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3日電 6月3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宜昌:屈鄉端午大過年,屈原文化潤屈鄉》的報道。
歲至端午,屈原故裡湖北宜昌彌漫着濃濃的節日氛圍。
街頭巷尾,門前屋後,飄蕩着粽香;人們忙着挂艾草、繡香包,喝雄黃酒,煮艾葉蛋,劃龍舟,誦詩賽詩……
行走在宜昌城鄉之間,從課堂教學到論壇講座,從節慶活動到城市建設,再到城市品牌塑造,記者看到、聽到的,都關乎屈原。屈原文化,正在迸發磅礴的精神力量滋潤人們的心田,融入宜昌市民的生活,成為這座濱江之城的永恒文化地标。
紀念屈原 屈鄉端午大過年
1日晚,宜昌城區流光溢彩、詩意盎然,端午文化主題的城市光影秀扮靓了峽江兩岸。長江三峽1号遊輪上,來自全國各地的詩人齊聚一堂,參加以“屈原”命名的詩歌獎頒獎典禮,詩人們在屈原的故鄉,在這座富有詩情畫意的山水之城談詩論詩、緻敬屈子,一篇《誰也不能高過你的頭顱——獻給屈原》的詩朗誦,讓朗讀者熱淚盈眶,讓在場的詩友震撼不已。
“宜昌的美不僅在外表,還在于它延續的詩脈和詩意。”著名詩人吉狄馬加說,宜昌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開先河者、世界上第一位浪漫主義詩人屈原的故鄉,宜昌着力打造“屈原”這一城市文化品牌,讓千年“詩意”滲透延續,很有戰略眼光。
秭歸鳳凰山上新建的屈原祠。圖:宋金戈
連日來,由文化和旅遊部、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22屈原故裡端午文化節”在宜昌舉辦,除了開展“屈原詩歌獎”評選和頒獎,還舉辦首屆“屈原文化研究國際論壇”、中國屈原學會年會、屈原故裡電競嘉年華、“萬人”頌《橘頌》、“穿越時空的家書——緻屈原”全球征文等一系列文化活動。
屈鄉端午,又一次因屈原而不凡。作為國家清理和規範節慶活動領導小組唯一核準保留的端午國家節慶活動,“屈原故裡端午文化節”已在宜昌聯合舉辦了六屆,平均每年有15萬人次參加,可謂辦一次盛會、興一座城市。
延續的不僅是詩意,還有形式獨特的端午民俗。
千百年來,屈鄉兒女對屈原有着别樣的情感,有“端午大過年”之說。在屈原誕生地秭歸縣,一年要過三個“端午”:農曆五月初五是“頭端午”,五月十五是“大端午”,五月二十五是“末端午”。為了慶祝端午,不少人家門口挂上艾葉菖蒲,貼起端午對聯,劃龍舟、敲花鼓、舞獅子、踩旱船、唱山民歌、演靈牛耕地等等,吹吹打打、好不熱鬧。
近些年,宜昌重視端午民俗的傳承和發展。每年端午節前後,宜昌文化和旅遊部門端出民俗表演和非遺文化盛宴,讓民俗文化和藝術瑰寶進景區、進社區,實現“活态”延續。
5月27日,參賽選手在奮力争先。新華社發(聶爽 攝)
文化浸潤 屈原融入百姓生活
5月17日晚,随着《還是〈橘頌〉》伴奏曲響起,西陵區綠蘿路小學40多名學生與合唱隊員們一起,用優美的舞姿和動聽的歌聲,将屈原的愛國、高潔、求索的一生娓娓道來。
宜昌市教育局局長鄧玉華說,推動立德樹人更有深度,要大力傳承弘揚屈原文化,深入推進屈原文化進校園、進教材、進課堂。宜昌正在編印“屈風楚韻、中國氣派、世界影響”的屈原文化學生讀本。
讓孩子們在學思踐悟中感受屈原文化的魅力,是宜昌傳承和弘揚屈原文化的一個縮影。
“弘揚屈原文化、創建全國文明典範城市,要把屈原文化融入城市肌理,把屈原文化當代化、大衆化,尤其是生活化。”國家非遺項目“屈原傳說”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鄭承志說。
多年來,得益于濃郁的詩歌文化氛圍,秭歸詩會、詩歌大賽等活動接二連三,宜昌民間文學力量興盛。在秭歸,一些“泥腿子”出身的農民,白天拿着鋤頭耕作,晚上握筆書寫春秋,成為屈原故裡的“特色景觀”,其詩作内容多為紀念屈原、抒寫生活感悟。
漫步宜昌城市街巷,随處可見镌刻着屈原文化的印迹正“飛入尋常百姓家”,融入城市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之間。
走過西陵區四新路棚改區,一幅以“屈原文化”為主題的牆體彩繪吸引着路人的目光。這幅長約80米的牆繪,用國畫和書法相結合的方式,再現《九章》《天問》等經典篇章。在各個大中小學校園,求索溪、九章台、香草園等取自屈原作品的文化景觀遍布每個角落。适應新的傳播方式,屈大夫、橙小秭、舟小龍、粽小歸等文創IP形象,為遊客觀察和感知屈原文化打開一扇新的窗口。
曆史車輪滾滾,屈原文化也在創新演繹中激發出澎湃動力。
秭歸縣委書記楊勇說,屈原文化及其精神具有穿透曆史的時代價值,已經成為基層幹事創業的精神源泉,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精神支撐,最終轉化為發展動能和治理效能。我們不僅在推進日常黨史學習教育活動中傳承屈原哀民多艱的民本思想,更在廣泛開展的“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傳承屈原上下求索的實幹精神。
秭歸龍舟競渡。圖:鄭家裕
持之以恒 為城市塑心立魂
虎年元宵焰火晚會,400架無人機拼成600平方米的“屈原”巨幅畫像,向海内外發出世界旅遊名城“詩與遠方”的盛情邀請,全國430萬網民一同在線為屈原打call。
從2000多年的曆史中走來,屈原文化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不斷适應時代需要,煥發新的生機活力,成為宜昌的流量密碼、精神源泉,這離不開宜昌對屈原文化持之以恒的重視和培育。
2006年,宜昌為紀念屈原形成的獨特端午習俗,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09年,以其為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端午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2019屈原故裡端午文化節開幕式現場。圖:鄭家裕
量變引發質變,近兩年,屈原文化在宜昌被提上新高度。2021年,宜昌市委明确提出“讓屈原成為宜昌永恒的文化地标,把宜昌打造成屈原文化的權威闡釋地、标準制定地、活動聚集推廣地”。
聚焦這一目标,一系列舉措紛紛落地。2021年8月,宜昌決定在緊臨長江的磨基山片區建設集合屈原文化研究、傳播、教育、展示、論壇等多項功能的屈原文化公園。12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與宜昌合作共建的屈原文化研究院揭牌,主攻屈原文化學術研究、學術交流和學術傳播等。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屈原文化也成為熱議話題。由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曾成鋼提交的《關于把宜昌屈原文化公園納入長江國家文化公園試點的提案》,通過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提案審查委員會審查并予以立案。
宜昌市委主要負責人表示,文化本質上是一種信仰、一種精神、一種社會規範、一種價值觀,具有無堅不摧的深沉力量。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引領社會生活,滋養一個民族的内心,凝聚一個民族内在的奮進力量。紀念屈原,是為了尋找古人精神與當下需求的連接點,發掘屈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時代價值,用屈原精神塑心立魂。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