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即将結束,A股市場的結構化行情空前。而受疫情影響,中國宏觀經濟可能也會回歸到一個新的增長中樞,許多行業的底層邏輯會進行重塑。風格輪動愈演愈烈。近期,各大券商已經開始有研報對2022宏觀及資本市場進行展望,明年的投資機會在哪裡?今年大熱的新能源、周期是否還有投資價值,已回到相對低位的消費是否可以上車?
一、 “新常态”下 哪些領域可能出現結構性機會?
2008年次貸危機後,中央提出了“新常态”概念,即經濟增長的中樞較次貸危機之前有所回落,而同時整個經濟結構發生了系統性的變化——從2008年之前的投資、周期性行業驅動型,轉向了内需消費驅動型。而在新的社會環境下,我們正在進入一個與“新常态”類似的階段,在這個過程中,經濟增長的質量上升、而增長的數量因素會弱化,未來的結構變化可能更多是在更細的層面,比如不同消費行業間會分化,全社會許多行業的底層邏輯會進行重塑。
結合某頭部券商研報及筆者的思考,經濟的内生動力可能在明年還是會有一定的下行壓力,從短期來講,基本面上增長中樞下移是需要關注的風險,消費的恢複可能會比較緩慢,投資端基建可能會有所回升,同時地産投資可能承壓,而制造業投資的進一步回暖需要時間。中長期來看,資本市場中期的戰略機遇依然被看好,行業層面底層邏輯的重新梳理,會意味着很多結構性機會的出現:
(1)環保相關:“雙碳”背景下,國内機構優化能源結構,控制和減少煤炭等化石能源;推動産業和工業優化升級;推進節能低碳建築和低碳設施,構建綠色低碳交通運輸體系,推動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在經濟由高速發展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這個過程中,新舊動能轉換是最核心的方向。對于很多上遊的行業來說,此前利潤較低,未來随着行業集中度的提升、整體産能的控制,部分利潤會從下遊向上遊轉移;而對于下遊行業,此前依賴于比較低的環境成本而維持了高毛利,但今後環境成本上升,其利潤空間可能會被擠壓,導緻下遊行業在進行轉型、适應新的環境、資源成本的過程中,相關的産業新技術的使用,包括相關服務性、設備類企業将會受益。
(2)民生相關:新的社會環境下,消費行業内部的邏輯也在發生分化。消費領域中,一個行業公共服務屬性越高,長期發展下回歸公共服務的屬性的可能性相對是更高的額,意味着從資本市場的投資來講,其吸引力在邊際下降。當居民剛性消費性支出的逐漸下降,意味着其他可選消費的空間是被打開的,這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關系。
(3)創新相關:在中美競争的大背景下,中國要提升創新的競争力是可觀要求,一方面,反壟斷本身有助于全社會的創新,帶來一個各行各業“多點開花”的格局;另一方面,一些卡脖子相關領域的投資必然是政策引導的大方向,這也是未來的機會所在。
二、市場風格把脈:成長或将優于價值
回顧2021 年至今的 A 股市場,整體波動加大,結構性行情明顯,市場主線從“茅指數的泡沫和崩塌”到“甯指數”占優,再到上遊原料崛起,最後回歸均衡,階段風格顯著;從成交量來看,A 股成交額顯著放量,7-10 月連續 4 個月日均成交額超過萬億,其中連續 49 個交易日單日成交額維持在萬億元以上,均為曆史首次。
結合基金三季報數據,周期處于超配比例高位,制造處于超配比例中高位,結構分化,锂電池與風光處于曆史倉位頂部區域,通用設備、專用設備處于曆史倉位中位數附近,科技與消費内部分化更大,食品、飲料、化學制藥、生物醫藥等細分領域已處于曆史倉位底部區域,半導體、其他電子零組件、醫療服務等處于曆史高倉位,金融整體處于曆史低倉位。結合某頭部券商研報觀點,大衆消費品(食品、飲料)以及除半導體以外的科技(消費電子、計算機、通信)存在“困境反轉”機遇,除锂電池、風光以外的制造(通用設備、專用設備)存在“熱點擴散”機遇。
參考另一家頭部券商觀點,2022年A股市場的投資時鐘将在“小衰退”和“弱複蘇”之間搖擺,綜合指數依然不是大年,結構性行情繼續上演,其中主線将圍繞2021 年估值受損型行業及科創的“五大賽道”,其中,數字經濟、專精特新、軍工等相關的科創指數将有望有更突出的表現。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股于A股也是一樣,以美股為例,美股科技股中,無論是軟科技還是硬科技闆塊,在不同的經濟環境都體現出了高度韌性,穿越周期,且科技股相比于傳統價值股,更能夠穿越流動性環境的波動。所以以此推斷,作為A股“未來的核心資産”,五大賽道細分領域的科創“小巨人”有望憑借成長性,穿越波動,迎來長牛。五大賽道分别為:以風電、光伏及新型電力系統等為代表的低碳科技産業鍊;以物聯網、元宇宙等為代表的“萬物智聯”産業鍊 ;泛軍工産業鍊;以半導體行業為代表的高端制造國産替代主線及以種植鍊、創新藥等為代表的生命科技。
綜上所述:全球處于低利率、低增長、高流動性時代,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仍将維持相對較高水平,結構性機會将不斷湧現。而A股結構化行情愈演愈烈正印證了這一點。投資應該更加專注于行業發展前景,立足長期,堅定持有代表中國未來發展的核心資産。
參考資料來源:中信建投通達信、興業證券、華泰證券、國盛證券研究所
重要聲明:本文内容僅為投資顧問個人觀點,不代表公司立場,僅供參考。文中個股均基于公開資料梳理,不作為推薦,不構成具體投資建議。股票曆史走勢也不能代表未來趨勢。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文:李國軍
S1440610120284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