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夏禹和夏啟誰是夏朝開國君主

夏禹和夏啟誰是夏朝開國君主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4 05:31:38
  • 前言:
  • 夏後姒禹死後,其子姒啟在架空了當時的“嗣君”“攝政”伯益之後,正式繼任大寶,成為第二代夏後氏。在滅掉了反對勢力有扈氏之後,姒啟在鈞台會盟天下諸侯,正式确立了自己中央天子的權威,正式完成了“夏”從“國”到“王朝”的轉變……

    01伯禹的“夏”與姒啟之“夏”性質不同

    • 夏朝的建立者是姒啟的父親,也就是那個治水功臣——大禹。但是仔細去對比之後就會發現,們父子二人做主的“夏”,其性質是不一樣的。

    伯禹建立的“夏”是不可傳承特定稱号

    因為,正是大禹通過治理水患,平滅南方三苗族群敵對勢力,并建立諸侯朝貢制度等等一系列的重大舉措上确立了自己的威望,建立起“夏後氏”國号,為後來的姒啟打破禅讓制奠定了基礎。“夏”之一字正是因為伯禹的功績才獲封為伯禹氏族的國号的——《國語-周語》: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賜姓為姒,氏曰有夏,謂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

    夏禹和夏啟誰是夏朝開國君主(夏王朝的開創者為何是姒啟而不是伯禹)1

    伯禹治水石刻——來自《中國通史》

    伯禹登基時所建立的“夏後氏”,是屬于他自己做為“共主”或者“聯盟首領”時的專屬于他這個時代的特定稱呼,在他死後或者把位子傳給下一任首領之後,這個稱号就随之被取消。也就是說,伯禹的“夏後”稱号,是一個難以傳承的特定稱呼。

    姒啟建立的“夏”是可以傳承的“王朝”稱呼

    而姒啟所建立的“夏”就不一樣立了。姒啟的寶座,是在架空了他父親伯禹所選定的繼承人伯益之後獲得的。切實來講,不論姒啟的王座得來和他老子有沒有關系,但是因為是他坐上了寶座,原本該接受禅讓的博弈沒有登上寶座,所以帝君名位的傳承,就從禅讓制,正式進入世襲制。因此,繼位之後,姒啟并沒有像以前的君主們那樣重新訂立國号,而是在老爹伯禹的國号“夏侯氏”基礎上,更名為“夏”。這個“夏”,在這個時候就從部落氏族名稱,變成了王國名,而且因為是父子相繼的國号,也因此成為這個時代的特指稱号,即為——夏王朝。

    所以,伯禹姒啟兩父子的“夏”之國号,其本身的性質差别就在于此:前者仍然是部落邦國名,而後者才是正經的王朝名。

    02伯禹為夏朝的建立奠定了堅實基礎

    • “夏”的權威是伯禹費勁九牛二虎之力建立起來的,正是伯禹的前期努力,才為夏王朝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夏禹和夏啟誰是夏朝開國君主(夏王朝的開創者為何是姒啟而不是伯禹)2

    夏朝宮殿複原圖——來自《中國通史》

    遍觀史書,我們可以找到一大堆的證據證明,伯禹對“夏朝”的建立居功至偉。第一,治水的成功,為伯禹以及“有夏”部族的積累起了無人可及的聲望,這種惠及天下百姓的業績,使得伯禹和夏部族在百姓的心中确立起無人可比的崇高地位,在思想上初步建立起中央領導核心的權威;

    第二,治水是一個整體工程,必須有一個領導核心進行統一的規劃。伯禹為了治水,開通九州之交通,彙集諸侯制定新的朝貢制度,調動物産豐饒地區的物資來救濟物産貧瘠的地區,這一系列的舉措改變了部落聯盟的松散制度,加強了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能力,使得松散的聯盟機構初步形成集權治理的國家權力機構,并在赈濟救災的過程中,初步奠定了國家建立的物質基礎;

    第三,在南征三苗部族的戰争中,伯禹首先确立起了自己對軍隊的掌控地位,在平滅了三苗之後,伯禹軍功在身,軍權在,又初步确立了軍隊領袖的身份;

