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直播的時我和大家聊起,這幾年我接診兒童及青少年咨詢很多,挺有感觸的。
前兩年就有個家庭咨詢讓我印象深刻。
起初來咨詢的是上初中的孩子,抑郁、焦慮導緻無法上學。後來在一次和家長溝通的過程中,父親表達了做家庭咨詢的意願。
我聽到家屬主動這樣說,心裡是高興的。
因為兒童和青少年出現心理問題,往往和家庭環境、父母互動有關,但能承認這點的家長很少,願意配合接受家庭咨詢的更是寥寥。
我覺得家長主動這麼說,至少能看出他們對孩子的重視,對心理學有一定的了解,以及有着做出改變的意願——這都是好事。
但一切并沒有我想得那麼順利。
慢
孩子爸爸開始述說想要做家庭咨詢的原因——他認為媽媽總是過多管教,激怒孩子引起情緒波動,影響孩子康複。
在爸爸向我講述的過程中,孩子媽媽幾次出口反駁都被打斷,可能畢竟在我這個外人面前,她不想爆發争吵,于是憋着一副忍讓的表情不說話了。
直到爸爸說完了,媽媽才對我說:“老師,不想做家庭咨詢。”
媽媽說,她的工作非常忙,節奏很緊張,所以一直以來她都過着非常講求效率的生活方式,也會表現在對孩子的要求上。
而爸爸和她在教育上的觀點不同。一直以來都是爸爸和孩子的互動比較好,父子更聊得來。
她覺得既然自己和孩子性格不合,容易發生摩擦,那麼為了孩子好,她願意退下來,以後會減少對孩子的管教,幹脆少介入。這樣大家就相安無事了。
她不想家庭咨詢讓她為了配合别人去改變生活方式,怕影響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節奏。
我不知道大家看到這裡會怎麼想,是不是會對媽媽有些評判?
但我看到、聽到的是她長久以來的隐忍和無處可訴的委屈。
媽媽當然是愛孩子的,但因為她和爸爸教育方法不同,孩子每天面對着“虎媽”和“貓爸”,自然會和家裡“管得松”一些的那個人親近一些。
爸爸越松,教育理念要求“嚴”一些的媽媽越會覺得這樣下去就糟了,更會去盯住孩子“需要緊”的部分,孩子就更抵觸。
你逃我追,三口人的關系形成了一個循環。時間長了,媽媽怎麼會感覺不到呢?
身為親媽,孩子跟自己不親甚至表現得不喜歡自己,而原因是“我為了孩子好”,她怎麼能不委屈呢?
甚至在讨論家庭教育的時候,她都沒有話語權,說什麼都被打斷和否定。她也覺得很無力,所以幹脆說:既然你們覺得我是“萬惡之源”,那我撤出,你們自己來。
在我看來,這當然是不可取的。真這麼做的話,隻會讓家庭關系更加失衡。
慢
父母在教育上意見不合,真是非常常見的。兩口子過日子都還有很多分歧,更别提再加上個孩子。
經常有媽媽問我,和孩子爸爸在帶娃理念不同,怎麼辦?為了在教育孩子上保持統一,兩個人經常争吵,怎麼辦?
我想起果果小時候的一件事。
有一次我和老公帶果果逛兒童用品店,忽然就被激烈的争吵聲打斷了。果果受到了驚吓,立刻跑過來抱我的大腿,可見吵架的聲音有多大。
我繞過貨架一看,是帶着孩子的兩個家長,一個媽媽(A)和一個爸爸(B)吵起來了。
隻見B爸爸氣急敗壞地說:“你說誰?!你說誰?!”
A媽媽理直氣壯用手指着B爸爸說:“說的就是你!小妹妹一直搶我們東西,你這當家長的管都不管,沒家教都是家長教的!”
“你說誰沒家教?!”B爸爸顯然不擅長和女性吵架,雖然很憤怒但隻會重複說,“你說誰?!”同時也開始指對方。
“說的就是你,會教育孩子嗎?不會教育别帶出來!怎麼當家長的?!”A媽媽在滔滔不絕之間,原本隻是指着對方的手開始有了推搡動作。
店員都跑出來勸架。有的勸他們不要驚擾其他顧客,有的勸B爸爸身為男性退讓一步。
C媽媽從貨架中跑了出來,不知道是哪一方的朋友:“怎麼就這麼一會兒就吵起來了?”
