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湖大武漢,武漢被稱為“百湖之城”,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江穿城而過。對于河湖衆多的武漢來說,江湖之上的橋梁是一道道靓麗的風景,有“橋梁博物館”之美譽。
我國長江上的第一座大橋就在武漢,線路全長1670米,主橋全長1156米,是武漢第一座公鐵兩用的長江大橋,它不僅連接着漢陽和武昌, 更是連接着我國南北的大動脈,對促進南北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萬裡長江第一橋”之盛譽。
在過去交通還不發達的時候,這座橋成為許多中國人所向往的一個勝地。它作為具有諸多曆史價值意義的一座大橋,許多人都沒想到,就連擁有1700多年曆史的黃鶴樓都“讓路”了。
今天所見的黃鶴樓是1981年重建,因1957年建武漢長江大橋武昌引橋時,占用了其舊址。黃鶴樓是江南三大名樓之一,是武漢重要的城市建築地标之一,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樓“和“天下絕景”之稱。
但由于黃鶴樓是新址重建,在很多遊客眼裡它僅是一座仿古建築,加上門票之貴,引發不少網友吐槽。那麼作為本身已有1700餘年的黃鶴樓,為何要給長江大橋“讓路”呢?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這是《水調歌頭·遊泳》中對武漢長江大橋溝通南北經濟的真實寫照。雖然大橋建成時間隻有兩年,但早在1913年,與大橋有關的設想、規劃早已進行。
1913年,在詹天佑的支持下,國立北京大學(現北京大學)工科德國籍教授喬治·米勒帶領夏昌熾、李文骥等13名土木門學生,到武漢來對長江大橋橋址進行初步勘測和設計大橋的實習。
提出将漢陽龜山和武昌蛇山之間江面最狹隘處作為大橋橋址,并由時任校長嚴複将建橋意向代陳于交通部。雖然此次規劃未獲得實行, 但其選址卻被曆史證明是正确的。
此後的30多年時間内,又陸續進行過四次規劃,不過均因經費或技術不足及戰亂原因而以失敗告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随着第一次“五年計劃”開始實行,武漢大橋工程局正式成立,專門負責武漢長江大橋的設計與施工,還特意聘請了蘇聯專家來華進行技術援助。武漢長江大橋于1955年9月1日動工興建。
由于長江水深湍急、江面狹窄,經專家研究,決定采用管柱鑽孔法為宜,這一堪稱世界領先的建橋方法,讓預計4年完工的武漢長江大橋僅僅用了2年就竣工了,連接中國南北的大動脈,不僅促進了武漢發展,更是對促進南北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成為古往今來長江上的第一座大橋。
但在設計并修建之前,長江大橋武昌引橋時必須要占用黃鶴樓舊址,黃鶴樓不論是否重建,都要讓出舊址。
武漢長江大橋建成之後的24年後,1981年黃鶴樓重建,選址在距舊址約1000米的蛇山之巅。1985年6月,黃鶴樓建成,規模可能超過任何一個朝代,并與長江大橋有“同一位置線上”的連接。
登上黃鶴樓,長江大橋就橫在它的面前,這一組“古今”建築的交相輝映,令武漢江景風光更為美麗。同時,它與晴川閣、古琴台并稱“武漢三大名勝”。
曆史上的黃鶴樓,最早建于三國時代東吳黃武二年,起初隻是一座軍事樓,後來成為客商行旅的觀賞樓。到了唐代,因崔颢、李白而名揚天下。此後,黃鶴樓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來此留下詩篇。
其中,最令今天人們最熟悉的,莫過于是“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這兩句千古詩篇。前者崔颢,後者李白,李白對崔颢崇拜不已,但為了和崔颢的這首《黃鶴樓》一較高下,他寫了同樣是絕唱的《登金陵鳳凰台》。
盡管黃鶴樓擁有很大名氣,但逃不過屢毀屢建的曆史滄桑,并且每個時代所重建的黃鶴樓造型大小也都各不相同,在這今天的黃鶴樓内有所展示。1981年,黃鶴樓重建時,就以清代“同治樓”為原型設計。
據資料顯示,最後建于同治七年的黃鶴樓,在光緒十年就又被毀了,遺址上隻剩下清代黃鶴樓毀滅後唯一遺留下來的一個黃鶴樓銅鑄樓頂。
那麼,即便是舊址重建,所建立起來的也完全是一座新黃鶴樓。但在中國人的傳統文化中,有“故土難離”這麼一說,舊址之上哪怕什麼都沒有了,但“故土還在”,哪怕重建也是令人感到欣慰。面對曆史的滄桑,對崔颢和李白的神往興許會更加令人産生文化敬畏。
可因為長江大橋占了舊址,黃鶴樓隻能遷址重建,這令許多網友覺得今天的武漢黃鶴樓隻是一座仿古建築,根本談不上是“名勝古迹”,加上門票之貴,認為“今日登黃鶴樓”并不是一件值得的事情。
盡管說黃鶴樓是一座年輕的“古迹”,但它本身的深遠曆史,古老文化以及象征意義是不容忽視的,經過千百年來的文化沉澱,也并非因為這座重建的樓閣而消失。如今,它瀕臨萬裡長江,與素有“萬裡長江第一橋”的武漢長江大橋形成一組氣勢恢弘的景觀,令江城武漢之景觀更為震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