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
是全國第23個“愛耳日”
今年愛耳日的主題是
“關愛聽力健康,聆聽精彩未來”
掃碼了解更多↓
世界衛生組織公布一組數據,目前全球12—35歲年輕人中有約11億人正面臨着不可逆轉的聽力損失風險。如果不積極幹預的話,預計到2050年,将有超過9億人患殘疾性聽力喪失。
小耳朵 大乾坤
看看你的耳朵還好嗎?
測測你的聽力
下面的10條測試中,假如你有一條或幾條符合,證明你的聽力有所下降,需要及時采取措施保護好聽力。
1.電話中與别人交流比較困難。
2.在噪聲環境中聽聲音困難。
3.隻有面對講話人時,才能理解清楚意思。
4.覺得人們說話的聲音都偏輕或有些含糊不清。
5.有時候聽不清一句話裡的某幾個字,經常要别人重複。
6.需要将電視音量調大到别人都嫌吵。
7.發現自己并不明白談話的主題,常常會答非所問。
8.參加會議、在公共場所或家庭聚會時覺得交流困難。
9.除非距離很近,否則不能聽到電話聲、門鈴聲。
10.感到頭顱裡有聲音,如嗡嗡聲或鈴聲(耳鳴)。
損傷聽力的風險因素與保護因素
每位個體都有自己獨特的聽力變化軌迹,是由遺傳特征塑造的,并在其一生中受到生物、行為和環境因素的雙向影響。負面影響因素(緻病性)包括與出生相關的不良事件、耳部感染、病毒感染、噪聲暴露、耳毒性藥物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正面影響因素(保護性)包括良好的耳部衛生、避免不良噪聲暴露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許多緻病因素可以通過防控而得以避免。
聽力保健覆蓋全生命周期(圖片來源:《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該好好照顧你的耳朵了警惕潛伏在身邊的聽力“殺手”
長時間暴露在高強度噪聲下
長時間高音量佩戴耳機、經常蹦迪和去KTV都屬于長時間暴露在高強度噪聲下。
近距離、長期、高強度的噪聲暴露不僅會使我們的耳蝸毛細胞受損,還會累及其他聽覺傳導的結構,導緻耳鳴、聽力下降。
無論戴何種耳機,我們都要記住一條“60-60-60”原則,即音量不要超過總音量的60%,每次聽的時間不要超過60分鐘,外界聲音最好不超過60分貝。
經常掏耳朵
俗話說:“耳不挖不聾”,習慣性掏耳朵,不潔的工具容易讓細菌進入耳道,增加感染的概率,造成耳道壁的損傷,嚴重的會傷及中耳和内耳,造成不同程度的聽力減退,甚至耳聾。實際上,耵聍(耳屎)生長到足夠多時會自行脫落,不用主動掏。
身體過度疲勞
突發性耳聾患者以25-40歲人群居多,主要和精神壓力過大、生活作息不規律有關。疾病初期一般會出現耳鳴、耳悶漲感等症狀,長期精神壓力過大則可能造成耳聾問題。
濫用藥物
一些抗生素,如慶大黴素、鍊黴素、卡那黴素、新黴素等,有一定的耳毒性風險。常見的可能緻聾的藥物多為神經毒性藥物,需要進入中樞神經才會産生耳毒性。老年人解毒功能低,應用這些藥物更易引起耳中毒而損害聽力。
另外,兒童的神經系統發育不健全、血腦屏障通透性強,衆多藥物皆易透過,極少量的耳毒性藥物即可造成嚴重後果,家長盡量避免應用。并且這種藥物性耳聾暫時沒有很好的治療方法,最好是提前檢測,進行預防。
乘飛機時不注意做吞咽動作
坐飛機時,起飛或降落階段,耳鼓室内外壓差值大,長期坐飛機的人容易患有航空性中耳炎。飛機起飛或降落時應注意做吞咽動作,防止航空性中耳炎。
遊泳前後不注意檢查耳朵
遊泳時耳道進水、嗆水,可能引發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和外耳道炎,兒童多發。常見症狀是耳朵悶漲、疼痛、聽力下降、化膿等。遊泳池水有很多細菌,在遊泳前後需注意檢查耳朵。
擤/吸鼻涕用力過猛
過于用力吸鼻涕,部分鼻涕會被擠入咽骨管,易引發分泌性中耳炎或膽脂瘤型化膿性中耳炎。正确的方法是用手指按住一側鼻孔,分次運氣,壓力不宜過大,一側擤完了,再擤另一側。
感冒、鼻炎、咽炎不予理會
鼻窦炎、鼻炎、咽炎不可小觑,它們可蔓延形成分泌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以耳悶漲感和聽力減退為主要症狀,但這種中耳炎不會造成流膿,耳痛不明顯,容易被忽視。
來源:西安發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