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長江中下遊适合海水養殖嗎

長江中下遊适合海水養殖嗎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9 17:39:13

長江中下遊适合海水養殖嗎?來源:新華每日電訊9月開海,萬船齊發安靜了4個月的渤海又熱鬧起來,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長江中下遊适合海水養殖嗎?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長江中下遊适合海水養殖嗎(休漁25年後海底荒漠)1

長江中下遊适合海水養殖嗎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9月開海,萬船齊發。安靜了4個月的渤海又熱鬧起來。

渤海是我國傳統的四大漁場之一,養育了津冀魯遼等省市數以萬計的漁民。然而,随着現代化捕撈能力的提升,竭“海”而漁讓這片淺灣不堪重負,“渤海無魚汛”成為一代人的不堪記憶。更嚴重的是,“海底荒漠”出現在渤海灣淺灘:清澈的水底,無魚、無蝦、無水草,無蟹、無螺,無牡蛎礁,隻剩一片沙丘似的泥灘。

為此,我國自1995年實施全面休漁,休漁時間也從3個月逐步延長至4個月。開海之際,記者走訪津冀多地漁民、企業和海洋專家,了解“海底世界”25年來有何變化?海底荒漠“綠化”幾何?

“休漁4個月,捕魚30天”?

9月1日,我國近海結束休漁。當日中午12時,天津市濱海新區漁船,開足馬力,駛向大海。

休漁對渤海漁業資源恢複起到重要作用。從5月1日休漁開始到6月6日全國放魚日、6月8日世界海洋日是增殖放流的主要時間段。天津市農委數據顯示,這段時間天津市統籌各類資金在渤海灣和内陸重要漁業水域放流魚、蝦、蟹、貝等各類苗種15餘億單位。僅6月6日上午便向渤海灣投放中國對蝦、半滑舌鳎、松江鲈魚、大泷六線魚、許氏平鲉、海蜇等共計50餘萬單位。

負責增殖放流工作的天津市水産研究所專家郭彪介紹說,連續多年的放流效果監測評估顯示,漁獲物的數量和種類逐年增多,增殖放流對漁業資源恢複、水質環境改善所起到的作用日益顯現。“如果沒有每年的增殖放流,渤海漁民将無蝦可捕”。

不過津冀兩地的多位漁民向記者反映,僅從捕撈量上來看,休漁成果很快就被捕撈完了。“從近幾年的經驗來看,開海後第一個月捕撈量明顯上升,大約是休漁前的兩三倍,但到10月份,捕撈量明顯下降,不久後便降到休漁前的水平。”天津、河北多個漁村的漁民都有這種感受。

“魚蝦生長得再快,也沒有船速快。放流的魚再多,也沒有漁船多。”唐山市樂亭縣漁民韓桂來打了20多年魚,眼見着渤海灣的魚越來越少,漁船越來越大,越來越多。

他回憶,2000年左右時當地漁船多是17米的木船,動力80馬力左右,一艘船上隻有40多張漁網。如今出海,基本是40米的鐵船,動力達到1000馬力,裝載漁網80張,每張網的面積擴大到原來的3倍左右。

“但是2000年時,漁民出一趟海僅皮皮蝦就能打上2000多斤,現在也就是幾百斤。”韓桂來說。

一些常見的魚種也看不到了。唐山海洋牧場實業有限公司在唐山附近海域建立了4000多畝的海洋牧場,這成為觀測海洋生物的天然觀測站。公司捕撈隊工作人員何榮達說,2016年時還能見到一兩斤重的經濟魚種鳎目魚、黑鲷魚等,但今年一條也沒有見到,捕撈量也從一天二三百斤降到二三十斤。

天津市濱海新區寨上街道大神堂村“船老大”劉寬海、天津市濱海新區塘沽北塘海洋漁業協會會長楊寶利等人同樣表示對渤海漁業資源減少的擔心:“以前捕到八爪魚覺得晦氣,現在凡是能捕到的都是好東西”“常見的渤海帶魚也很難捕到了”。

“海底荒漠”有了,海洋生物“産房”沒了

渤海有黃河、海河、遼河等河流入海,淡海水交彙使其成為我國傳統的四大漁場之一。特别是近海區海草豐茂,是魚類等海洋物種的“産房”。然而,近年來這片海底出現“荒漠”。

唐山海洋牧場實業有限公司提供的一段拍攝于唐山市附近海域的海底視頻顯示,淡青色的水面下除了泥沙一無所有,水流形成的海底波紋像沙丘一樣,連綿不絕。“海底沒有海草,沒有牡蛎礁,也很少見到海洋生物。”公司總經理張雲嶺說,現在這種情況在渤海近海區域并不鮮見。

海底荒漠,正是過度捕撈種下的惡果之一。今年以來,有多批多艘裝有吹蛤泵的外地違法船隻,沿海岸線“犁海”。“這種船先用水泵把海底泥沙吸到網内,過濾後留下貝類魚蝦,像犁一樣把海底犁了一遍,海底生态基本破壞,嚴重影響魚類洄遊産卵。”天津市漁政漁港監督管理處負責人王立平介紹說。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高煥鑫、天津市水産研究所郭彪等專家直言,經過為期三年的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陸源污染等問題得到充分重視,渤海水質有明顯改善。但過度捕撈等問題開始凸顯,成為威脅渤海生物多樣性的主要原因和直接原因。

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産研究所副研究員卞曉東等人研究發現,渤海内捕撈強度自1950年以來增長了近40倍。在高強度捕撈壓力下渤海魚類資源的早期補充能力較20世紀80年代急劇下降,年間和季節間種類數密度随之降低。

農業農村部海洋漁業與可持續發展重點實驗室等單位2018年發布的渤海魚群研究顯示,以1982—1983周年逐月調查資料為基數來看,當前魚卵種類數僅為當時的1/2左右,資源豐度不足當時的1/10。一些海産品批發商表示,大連市以前市面常見的正宗本地刀魚,現在基本看不到了。

如何恢複“海底的綠水青山”?

今年是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的收官之年。記者走訪了解到,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渤海綜合治理,陸源污染、海域污染、海岸線保護等工作取得積極成效。專家呼籲,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重視海洋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加強對海底生态的修複。

高煥鑫研究發現,通過海洋牧場等方式修複海底荒漠可以提高生物總量30倍左右。目前我國已經探索成功商業化運營海洋牧場的模式,專家建議大力推廣以海底生态修複為核心目标的商業化運營的海洋牧場,激發資本市場投入海洋保護的動力。在此基礎上,企業可将沿岸漁民組織起來,實行适度有計劃捕撈。

多位專家還提出試點捕撈配額制的設想。捕撈配額制是依據各種漁業資源的最大可捕量并根據捕撈能力合理分配漁獲量份額的一種管理方式,在美國、新西蘭、俄羅斯等國家均有實踐。

張雲嶺等人認為,作為我國唯一的内海,可以創造條件在特定區域特定時段推行配額制試點,逐步引導漁民适應對海洋資源捕撈的總量控制。“渤海是封閉海域,目前我國已經實現對周邊省份漁船的摸底,實施配額制有一定基礎。”

更重要的是,将渤海生物多樣性指标納入下一步渤海治理考核體系。目前我國渤海治理“硬指标”主要有海水水質、入海河流斷面水質、陸地排污口、濕地面積、海岸線長度等。專家建議,未來可以把反映生物多樣性的指标納入考核體系,把環境治理與生态修複統一起來,這樣才能盡快恢複“海底的綠水青山”。(記者劉元旭、王井懷、王晖)

相關新聞:

如何打好長江禁捕退捕攻堅戰和十年禁漁持久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