王羲之《姨母帖》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王羲之在書法界的地位不需要介紹。《姨母帖》來自《萬歲通天帖》之第一帖。公元697年(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鳳閣侍郎王方慶獻出他十一代祖王導,十代祖王羲之、王荟,九代祖王獻之、王徽之、王珣,一直到他曾祖父王褒,王家一門二十八人的墨迹珍本十卷獻出。"後不欲奪志,遂盡模寫留内,其本加寶飾錦,缋還王氏。" 武則天命内府弘文館善摹拓者以王氏一門書帖原作為底本,用上等的黃蠟紙雙鈎填墨,複制了摹本。并将王方慶進呈的原件加以裝裱錦褙,重新賜還給王方慶。現在的《萬歲通天帖》就是原來唐摹本,因為嶽飛的孫子嶽珂的題跋名《萬歲通天帖》故得名,目前僅存一卷,在遼甯省博物館。我們看王羲之的《姨母帖》,特别是“十一月”的一,“十三日”十的一橫和三下面一橫都比較長,明顯有隸書的筆意。到這裡,楷體書法已經成型,已經和現在基本沒有區别,一直到1800多年以後的今天。
通過以上書法作品圖片,可以說明,從“三國”末年開始,到東晉二王時代為止的150多年裡(西晉265年到316年不過存在了41年),漢字完成了由隸到楷的偉大轉變,可以說事實清楚,流傳有序。隻要有中等文化程度的人不難做出自己的結論。
但是,使人困惑者有二:
1、1965年,郭沫若先生發表《由王謝墓志的出土論到“蘭亭序”的真僞》,以東晉時期的書體還在隸書時代,不可能出現《蘭亭序》一類行楷書為主要依據,否定其為王羲之所作。文章發表以後,書法學術界呼應者甚衆,隻有高二适等幾位先生著文反駁。在雙方誰也拿不出确切物證的情況下,都隻能各依其對中國書法曆史的觀念和知識進行推斷。毛公給郭的信中,也隻提到墓志中一般不用行、草體。以郭先生的學問地位,除了《李柏文書》以外,以上圖片他都可以看到,難道不能感覺從鐘繇開始,到西晉的《平複帖》楷體已經成型了嗎?
2、央視播報了邳州新河“西晉”大墓情況,但是墓磚文字明顯接近隸體,而且西晉隻存在41年,“下邳王”司馬晃266年去下邳國,290年晉武帝去世,皇太子司馬衷繼位,是為晉惠帝。司馬晃入京擔任車騎将軍,加任散騎常侍。在邳24年,在這個動亂的年代,三代下邳王如何“不忘初心”連續堅持在下邳這個南北沖要的地方、按照一個格式建築九套大墓?隻有在另外文章說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