    其四,伯禹在時,多次以武力威脅、消滅反對自己的政敵。《竹書紀年-帝禹夏後氏》記載:八年春,會諸侯于會稽。殺防風氏。《國語-魯語下》記載:昔禹緻群神于會稽之山,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路史-卷二十二》:防風氏後至,戮之,以徇于諸侯。伐屈骜、攻曺魏而萬國定……多項古籍記載伯禹殺怠慢的防風氏,征讨不尊敬的諸侯等等舉措。這說明,伯禹已經可以輕松的斬殺那些不恭敬的。而在之前的唐堯虞舜等人殺諸侯根本沒有這麼輕松,甚至隻能聽之任之。

    第五,伯禹所建立的朝貢機制,開始統一征調全天下的财力。《左傳-哀公七年》記載:禹會諸侯于塗山,執玉帛者萬國。《史記-夏本紀》也記載:自虞、夏時,貢賦備矣。或言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會稽者,會計也。這兩項記載都是關于伯禹召集諸侯,收取貢賦的記錄。這說明這個時候,伯禹已經可以将諸侯手中的财力,往他這個帝君的手中彙集了。而這個權力,在之前的颛顼等人的身上,是見不到的。

    這些記載都表明,在這個時候,“有夏氏”已經從一個部落聯盟的領導部落,開始向一個王朝的中央王庭轉變,伯禹也從部落聯盟共主的“帝君”,開始向中央王國的“帝王”轉變。而這些變化,正是在姒啟之後能夠将“夏”部族變成“夏王朝”的基礎。

    03為什麼說是姒啟開創了夏王朝

    • 姒啟繼位結束了禅讓制度,正式開啟了“家天下”時代。完成了“夏”從部落到王國的轉變

    伯禹死時天下仍然是部落聯盟是時代,而不是王朝時代

    我們剛才說了,伯禹的“夏”和姒啟的“夏”最大的區别,就是一個是可以子孫相繼,而一個隻能賢者居之。這是兩種制度,雖然他們的代差隻有三年,可是卻是泾渭分明的新舊兩個時代的政治制度。

    伯禹雖然初步建立起了一個中央王國的權威,但是在權力的傳承上,他還是使用了部落聯盟時代的禅讓制度。先不管這裡面的水分有多大,他是不是自願主動把王位禅讓出去,起碼就法理上來講,他确實是行使了禅讓制度,終伯禹一生,部落聯盟依然是合法的存在,而王朝,依然是個沒影子的事情。

    姒啟終結禅讓,開啟“家天下”時代,“夏後氏”正式成為“夏王朝”

    《史記-夏本紀》記載: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啟,而辟居箕山之陽。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後帝啟。

    伯益這個被伯禹選中作為繼承人的“幸運兒”,在短短三年時間裡,就從“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風光地位上,變成了門可羅雀的“倒黴蛋”。原本應該是朝拜他的諸侯,全部都去跪舔姒啟去了。而伯益之所以沒有獲得應該屬于他的帝位,主要有兩點原因。

    夏禹和夏啟誰是夏朝開國君主(夏王朝的開創者為何是姒啟而不是伯禹)3

    夏朝早期龍形圖騰——來自《中國通史》

    首先最重要的原因:吾君帝禹之子也。因為伯禹在世時的功績,和對諸侯的霹靂雷霆手段的積威,使得諸侯無不服服帖帖貼,即使是在伯禹死後都不敢掀起什麼浪花。這份敬畏與忠心在伯禹死後便轉移到了姒啟的身上。

    其二,那即是姒啟——天下屬意焉。姒啟在他老子的悉心指點之下,行事手段和為人風格都和他老爹伯禹非常相似,以至于他老子還沒死時,就已經名揚天下,讓那些個諸侯畏服。這份威望和能力就不是伯益能夠比拟的,否則在姒啟還不過是個襁褓嬰兒之時就輔佐伯禹治水的老臣,怎麼可能會“天下未洽”。

