歎為觀止
出處:《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吳公子劄來聘請觀于周樂。…見舞《韶箭》者,曰: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
釋義:原意是季劄觀樂舞,贊歎,至最後折,謂“觀止”,說明季劄之博學,預知魯國用樂的篇目和數量。後來在流傳過程中,“歎為觀止”被理解為贊歎所見事物已好到極點。
1、春秋時期,吳國國君壽夢病重,臨終召集四子諸樊、徐祭,徐昧、季劄至床前。壽夢認為四子中唯幼子季劄最為賢能,想傳位季劄,季劄堅辭。壽夢便立下遺規,即由四子挨次傳位,務必最終使季劄為君。
2、壽夢死後,諸樊為君十三年後,不幸在伐楚時中矢而忘按壽夢之囑立即由徐祭為君,塗祭在位十七年,被人刺殺。三弟徐昧嗣立為君,便拜季劄為相。
3、季劄竭力主張罷兵安民,通好齊、晉等中原諸侯。徐昧聽從季劄的主張,即命季劄出使魯、齊、鄭、衛、晉等國。
4、公元前544年,吳公子季劄風塵仆仆來到魯國,表示吳國願與魯國世代友好之意。聘問禮畢,季劄求觀樂舞。
5、魯國是周公長子的封邑,素用天子禮樂。樂工首先奏《周南》、《召南》,滿堂歌舞,十分精采。季劄一面欣賞,一面品評,他說:“二南雖美,畢竟雜有商封遺音,未能盡善,隻是勤而不怨。”
6、從《周南》、《召南》直到《桧風》《曹風》,季禮對各國民樂一一評議,認為從中可以了解到周室的衰落、秦國的崛起、齊國的複興……等等政治迹象。同時對《鄭聲》的放蕩和《唐風》的古樸,也發了感慨。
7、繼國風之後,庭前樂舞又陸續改為《小雅》、《大雅》,接着是《周頌》、《魯頌》、《商頌》。季劄認為這些歌舞大多是歌頌聖人之德以正天下的。
8、不一會,歌舞者皆持蕭作舞,樂聲大震。季知道這是是舜樂《韶蕭》。他聽白魯國雖用天子之樂,卻隻用四代而非五代。從周上推至舜正是四代,見舞《韶蕭》便知是最後一個節目了。
9、觀罷《韶蕭》,季劄着實贊歎一番,然後非常知禮得體地道謝:“這樂舞好極了,觀樂即到此為止吧!”魯國人非常驚奇季劄竟能一一點出樂舞篇名,且預知魯國用樂篇數!
10、季劄的博學獲得魯國人的尊敬,也使他在外交上取得了成功,魯國人把季劄來聘載入史冊,“”後來作為成語廣泛流傳。至今季劄觀禮的史料記載不僅有助于古詩探源,且是研究古代美學理論的重要資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