原來,母嬰店内有個兒童遊戲區,A媽媽和B爸爸各自帶着女兒在裡面玩耍。
B爸爸家的小孩怎麼看也不到兩歲,正處在物權建立期,覺得全天下都是自己的,會去搶别人的玩具。
A媽媽的女兒怎麼看也至少4歲了,可能性格溫和一些,被搶了雖然委屈,但又不會表達。
A媽媽在旁邊,眼看着女兒一直被搶,很是憋氣,又看B爸爸一句話也不管自己家孩子,怒火中燒,覺得“這家長太不懂事了”、“上梁不正下梁歪”、“大的小的都沒有家教”,指着鼻子罵起來。
B爸爸又委屈又憤怒,急急地說:“我怎麼不懂事了?你讓我怎麼管?孩子都玩得好好的,我一直在旁邊看着……”
A媽媽:“小妹妹一直在搶我們東西,你就看着、就不說……”
C媽媽不知道是哪邊的人,隻聽她說:“這是孩子之間的事情,能不能讓孩子們自己解決?”
最後結果是A媽媽忿忿不平地帶女兒離去,孩子噤若寒蟬,滿眼是對遊戲區的依戀。
A媽媽的教育觀其實沒什麼不對,我相信,如果是她的孩子引發與其他小朋友的沖突,她一定會站出來教育孩子。
B爸爸未必是不懂得規範孩子,或許是身為男性不把小打小鬧當回事,以為小孩子發生争搶很正常,隻要他在旁邊看護保障安全即可。
兩個家長的教育觀念不太一樣,這簡直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A媽媽看到B爸爸不管,實在看不下去,可以教自己女兒表達訴求。
孩子說不出來,如果她實在氣不過,也可以和藹地說一句“不可以搶哦!這是姐姐先拿的。”大不了扭頭走人,為什麼要大吵大鬧呢?
因為A媽媽一定要讓B爸爸接受自己的觀念和方法——我的才是正确的,你的就是錯的,你怎麼能放任孩子沒教養?怎麼能一直錯下去?!
沖突的原因是,她在把自己的教育觀念加到對方身上,認為對方必須認同和接受。
一個家庭的兩口子都未必能統一,更别提陌生人了。當然會吵起來啊。
慢
我們很容易覺得,自己從小到大遵照的生活方式就是最正确的。
尤其是為人父母以後,仿佛有了一個合理的渠道和對象來傾瀉我們的世界觀。但“強迫别人症”,恰恰是我們最需要小心避免的。
想想那些小區大媽,為什麼要一直向你灌輸她們已經落後千八百年的“中國式育兒觀”?
想想咱自己家的老人,為什麼認定你穿得太少,給孩子也穿得太少,恨不得捂上大棉褲、二棉褲?
我們總把這些歸因于兩代人之間的代溝,以為這些言行是上一代人才會有的,但仔細想想,我們自己也沒有潇灑到哪裡去啊。
上次直播裡我也和大家說,我不認為在一個家庭中,爸爸媽媽的教育觀念要完全統一。
還是那句話——兩個不同的個體,有分歧很正常。
比起給孩子塑造一個“爸媽完全統一”的完美想象(我還開玩笑說過,抱着這樣幻想的孩子以後自己戀愛結婚可能會有些艱難),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有意見分歧,其實更真實。
更重要的是,讓孩子耳濡目染學習到——當我爸媽有意見不合的時候,他們是怎麼解決分歧的。
重要的從來不是“統一”、“一緻”,而是讓孩子看到人與人之間即使各有差異,但依然能夠通過我們的努力,“求同存異”,共同生活得很好,将小家經營得很好。
這才是我們當父母的,要傳遞給孩子的人生智慧。
有媽媽問我,聽起來并不容易,具體怎麼操作呢?我在直播中給大家推薦了「PET父母效能訓練」,裡面的“第三法”就是專門講這一點。
現在疫情,不方便給大家開線下工作坊,我推薦大家先買書來看看。但上次直播後我上網搜,這本書好像暫時絕版了,目前看到的都是高價二手。
所以我也在計劃給幹脆大家開線上課試試。大家可以先關注視頻号「小短腿圖書館」,關注後有直播就會自動顯示。
每周六晚上19:30我都會開直播和大家聊天,有育兒問題可以來直播間提問。後續課程消息也會在這裡發布哈!
——END——
作者:花時間。微信公衆号「慢成長」創始人,國際新聞碩士,四語媽媽,童書譯作者,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美國PET父母效能訓練講師,美國加州PAU心理學研究生。創立公衆号慢成長,分享具有國際視野的早教發育、兒童心理、親子教育知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