    姒啟繼位之後,禅讓制度就此成為了過去,父子相傳的“家天下”時代就才開始。夏部族正式完成了部落到王朝的轉變。

    04滅有扈于甘,會諸侯于鈞台——夏王朝權威的正式确立

    姒啟作甘誓,南滅有扈氏于甘

    任何一個時代的終結,都不會是平靜安詳的,就像是閃電,即使輝煌已經逝去,但仍有隆隆的雷聲在天地間回響。姒啟終結“禅讓制”開啟“家天下”,肯定會有人不肯服從。

    我們知道,禅讓制是賢者居之。換言之就是——有能者居之。在這個制度之下,誰都有可能坐上那個最高的寶座。但是姒啟這樣一來,就直接把其他人登上這個寶座的希望給掐滅了。斷人前程的恨,是很難消除的。于是叛亂就不可避免的爆發了。

    比較戲劇性的一點是,反叛的不是老對頭九黎族、東夷族羌族這些老對手的族脈,反叛的反而是和夏後氏有血緣關系的有扈氏。史記記載,夏後氏有十二支主要支脈,有扈氏就是其中之一。有扈氏的反叛原因非常直接——不服。一般來講,見到原來和自己一樣的親戚突然暴富,我們的心裡肯定不是高興,而是——憤恨嫉妒。有扈氏的嫉妒之心已經超出了心裡承受的極限,于是——反了。

    而且,這個親戚還不是第一次和自己家過不去,早在伯禹之時,有扈氏就曾經和夏後氏起過刀兵。後來被禹所收服。此段記錄在《說苑-政理》中有記載:禹與有扈氏戰,三戰而不服。禹于是修教一年,而有扈氏請服。連大禹都廢了好大功夫才收服有扈氏,可見有扈氏的反叛對剛剛繼位的姒啟的打擊。

    夏禹和夏啟誰是夏朝開國君主(夏王朝的開創者為何是姒啟而不是伯禹)4

    甘之戰圖畫——來自《中國通史》

    對于這個直接踩臉的親戚,姒啟是一點都沒有客氣,直接率領大軍直奔有扈主力所在地甘地(不是阿三那邊那個甘地)。在戰前動員上,姒啟作出了大概是中國曆史上第一篇作戰宣言——《甘誓》:嗟!六事之人,予誓告女: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今予維共行天之罰。左不攻于左,右不攻于右,女不共命。禦非其馬之政,女不共命。用命,賞于祖;不用命,僇于社,予則帑僇女。

    對于有扈,姒啟的憤怒是達到了極點的,直接就是最嚴的處置——剿絕其命。不滅了有扈誓不罷休。因而對諸侯的要求很嚴格——用命,賞于祖;不用命,僇于社,予則帑女。賣力的重賞,懈怠的殺掉。所以手下諸侯非常賣力——遂滅有扈氏,天下鹹朝。當然,嚣張的有扈氏的作為,還未中華詞典中貢獻了一個經典成語——飛揚跋扈,在後世專門指這種直接踩臉,不管尊卑規矩的人。

    具體的細節我們不可知,但是在這一戰裡,叛亂的有扈氏被滅了;而那些心裡不服或者不是死忠的人,肯定也就在這一戰裡,被姒啟借機給處置了。不服從的都被收拾了,自然而然就隻剩下了服從之人了。

    甘之戰可以看做是禅讓制度的一次複辟之戰,也是夏王朝真正立朝的定鼎之戰。在這一戰之後,禅讓制度正式宣告終結,姒啟借此戰之威名,正式确立了“家天下”的政治制度。

    鈞台會盟,夏王朝威臨天下

    在大勝之後,為了進一步确立自己的權威,讓天下諸侯臣服,姒啟效仿父親的江南會盟,舉行了一場盛大的會盟,即——鈞台之享。

    所謂鈞台,他不是地名,而是祭祀所用的祭台。古代舉行大型的祭祀活動,必定需要祭台,這個台或者是高大的建築,比如現在北京的天壇地壇,或者如泰山決頂的封禅台等等。鈞台,其意思就是祭祀坐鎮中央星野鈞天(古代中國的星相學中,将星空劃分為九個分野,即九天,鈞天,即指中央天空,叫做鈞天,神話中為上帝等高級神靈的居所)的上帝的祭台(上帝其實是中國古代對上天的稱呼,西方的那個,是——GOD,意思為神)。

