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雞肉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的價格優惠,營養豐富,深受很多人的喜愛,但是有人說雞肉不能随便吃,因為裡面含有很多激素對人體有害,甚至有緻癌的風險。
那麼,這種說法有依據嗎?
雞肉有何營養價值?
雞肉和牛肉、豬肉比較,其蛋白質的質量較高,脂肪含量較低。此外,雞肉蛋白質中富含全部必需氨基酸,其含量與蛋、乳中的氨基酸譜式極為相似,因此為優質的蛋白質來源。
雞肉的蛋白質含量根據部位、帶皮和不帶皮是有差别的,從高到低的大緻排列順序為去皮的雞肉、胸脯肉、大腿肉。
去皮雞肉和其他肉類相比較,具有低熱量的特點,但是,皮部分存在大量的脂類物質,所以絕對不能把帶皮的雞肉稱做低熱量食品。
每100克去皮雞肉中含有24克蛋白質、0.7克脂類物質,是幾乎不含脂肪的高蛋白食品。
雞肉也是磷、鐵、銅與鋅的良好來源,并且富含維生素B12、維生素B6、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K等。
雞肉的脂類物質和牛肉、豬肉比較,含有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油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和亞油酸(多不飽和脂肪酸),能夠降低對人體健康不利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雞肉含有大量激素,有害還會緻癌?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激素雞”的說法,尤其生長在農村的朋友,見過在雞很小的時候會讓他們吃些飼料,正因為飼料中含有大量的激素,所以也才有了“激素雞”的說法。
不過我國獸藥管理條例第41條明确規定:禁止在飼料和動物飲用水内添加激素類藥品。
不過,作為家禽,雞的生長速度本身就非常快,而打激素對于商家來說成本非常高,無疑是一筆賠本的買賣。
不僅如此,還有很多實驗數據表明,給雞喂食激素類物質,并不産生快速生長的效果,甚至還會造成肉雞的死亡,對商家來說得不償失。
由此可見,給雞注射激素是一種十分不明智的做法,不僅會增加成本,還容易造成肉雞的大範圍死亡,對于養殖戶來說并不劃算。
吃雞肉會緻癌的說法也是空穴來風,沒有一定的證據,也沒有科學依據的支持,所以大家盡量勵志,不要道聽途說。
癌症形成的原因目前科學研究也沒有定論,癌症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從醫學角度來看,一般情況下認為是基因突變引起的,建議大家定期做好體檢,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治愈癌症的關鍵所在。
醫生:3種肉盡量要少吃
病亡的生豬肉
豬的腸胃中存有着總數諸多的病菌,有沙門菌、鍊球菌感染、葡萄球菌、變形杆菌等。
在豬生病機體免疫力下降時,這種病菌經淋巴血管進到血液循環,在内髒器官和肌肉組織内很多繁育,并造成内毒素。
病豬人死之後的肉因為産生質的轉變,蛋白被毀壞、凝結,又極不易煮透,因此人吃完這類帶病原菌的死豬肉後就可能感染病發。
高溫煎炸的臘肉
臘肉含硝,煎炸油炸後,會造成緻癌物亞硝基砒咯烷,因而服用閑魚、臘肉、臘腸、香腸等食品時,忌油炸。
恰當的吃法是:把臘肉、臘腸、香腸等食品煮開蒸透,使亞硝酸随水蒸氣蒸發,另外,燒造鹹熏食材時最好是加些白醋,由于醋有溶解亞硝酸鈉的功效,并且能除菌。
禽“尖翅”不能吃
雞、鴨、鵝等家禽類臀部上方長尾巴的位置,别名“腔上囊”,是淋巴腺體集中化的地區。
因淋巴腺中的巨噬細胞可吞噬病原菌和病毒感染,即便是緻癌物也可以吞噬,但不能分解,故禽“尖翅”是個藏污的“庫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