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統籌發展網-農家科技雜志 記者 劉早生 李朋
藤茶要用兩杯水來泡,一杯開水沖泡,一杯白水盡飲。
碗口溢滿,沖泡開的藤茶,味苦,再飲一杯白水,味甘。
“這窮鄉僻壤,虧了這一顆茶才有得現在的‘甜’日子。”今年42歲的安祥洪是艾坪村的村主任,微信取名“塞上藤茶”,每天朋友圈裡就發一件東西——藤茶。
事實上,藤茶并非他一個人的事業。而是整個黔江區鄰鄂鎮艾坪村的“金葉子”。
藤茶的來頭可不小,10斤“生葉龍須”售價高達1000元,是帶動整個艾坪村緻富的“頂梁柱”。
藤茶學名顯齒蛇葡萄,是一種野生藤本植物。主要生長在海拔800—1300米的高山地區自然環境中,而且對環境、氣候要求較為苛刻。用它制作的藤茶,因含有一種天然植物霜,其有效成分主要是黃酮,又被稱為“黃酮之王”。
艾坪村本不是一個貧困村,2014年,村裡建卡45戶245人貧困戶,到2019年,這45戶貧困戶均全部脫貧。僅有3戶近年來因病緻貧的貧戶。
但2016年以前,艾坪村的村民收入其實并不高。
“條件差一點的,一年收入千把塊錢。”安祥洪告訴記者。農村沒項目,農民就隻能墨守成規地每天望着自家一畝三分地,吃飽喝足後就安于現狀。想緻富,根本是“癡人說夢”。
要想改變現狀,跳出現階段的束縛,就必須給艾坪村“量身定做”一個新的農業項目。
安祥洪經過多方面考察發現,藤茶目前具有非常大的銷售市場,而艾坪村海拔1050米,擁有種植藤茶的絕佳環境。
打鐵要趁熱。
安祥洪毫不猶豫地從張家界引進36萬株藤茶,種植面積達200畝。
萬事開頭難。
光引進藤茶,由誰來種植呢?傳統農村守舊思想嚴重,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低,更何況沒有技術支撐,種植藤茶絕非易事。
安祥洪一方面向黔江區農委彙報,另一方面則在村裡挨家挨戶進行溝通,對有意願種植藤茶的村民進行技術培訓。經過自身努力與黔江區農委的幫助,艾坪村的藤茶種植如火如荼的開展起來。
實事證明,安祥洪的奔波沒有白費。藤茶的收購價格逐年升高,銷售渠道貫穿全國各地,甚至遠銷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地區。
藤茶一下子就成為村裡的“香饽饽”,曾經“不待見”藤茶的村民,甚至主動找到安祥洪讨教種植藤茶的“秘訣”。藤茶種植面積逐漸從200畝,發展到500畝、1000畝,種植範圍從艾坪村擴大到整個鄰鄂鎮……
2017年11月,村裡成立重慶市黔江區覽碼果樹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社。采取全村村民持股分紅構架,财務獨立核算,自負盈虧。聯合社注冊資金215萬元,投入集體資金29.8萬元。有16名在職職工,并于同年年底完成集體經濟确權登記、土地流轉和選種引種工作。
“村民可以通過流轉土地或是種植藤茶獲得收入。有的村民擔心銷不出去,就通過務工獲得報酬。”安祥洪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長期在這裡務工,一個月的收入有2000多塊錢,還有五、六畝地流轉給基地,一年四季算下來,還是有兩萬多的收入。
不僅是艾坪村,現在整個鄰鄂鎮都将藤茶視如“珍寶”,藤茶已經成為全鎮最大的一個綠色産業,并注冊“碧之藤”商标,發展品牌農業。當前藤茶種植面積達到1000畝,總産值700多萬元。帶動全鎮200餘農戶參與,每年能為這些農戶增加15000元的收入。
“接下來,艾坪村還将通過建設‘一村一品’農旅融合田園綜合體,助力鄉村振興。”安祥洪告訴記者。
苦累皆嘗定會有回報。
如今的艾坪村,已然過上了“苦後回甘”的好日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