    夏禹和夏啟誰是夏朝開國君主(夏王朝的開創者為何是姒啟而不是伯禹)5

    祭天高台——來自《秦始皇到漢武帝》

    鈞台會盟,是姒啟祭祀上天的一次活動。《太平禦覽》記載:昔夏後啟筮,享神于大陵,而上鈞台。意思就是夏後(夏代後字是王的意思)姒啟欲祭祀上天,選擇一處高地作為祭祀天神的地方,在上面建造祭壇,就叫鈞台。

    顯然,這并不隻是簡單的祭祀而已。主要又兩層意思,其一,告訴諸侯萬國,自己繼承帝君之位,統領天下,是上天的旨意,你們都要服從我,否則必遭受懲罰;其二,也是借着祭祀上帝的名義,把天下諸侯召集到一起,收取貢賦财物,确立君主和臣子的關系,進一步加強中央王庭的實力和權威。便如《國語-魯語》所說:天子祀上帝,諸侯會之受命焉。

    這一大朝會之後,“諸侯所由用命也”。夏啟姒啟正式确立起了“家天下”禮儀傳承制度,也正式确立了“夏後氏”作為中央王朝政權的權威地位,中國曆史正式從部落聯盟共治時代,進入奴隸制王朝時代。

    05夏後姒啟在中國曆史上的地位

    雖然說老爹伯禹的光環太過強大,使得兒子姒啟一直難有明顯的存在感,但是要論及中國曆史的研究,姒啟可以說是中國曆史上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

    第一,正是在他的手中,影響了中國曆史進程上千年的部落聯盟共治制度正式被終結;也是在他手中,建立起來正式的早期國家政權,建立起了初步的中央王朝統治的模式。中國自此正式從“公天下”進入“家天下”。

    夏禹和夏啟誰是夏朝開國君主(夏王朝的開創者為何是姒啟而不是伯禹)6

    王者威儀——來自《秦始皇到漢武帝》

    ​第二,也是在他的手中,華夏早期分散的文化體系,初步從政治和禮儀制度上形成了一個以“華夏”為核心的早期文明共同體(之所以說是共同體而不是整體,隻是因為時候各地區、部族的文明發展仍然具有很大的獨立性,隻是在這裡開始逐步融合,這場文明融合直到周禮确立才完成了第一階段的融合。),為日後華夏文明的融合統一和形成奠定了基礎。

    第三,也是從姒啟開始,中國的曆史正式從“神話史”時代,進入到了“信史”時代。早期的三皇五帝時代的曆史多是神話色彩多過現實色彩,且他們之間的傳承非常的混亂(從黃帝軒轅(約為公元前2700年)到姒啟正式開創夏王朝(約為公元前2027年),足足相差至少至少670年,這麼久的時代竟然隻出現了七位共主,平均算下來每個人光是在位就得一百年左右,何況他們還有一段考察期?現代的醫療水平和生活水平都不敢說能活到一百歲,何況那個巫醫不分得年代呢?

    結語

    在夏啟之前的華夏,不論是在文明思還是禮儀制度,亦或是在科技發展、耕種放牧,在很多方面都出于相對分散、獨立的局面,且在文化傳承上處于一種模糊紊亂的局面裡。這種局面在維持了千年之後,才在虞舜、夏禹時代陡然急速,快速的走向聯合、融合。正是虞舜和伯禹——尤其是伯禹的一系列舉措下,華夏文明才初步形成一個以“夏”部族為核心體的初級國家文明,不再像之前一樣出于一種迷糊混亂狀态之下。而姒啟在打破了“公天下”制度之後,正式建立起王國的統治模式,并以政治統治的形态把輻射範圍内的文明或者說文化開始彙聚成一起。雖然說這種以武力強行聚合的“統一”還不是太牢固,但是融合統一的趨勢開始走進人心,“統一融合”自此正式走上曆史大道,為“華夏文明”的誕生與形成,奠定了基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