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故事導入,書寫課題
有這樣一個兒子,在他21歲正值風華正茂之時,卻不幸患病,雙腿癱瘓,他痛不欲生不能自拔;有這樣一位母親,雖然身患重病但依然照料着雙腿癱瘓的兒子,鼓勵他重新點燃生活的信心。可就在那個菊花爛漫的季節,母親卻帶着無限的牽挂永遠的離開了,這個秋天也就成了這個兒子永生的懷念。(闆書)
二、作者簡介,了解背景
史鐵生(1951-2010)生于北京,作家。1969年去延安插隊務農,1972年患病回北京住院,後雙腿癱瘓。後來又患腎病并發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維持生命,自稱“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作品《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和《奶奶的星星》分别獲得1983年和1984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他的散文《我與地壇》鼓勵了無數的人。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理清文章層次。
第一部分(1):母親強忍疼痛,激勵安慰因雙腿癱瘓而暴怒絕望的兒子。
第二部分(2~5):重病纏身的母親為寬慰兒子,和兒子約定去北海看花但未能實現,臨終的母親對子女無比牽挂。
第三部分(6):在母親去世後又一個秋日,作者與他的妹妹一起去北海看了菊花,表達了對母親的無比懷念。
2.課文寫了母親關心”我”的哪幾件事?
①我”發脾氣時,母親安慰“我”
②母親為了不給兒子增加苦惱而隐瞞病情
③母親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
④母親的臨終囑托
3.課文寫了幾次看菊花?每一次母親和“我”都有什麼樣的表現?(表格呈現)
第一次---母親:“聽說北海的花都開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我---:“不,我不去!”
第二次---母親:“北海的菊花開了,我雅着你去看看吧。” 我---:“什麼時候?”
第三次---母親:“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
4.母親促使”我”對生活的态度發生了怎樣的轉變?
由開始“我可活什麼勁兒”的絕望到最後“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的再生希望,由對生活喪失希望,自暴自棄到漸漸地對生活充滿希望,懂得生命的意義。
5.本文主要表達對“母親”的懷念,但作者卻不以《懷念我的母親》為題,為何要以《秋天的懷念》為題?
表層意義是,文章回憶的往事發生在秋天,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寫照,具有象征性,表達的是對母親的懷念。
深層意義是,意味着對母愛和生命沉澱之後的思考與感悟,暗示作者明白了如何堅強面對生活,悟出了生命存在的意義。
四、小結課文,感受母愛
1、課堂小結(略)
2、齊讀史鐵生的經典語錄
①心靈的房間,不打掃就會落滿灰塵。蒙塵的心,會變得灰色和速茫。我們每天都要經曆很 多事情,開心的,不開心的,都在心裡安家落戶。心裡的事情一多,就會變得雜亂無序,然後心也跟着亂起來。有些痛苦的情緒和不愉快的記憶,如果充斥在心裡,就會使人萎靡不振。所以,掃地除塵,能夠使黯然的心變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别煩亂;把一些無謂的痛苦扔掉,快樂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間。
②微笑着,去唱生治的歌謠。不要抱怨生活多事給予了太多的磨難,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滾,就會失去雄渾;沙漠如果失去了飛沙的狂舞,就會失去壯觀;人生如果僅去求得兩點一線的一帆風順,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