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三歲孩子不聽指令背弟子規

三歲孩子不聽指令背弟子規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05 20:17:56

“兒子欠下的債一定要還,不能讓借錢給我們治病的親朋好友寒心……”

湖南安沙鎮宋家橋村的村民陳幹武已經72歲了,在田間辛勤勞作的他,心中信念依舊:再難也要幫兒子把債務還清。

5年前,兒子因患肝癌去世,家裡的頂梁柱倒了,高額的醫療費用讓陳家欠下26萬元債務。

陳幹武将債務一筆一筆記下來,告知債主“人死債不爛,再苦再難我都會把錢還上的!”如今,老人省吃儉用,通過發展養殖、到扶貧車間打工等方式,已還款21萬元。

心結:兒子治病欠債

父親心裡有本“賬”

2012年,陳幹武唯一的兒子陳龍查出肝癌,一家人傾盡全力挽救其生命。陳幹武還多方向鄉裡鄉親借了錢,無論是親朋好友們的援助,還是兒子的借款,陳幹武都一筆一筆清清楚楚記在本子上。

曆經3年多的治療,陳龍于2015年9月因治療無效去世,留給陳幹武夫婦26萬餘元債務。看到陳家的境況,不少債主覺得這錢多半是要不回來了,沒忍心開口催賬。正當他們準備默默離開時,67歲的陳幹武主動開口,鄭重地承諾:“人死債不爛,我一定會想辦法把錢都還上!”

三歲孩子不聽指令背弟子規(凡出言信為先)1

兒子去世,沒了收入。2015年10月,陳幹武一家成了建檔立卡貧困戶,但老兩口決定不給村幹部和駐村工作隊添麻煩,默默制定了還款計劃,盡最大的努力靠發展種養殖業來增加收入,陳幹武還去了村上的扶貧車間打零工。

“兒子生病欠下的債務一定要還,現在有了好政策,自己動手就能解決的難題,不能存有等、靠、要的思想。”這是陳幹武總跟老伴念叨的一句話。

償債:開源節流

老兩口5年還款21萬元

三歲孩子不聽指令背弟子規(凡出言信為先)2

2016年,陳幹武把家裡養的牛和豬全部賣掉,加上幾畝稻田的流轉金、産業幫扶補貼和自己在村上扶貧車間打零工的收入,一共還了8萬元。

2017年至2019年,在村裡幫扶下,陳幹武參與了養殖黃牛的産業扶貧項目。2019年底,陳幹武把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13萬元,還給了親戚朋友。

如今,陳幹武還有不到5萬元的債待還。

面對村鄰們欠款不多、不着急還的勸說,陳幹武斬釘截鐵地回複: “做人要講良心,當年人家救了我家的急,現在再苦再累,我都得想辦法還。”

這位七旬老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我們演示了什麼叫做“凡出言 信為先”,誠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則。《弟子規》裡講,要言出必行,言行一緻。名垂青史的人,絕對都是做到言行一緻。《論語》說“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就是君子很怕講出去的話,自己做不到,所謂“一言既出,驷馬難追”,所以不能輕易開口,不能輕易許諾。一定要确定自己能做到再答應,不可逞能。而現在的人卻很輕諾,随随便便就答應别人,答應小孩,到時才後悔莫及。

三歲孩子不聽指令背弟子規(凡出言信為先)3

曾參的太太有一天要出門買菜,孩子吵着要跟她去,她就對小孩說:“你不要吵,不要跟我去,媽媽回來殺豬給你吃。”孩子就不吵也不跟了。結果她從市場回來,看到曾參正在磨刀準備殺豬,就很緊張跑過去說:“我是跟孩子開玩笑,哄哄他的,怎可當真?”曾參對他太太說:“假如妳騙了孩子一次,可能妳這一輩子講的話,他都不會再相信,所以還是要按照妳的承諾去做。”所以,為人父母要知道“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人往往在很高興的時候就會随口承諾,如此很不恰當。譬如很多大人在打麻将的時候,不論孩子要什麼,都會說:“好,給你!好,去吧!”以後孩子就知道,打麻将的時候是要東西的最好時機。這些都要留意,否則孩子學到的不是老實,而是察言觀色。

三歲孩子不聽指令背弟子規(凡出言信為先)4

離焦模糊花卉背景

明朝有一位大學問家宋濂,幼時家貧,沒有錢買書,曾向一個大戶人家借書。大戶人家有點傲慢,借給他一本很厚的書說:“借你十天,到時要歸還。”結果到第十天,正好下了很大的雪,主人覺得他一定不會來,但宋濂還是冒着大風雪準時把書送還給大戶人家。主人很感動,就對宋濂說:“我們家的書,你随時可以來借。”所以,建立了信用,對自己會産生非常大的助力。

三歲孩子不聽指令背弟子規(凡出言信為先)5

2019年12月13日,河南許昌,文廟大成殿壁畫《周遊列國圖》局部。

春秋時代,有個人叫做季劄,他代表吳國出使魯國。途中經過徐國時,徐國的國君邀請他用餐。在進餐的過程中,徐國國君一直盯着季劄腰間的寶劍,季劄從國君的眼神中,知道他很喜愛這把寶劍,這就是“視思明”,看了就明白了。但是按照禮儀,代表國家出使都必須佩戴寶劍,所以他心裡想:“等我完成任務,再将這把寶劍送給國君。”後來他出使魯國回來,又經過徐國,就準備把劍送給徐國國君,結果徐國國君已經去世了。于是季劄就到國君的墓前行禮,行禮之後,就把他的寶劍挂在墓邊的樹上。他的仆人看了,就對他說:“主人,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你并沒有答應要把劍送給他;縱使答應要給他,他也已經過世了,所以也沒必要把劍挂在那裡。”季劄說:“始吾已心許之,豈以死背吾心哉。”我的心裡已經表明要送給他了,怎可因為他死了而違背了我心的承諾。古人的信用是在起心動念上就做到了。聽到這個故事,自己也覺得很慚愧,有時失信于人,第一個念頭還想要如何去解釋,比起古人還有一段差距。但是因為有差距才會有進步,我們要時時去體會聖賢人做人的存心跟分寸,自然就能“德日進,過日少”。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