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首鋼建設曆史

首鋼建設曆史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2 07:15:12

今年4月的一個早晨,家住北京石景山的韓燕俠又一次穿過老首鋼廠東門,坐上開往曹妃甸的班車。

在她身後,新首鋼大橋正在建設,以冷卻塔為背景的冬奧滑雪大跳台支撐鋼柱正在搭建。與16年前啟動搬遷時相比,這裡的面貌已經大變。

如今,煉鋼廠脫硫操作工人韓燕俠已經習慣于每周一次的“遷徙”。在旅途終點,位于河北唐山曹妃甸的首鋼京唐公司廠區内,高爐、鋼廠、倉庫、港口日夜不停地運轉着。

自始建于1919年的龍煙鐵礦石景山煉廠發展至今,首鋼已走過百年風雨。經曆了史無前例的搬遷調整,又在對原址的保護和改造中煥發生機,“鋼鐵巨人”首鋼的變遷是北京老工業企業轉型、創新發展的一個縮影。

首鋼建設曆史(老工業在綠色發展中)1

首鋼京唐公司遠景。圖/首鋼官網

綠色制造

從“用眼睛煉鋼”到“一鍵煉鋼”

走進位于曹妃甸的首鋼京唐公司,在這座現代化的鋼鐵廠裡,已看不到煉鋼工人在爐前勞作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幹淨敞亮的主控室,工人們在大屏幕和電腦前遠程操控,就能“一鍵煉鋼”。

以往廠區内最“灰頭土臉”的高爐爐前工人,現在也隻需按下按鈕控制進料,随即在主控室操作監控出鐵情況。火紅的鐵水自高爐流下後,直接從地下管道灌入“鐵水包”,再由火車“一罐到底”運送至煉鋼廠。

2003年起,為迎接2008年北京奧運會,首鋼開始了一場“世紀大搬遷”,陸續完成了在河北遷安、秦皇島、曹妃甸三地的鋼鐵基地建設。2007年在渤海灣“吹沙造地”誕生于曹妃甸的首鋼京唐公司,自2009年投産以來,成為首鋼鋼鐵生産的主要力量。

首鋼曹妃甸園區規劃占地面積30萬平方公裡,是北京石景山首鋼老廠區的近4倍,首鋼京唐也成為了國内第一個臨海靠港的1000萬噸級鋼鐵企業。如此大體量的鋼鐵企業,如何實現“智能化”和“綠色制造”?用首鋼人自己的話來說,經曆了一場“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轉型。

随廠區“搬家”的老首鋼人,今年54歲的煉鋼區作業長王建斌是有名的“開爐師傅”。2008年來到京唐公司後,面對全新的設備和工藝,王建斌“從頭學起”,為了适應新的操作界面還學起了專業英語。

“以前煉鋼拿眼睛看溫度,取樣到地上根據‘冒花兒’看含碳量,全憑經驗。現在是自動化煉鋼,過去的經驗不夠使了。”王建斌回憶,當時煉出京唐第一爐鋼的任務交到了他手上,為了鑽研出“全三脫”(脫硫、脫矽和磷、脫碳)煉鋼技術和幹法除塵工藝,王建斌帶着徒弟們盯守現場反複調試,晚上回到宿舍還對着圖紙“做功課”,常常一周都在連軸轉。

首鋼京唐公司董事長邱銀富介紹,轉型過程中,首鋼的産品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從主要用于建築領域的低端産品“長材”到用于汽車制造、家電等産業的高端“闆材”,實現了從“以産待銷”到接單定制的轉變。現在,京唐公司采用的220餘項國内外先進技術中,自主創新和集成創新的技術達到三分之二。

同時,通過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和技術研發力度,首鋼還從源頭減輕環境負擔。京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2009年投産時,園區各類排放指标已經超前達到了八年後的國家标準。此後,企業又在設備改造升級中陸續投入10多億元,不斷采用新技術解決生産過程中“看不見的污染”,使鋼鐵生産達到一流環保标準。

首鋼建設曆史(老工業在綠色發展中)2

首鋼京唐海水淡化設施。圖/首鋼官網

循環經濟

“用海水淡化水泡的茶最好喝”

“循環經濟”是園區綠色發展的一張“王牌”。

首鋼京唐公司總經理曾立介紹,園區按照循環經濟理念設計建設,“在規劃之初就沒有設計排污口”,通過創新生産流程,對餘熱、餘壓、餘氣、廢水、固體廢棄物循環利用,實現了焦爐煤氣全年零放散、焦化廢水全部回用等“零排放”。

在節能環保、降低成本的同時,企業還在此過程中獲得了新的收益。如通過遵循“能源梯級利用”原則,實現了汽-電-水循環,年發電量3.4億度;回收生産過程中産生的餘熱資源,除滿足企業自用外,還向周邊企業供應;挖掘設備生産能力,實現氧氣、氮氣、氩氣、氫氣外銷等。

在這個鍊條中,“海水淡化”是重要一環。

曹雲明在老首鋼時主管供水,到京唐後負責起了“海水淡化”。每次遇到來參觀的人,他都會拿出瓶裝的海水淡化水請大家品嘗:“我們平時就喝這個。海水淡化的水最适合泡茶,比超市賣的水純淨度都高。”

