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錢江晚報
講台是病床上的一塊桌闆,教案是一份遺體捐獻同意書……這是義烏科學老師羅盛教的最後一課。他在生命進入倒計時的垂危時刻,用堅定的簽名告訴學生:懷抱希望,熱愛生命,相信科學。
羅盛教曾是義烏市蘇溪鎮初級中學的副校長、科學老師,2019年末查出患上肺癌後,他毅然決定捐獻自己的遺體和器官,這既是他為科學事業做的最後一份貢獻,也是他作為教師給學生上的最後一堂生命教育課。
7月4日下午,他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四醫院呼吸醫學中心安靜辭世,遺體标本被送往浙大醫學院。他捐獻的一對眼角膜,将給眼疾患者帶去光明。
肺癌惡化後
主動提出捐獻遺體
下午2點45分,連接羅盛教的心電圖變成了一條直線,抗癌2年半後,他平靜地離開了,享年57歲。浙大四院呼吸醫學中心的醫護們圍繞在病床邊和他做了最後的道别,給悲傷的家屬送上了一束白菊花以表敬意。
按照他生前的遺願,醫院聯系浙大醫學院幫他完成了遺體和角膜捐獻。下午5點,浙江大學醫學院的專車接走了羅老師。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羅老師從這裡離開後會去到浙大醫學院成為一名“大體老師”,這是他們對遺體及器官捐獻者的尊稱,“羅盛教老師的名字也會被镌刻進校園的無語良師紀念碑中,每年的清明,師生們會集體到墓碑前緬懷和祭奠。”
羅盛教用一生的寶貴時間,将生命之花盛開在蘇溪鎮初級中學的校園裡;身後又将自己的光輝灑滿浙江大學醫學院,甘當醫學生求學之路奠基石,用大愛精神給世人上了動人的最後一課。
2019年11月,羅盛教确診肺癌晚期,先後使用靶向治療和化療,但還是無法阻止病情進展,癌細胞轉移到大腦、肝髒、腹腔等全身多處部位。
到了今年6月初,他明顯感到病情的惡化,原本還可以從一樓爬樓梯到三樓,漸漸地走到二樓都吃不消了,于是住進了浙大四院呼吸醫學中心。
住院期間,他一天天地感受到死神在臨近:喝下的水排不出去,雙腿腫脹得厲害,躺着都喘不上氣,止痛藥加量也效果不佳……他知道,這已經是人生最後一程了。
這時,多年前就常和妻子提到的念頭又冒了出來:遺體捐獻。作為一名科學老師,他深知遺體捐獻對醫學研究意義重大,也知道國内遺體捐獻的數量還遠不及發達國家。
羅盛教曾在20年前看過一部影片,那是他第一次認真思考生死觀:他希望以何種方式結束生命,在生命的盡頭還能如何給社會做貢獻?
當他終于來到人生的終點,心中的答案自然而然浮現了出來。他查詢了遺體和器官捐獻的相關資料,詢問了浙大四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楊莉主任醫師,決定在死後捐獻出遺體和眼角膜。
楊莉回憶說,對羅老師的第一印象是儒雅,他對自己病情很了解,溝通起來很順暢,這次住院後沒多久就提出要捐獻器官和遺體。
“我聽到很感動,我從1994年開始學醫到現在,差不多30年的工作經曆了,身邊無論是不是學醫的,願意捐獻遺體的并不是非常多,所以非常敬佩和震撼。我們鄭重感謝他為我們醫學事業的捐獻,作為一名老師,無論是生前教書育人,還是生後發揮餘熱,他都做到了。”
家人從一開始反對到全力支持
他剪下了頭發給親人留作紀念
6月29日,羅盛教請妻子幫他整理了儀容,扣好衣服的扣子,莊嚴而慎重地在遺體捐獻同意書上簽下了名字。
一開始,妻子胡妙貞并不支持他的決定。“你把遺體捐了,我們以後去哪裡看你?我們家人總要有個念想,清明節之類的人家都可以送花,我們什麼都沒有。”她含淚反駁說。
羅盛教了解妻子的性格,雖然嘴上反對,但最後還是會支持、尊重他的決定。況且,他早就給家人留下了一點物件作為紀念。
第一次化療前,他去理發店剪掉了頭發,特地囑咐理發師留下頭發。這些頭發被他好好收藏着,以後就代替遺體放進将來的墓地裡。
“他就是這樣的人,想做好事,身體好的時候教書教了三十幾年,走了以後還是要做點貢獻。我說那好,就依你好了。我們都是平常的人,做平常的事情。”妻子說,去世之前他一直瞪大眼睛撐着,直到聽說捐獻的事情安排妥當,才點點頭舒了一口氣,放心地走了。
弟弟羅永紅說,“以前我爸爸也是教書的,我兩個哥哥都是教書的。剛剛開始火化的時候,我爸爸很想得開,是村裡第一個火化的。我哥哥想得開,為國家做貢獻。我們都尊重他的意願。”
羅盛教生前照片(右三)
但他們都擔心家裡80多歲卧病在床的老母親接受不了,現在還瞞着老人家。
最放不下兩個還未畢業的孩子
子女說爸爸擁有不平凡的一生
唯一讓羅盛教放心不下的,是他的一對龍鳳胎子女羅聖平、羅聖凡。他結婚晚,兩個孩子還在上大學,無法親眼看到子女成家立業是他最大的遺憾。
兒子羅聖平六七歲時曾問他,“爸爸,你會死嗎?你死了我還能見到你嗎?”那時,他含糊其辭地糊弄了過去,沒有好好回答。
後來,父親給出了他遲到的答案,“父母遲早都會離開你們,我隻是走得早了一步。爸爸不能再陪你們了,你們要堅強,保持好身體,為社會做貢獻,照顧好媽媽。”
羅聖平說,他個人很理解爸爸的舉動,因為在這個年紀走有很多遺憾,最後能做的事情就是捐獻眼角膜和遺體,算是最後為社會做一點貢獻。“我以後可能也會這麼做,走了以後為社會做貢獻,比直接火葬場化成灰更有意義。我以前參加過葬禮,那種感覺很壓抑。”
他說,爸爸是高級教師,也是他的初中科學老師,上課很認真,關心每一位同學。無論成績好不好,他都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學生,永遠都很負責任,一視同仁。
父親為這對兄妹倆取的名字最後一個字加在一起,是 “平凡”二字。羅聖平說,“人在這個世間,不強求去創造偉大的事業,生活雖然平凡,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為這個社會貢獻力量了,每個人的生活看似很平凡,但每個個體卻是不平凡的,是偉大的。我的父親這一生,在我眼裡就是不平凡的一生。”
來源: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張冰清 通訊員 金南星 楊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