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與服裝》
趙豐 [丹]瑪麗-路易斯·諾施 主編
浙江大學出版社2023年2月出版
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絲綢之路文化互動專題集”系列的首卷,本書充分體現了紡織服飾在人類曆史,尤其是絲綢之路的發展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從整體上看,不僅是對絲綢之路的證明,也是對世界各地的博物館、機構和研究中心所進行的世界級學術工作的一種觀察。全書共22篇文章,邀請了來自全球紡織服裝領域的30位專家,從不同角度解讀、闡釋絲綢之路上紡織材料、技術、圖案、藝術、文化、功能性的發展曆程及沿線的交流。
權力和身份
服飾彰顯權力,它可以作為一種政治手段,體現權力、傳承和榮耀。服飾的象征意義在歐亞政治舞台上廣為使用,成為表達民族認同、國家身份以及理想抱負的一種方式。
從亞曆山大大帝,到中國的帝王,乃至西方的國王和君主,這些古代歐亞統治者,無一不利用服飾來标識權力。服飾成為一種用來表達高貴、榮耀和雄心的輕型便攜手段。在男性統治時代,我們可以觀察到在曆史長河中衣物是如何突出統治者的頭部、肩部和軀體部分,腰帶又是如何彰顯統治者的身體力量的。珠寶、武器及皇家徽章則為穿戴者的整體外觀添姿添彩。
大部分歐亞地區的精英階層将穿着西式服飾看作思想進步的象征。17世紀後期,彼得大帝要求朝臣們穿着西式服飾。日本明治時期,明治天皇和皇室成員全盤采用西方着裝。日本天皇常穿着“背広”,這是一個日語術語,意為“西裝”,專指倫敦薩維爾街出品的定制西裝。薩維爾街彙集了一批專為英國紳士制造西服的能工巧匠。
撒馬爾罕布料商人,出售的貨物包括飾有條紋的絲綢、印花棉布、毛織物和毛毯
在印度和阿富汗等地,統治者會時而穿着西式,時而穿着當地服裝。穿着傳統服飾确保了穩定和合法性,而穿着西式服飾則标志着進步與現代性。印度大君會時而穿着西方正裝、時而穿着華美的印度服飾。阿富汗埃米爾兼國王阿曼努拉汗為了在阿富汗推行現代化和西式化運動而穿着西方服裝。
20世紀初期,服飾逐漸發展成為身份的象征。在當時,因為衣物價廉易得,所以統治者限定臣民的穿衣方式,使之符合國家的政治發展需求。縱觀曆史,雖然統治者的服裝是其身份、地位和政治抱負的體現,但進入20世紀,奢侈、昂貴的面料不再是首選,普通的面料和設計開始大行其道。而這一轉變為之後的服裝制式變化奠定了基礎。民衆需要效仿統治者的着裝打扮,彰顯統治者的價值觀念、政治理念和抱負。部分統治者會對服飾進行高度幹預,比如,希臘獨裁者塞奧佐羅斯·潘加洛斯發布着裝倫理法,規定婦女裙子的長度距地面不應超過30厘米。1925年,阿塔圖爾克頒布土耳其帽子法,再次體現了服裝是如何作為政治手段,指引、糾正甚至改變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态的。佩戴西式帽子,摒棄傳統的頭飾包頭巾和土耳其氈帽,成為擁護凱末爾建立的土耳其共和國的政治行為象征。男子佩戴的頭飾成為彰顯意識形态的有力标志。凡佩戴錯誤帽子者,輕則罰款,重則死刑。
作者:趙豐 [丹]瑪麗-路易斯·諾施
編輯:袁琭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