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不畏浮雲遮望眼隻緣身在最高地

不畏浮雲遮望眼隻緣身在最高地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01 16:56:37

《登飛來峰》

【宋代】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隻緣身在最高層。

宋仁宗皇祐二年夏,在浙江鄞縣知縣任職期滿後,回江西臨川故裡時,經過杭州,寫下了此詩。

一說在浙江紹興城外的林山。唐宋時期,有座。傳說此峰是從東武縣飛來的,故名飛來峰。

王安石,字,号半山,臨川人,他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人稱半山居士。

寫這首詩時,是王安石初涉官場之作。當時他隻有三十歲,正值壯年,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一詩抒發意氣風發,表達寬闊情懷。

詩的第一句中他寫飛來峰上的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在寫作手法上,寫的地勢,有寫峰上有千尋之塔,足見其高。

不畏浮雲遮望眼隻緣身在最高地(不畏浮雲遮望眼)1

第二句他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景象,表現出王安石朝氣蓬勃,對前途充滿了自信心。

古人常有浮雲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王安石卻加上"不畏"二字。表現出王安石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

後兩句是全詩的精華,蘊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隻為眼前的利益,應該放眼大局和長遠。

不畏浮雲遮望眼隻緣身在最高地(不畏浮雲遮望眼)2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語,氣勢奪人。

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層"拔高詩境,有高瞻遠矚的氣概。

王安石的點睛之筆,正在結語。若就情境說,語序應是"因為身在最高層,所以不畏浮雲遮目",但王安石卻倒過來寫,先說果,後說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說明詩眼的轉換,正體現出了詩的巧妙之處。

不畏浮雲遮望眼隻緣身在最高地(不畏浮雲遮望眼)3

這首詩與一般的登高詩不同。這首詩沒有過多的寫眼前之景,隻寫了塔高,重點是寫王安石自己登臨高處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哲理。

當蘇東坡因"烏台詩案"面臨生命威脅時,已經罷相的王安石,不顧個人安危,挺身而出,上書皇帝,營救自己多年的政敵。

王安石這種不計個人恩怨的做法,充分體現出一個改革家、政治家和詩人的博大胸懷。

不畏浮雲遮望眼隻緣身在最高地(不畏浮雲遮望眼)4

大書法家黃庭堅曾這樣評價王安石:"餘嘗觀其風度,真視富貴如浮雲,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偉人也。"

正因為王安石理想遠大、意志堅定、情操高尚,所以他的詩詞也呈現出一種清氣逼人、境界高遠的格調。

後世評價王安石的詩歌風格用了四個字——"空中之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