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若是這"一千個"讀者還是"一千"位作者,他們以他們眼中的"哈姆雷特"為藍本又寫作了其他的故事。那之後的故事,恐怕更是各式各樣都不缺。
也正是因為大家對原素材的掌握程度不同,當人們看了各式各樣的故事之後,反而對最初的藍本越來越感到疑惑。就像《三國演義》裡的"名場面"——七擒孟獲一樣,這事到底有幾分真幾分假,我們若是沒有專門去梳理一下,就實在是判斷不了。
在《三國演義》裡,羅貫中洋洋灑灑地将七擒孟獲的故事寫了好幾章。但《三國志》中最與之相關的記載,其實僅有簡簡單單的十二個字"三年春,亮率衆南征,其秋悉平"。
從這簡短的十二個字中,我們看不出諸葛亮征讨的到底是誰,更看不出有沒有七次擒獲對方。所以從《三國志》這本正史去考究,七擒孟獲的真實性着實不高。
那這故事到底從哪來的呢?《華陽國志》是目前的"最優解"。同時,《漢晉春秋》對這一故事也有一些記載。
東晉至劉宋時期的史學家裴松之,在給《三國志》作注的時候,引用了《漢晉春秋》的有關記載。再加上宋代司馬光在編修《資治通鑒》時再一次肯定了七擒孟獲一事,這個最初見于地方志的故事便和正史徹底地聯系在了一起。
在裴松之的注中,七擒孟獲一事發生的緣由是"聞孟獲者,為夷、漢所服,募生緻之"。
對于諸葛亮希望通過"擒縱"之計以攻心的計謀,《北堂書鈔》所載的諸葛亮呈給劉禅的《南征表》,是可以作為其存在證據的。但對于孟獲的重要性,無論是《三國志》還是《華陽國志》,都還存在一定疑點。
當時在南中一帶叛亂的三股勢力的頭目,是高定、雍闿和朱褒三人。而根據《華陽國志》的記載,孟獲最初是奉雍闿之命去挑動當地夷人叛亂的。所以一開始孟獲應當是雍闿的一個手下。
後來雍闿戰死,孟獲繼承主位,那麼就成了與高定和朱褒并列的一個存在。如果拿下孟獲,那麼拿下原本由他控制的地區,這是說得通的。但要借孟獲直接拿下整個南中,徹底平定高定和朱褒等人,則過于理想化。
且在諸葛亮伐南途中,據《華陽國志》記載,他對付高定等人的策略基本上都是待其軍衆聚集在一起,再一舉讨之。所以面對孟獲,諸葛亮突然直接換一種戰術的可能性着實不大。他很可能是先嘗試猛攻孟獲,但久攻不下,所以才把中心轉到攻心上來。
不過要說諸葛亮對孟獲是"七擒七縱",這也缺乏證據。清代有學者提出,要使蠻夷心服口服當然沒問題,但當時諸葛亮的重心在北伐,在中原。他是急于平定南中的,又哪來的精力和孟獲反複折騰?"擒縱"有一定道理,但"七擒七縱"更像是一場兒戲。
而鬧得更像是"兒戲"的,是孟獲到底在哪一帶活動,最後到底在哪被諸葛亮擒住。
西南地區流傳着很多有關七擒孟獲的傳說,這些故事的發生地點也不盡相同。《寰宇記》稱孟獲都是在荥經縣(今四川省雅安市境内)被擒獲,那麼孟獲的老巢也應當是在這一帶。而《滇雲紀略》稱孟獲曾被擒于怒江邊,基本是在雲南保山市境内。如若孟獲主要活動在這一帶,那麼他的控制範圍也可大緻做一個圈定。
隻可惜,無論是《寰宇記》、《滇雲紀略》,還是流傳在西南地區的其他說法,其中涉及的地點,都不在諸葛亮伐南的路線上。
那不在西南,又能在哪呢?近來有學者提出,孟獲的主要活動範圍,包括他的被擒地點,極有可能都在湖南省懷化市靖州縣一帶。
這個"南"和我們常理解的"南"好像差别有點大。但在靖州縣一帶,人們已經發現了大量與孟獲、諸葛亮和"伐南"有關的遺址和遺物。靖州境内有兩處"金坑洞"和"銀坑洞",據說是諸葛亮擒住孟獲的地方。而靖州周圍還有五處這樣的地點。
此外,根據《讀史方輿紀要》的記載,湖南省邵陽市境内的城步縣的"諸葛古城",在三國時期原本叫"南城"。所以諸葛亮的"伐南",可能指的不是讨伐西南地區的叛賊,而是讨伐"南城"一帶的叛賊。
看到這,你是不是覺得管他七擒孟獲到底是不是真的,隻要《三國演義》好看就夠了呢?确實,羅貫中将"七擒孟獲"這個情節寫得精彩紛呈。這個故事能有這麼高的知名度,更是離不開他的手筆。
不過羅貫中參考的藍本,因為史料的缺失,是否屬實還滿是疑點。故而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真實性并不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