鋼鐵生産過程中為了冷卻需要大量淡水,在原本就缺水的唐山地區,淡水資源尤其寶貴。為此,首鋼京唐決定從法國引進海水淡化技術。但由于外國專家的技術封鎖,最初現場設備調試的過程一度卡殼。“當時我們隻能把設備拆開研究,自己回去研究文獻資料,就這麼一點一點攻堅。”曹雲明回憶,直到2009年3月20日,海水淡化項目才首次出水成功。“這一天我記得太清楚了,正好是‘世界水日’,感覺就像是天意。”

現在,這一海水淡化工廠日産淡水5萬噸,占鋼鐵廠用淡水總量的50%以上,每年節約1800萬噸地表水資源。海水淡化過程中産生的濃鹽水則出售給附近的化工企業用于制堿或曬鹽,曹雲明介紹,“每年可提供濃鹽水1300多萬噸,獲益368萬元。”

首鋼建設曆史(老工業在綠色發展中)3

4月17日,改造後的新首鋼園區。新京報實習生 湛超越 攝

結緣冬奧

老“天車工”變身園區講解員

除了像韓燕俠、王建斌和曹雲明這樣随廠遷徙繼續從事鋼鐵生産的約8000名“老首鋼”,還有很多人選擇“留守”老廠,并轉型成新首鋼園區建設的一分子。

講解員姜金玉現在是不少參觀者進入新首鋼園區遇到的第一個人。在冬奧組委辦公區,由儲存煉鐵原料的一号筒倉改造成的展廳内,她身穿西服套裝、面帶職業微笑講述着首鋼的前世今生,至今已經講了1600多場。

“我1995年來的首鋼,那時還不到二十歲。在停産前,我幹了很多年天車司機。當時比現在胖二十幾斤,說話嗓門也大得多。”姜金玉告訴記者,2010年首鋼停産後,她舍不得離開,做了一段時間高爐的看護、巡邏工作。2015年起,園區陸續有中小學生來參觀,她便臨時擔起了講解工作。

姜金玉沒想到的是,2016年随着冬奧組委入駐,自己會正式成為一名職業講解員。“第一次來到這個展廳的時候我就想,要是能來這工作,那不跟天堂一樣。”為了幹好這份工作,原本生性内向的她從化妝、站姿和說話練起,白天去檔案館查資料、走訪工程師,晚上回去寫講解詞,再對着鏡子練習背誦,“連洗碗做飯的時候都在背詞”。三年間,姜金玉經曆了“脫胎換骨”的變化,成了一名“問不倒的講解員”。

首鋼建設投資公司黨委副書記張福傑介紹,目前新首鋼園北區共有安保、運營等各類專業服務人員近5000人,其中像姜金玉這樣的轉型職工約有2000人。

據介紹,自2005年國務院批準“首鋼實施搬遷、結構調整和環境整治”方案後,首鋼就開始了老工業區規劃研究工作。2022年即将舉辦的北京冬奧會讓首鋼與奧運再次“結緣”。

在新首鋼園北區的冬奧廣場片區内,冬奧組委辦公區和國家冬訓中心内的“四塊冰”(短道速滑、花樣滑冰、冰壺、冰球)訓練場館均已建成使用,3号高爐和秀池項目正在局部改造。作為冬奧比賽場地的滑雪大跳台首根支撐鋼柱已躍出地面,根據計劃,大跳台将于今年底建成并具備開展測試賽條件。

張福傑透露,冬奧廣場片區的改造建設将于明年全部完成。整個北區将于2021年全面完成更新改造,屆時共計可提供2萬多個崗位,再吸納上千名轉型老員工。

首鋼建設曆史(老工業在綠色發展中)4

4月17日,新首鋼園,冰壺國家隊隊員在精煤車間改造成的冰壺館内訓練。新京報實習生 湛超越 攝

“新地标”複興

“将成為京西最有活力的區域”

如今,行走在新首鋼園北區,随處可見的自動駕駛無人售貨、快遞和接駁車,是首鋼打造“智慧園區”的成果之一。近年來,首鋼與清華大學等衆多科研單位和高新企業合作,實現了“自動駕駛汽車服務示範區”、5G網絡全園覆蓋等項目落地。

“智慧”不僅僅體現在服務保障設施上,園區改造完成後,也将優先發展科技研發、人工智能等高精尖産業。據首鋼建設投資公司招商中心副主任苗方介紹,在首鋼争取下,市、區兩級已有多項優惠政策為園區引入創新企業和人才提供支持。

這些都離不開新首鋼地區打造“城市複興新地标”的定位。

2017年4月24日,北京市召開新首鋼地區發展建設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明确了首鋼北京園區“傳統工業綠色轉型升級示範區、京西高端産業創新高地、後工業文化體育創意基地”功能定位。2018年8月25日,北京市主要領導到首鋼調研時提出,新首鋼地區應打造成“新時代引領首都城市複興的新地标”,實現“文化複興、生态複興、産業複興、活力複興”。

圍繞定位,園區在北區中部規劃了占地面積71.7公頃的工業遺址公園,将以工業流程的主要遺存和綠化空間為主體打造1.9公裡長的綠軸景觀,作為實現文化和生态複興的載體。

而活力複興和産業複興的任務則集中在下一步園區将着力打造的兩片區域。張福傑介紹,規劃面積60萬平方米的國際人才社區将為園區就業者提供生活配套服務,今年計劃建成50%;而位于長安街沿線的“織補區”預計将于2020年底建完,未來将引入各類創新工場。

“三年以後,這裡将成為京西最有活力的一個區域。”

新京報記者 周依 編輯 陳思 校對 劉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