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約1259個字,閱讀需2分鐘
由郭敬明小說《夏至未至》改編的同名電視劇最近正在播出中,然而今天某報刊登的一則文藝評論則指責這部劇“可能是抄襲者的一次‘反撲’”。
這篇文藝評論的邏輯起點是郭敬明被判抄襲事件。在2003年,作家莊羽指郭敬明的《夢裡花落知多少》抄襲了自己的作品《圈裡圈外》,将郭敬明一紙訴狀告上法庭,最終在2006年終審判定抄襲成立。
盡管《夏至未至》本身并不涉及抄襲問題,但這位評論作者認為,這部小說就是在2004年起連載,并在2005年連載完畢出版,時間上正好是郭敬明被訴抄襲一事。于是評論中還引用了一段郭敬明後記中的話來印證這種相關性:“這本小說裝滿了我多少的情緒,裝滿了我多少閃耀光芒的日子,裝滿了多少我黃昏時的悲傷……”
為了論證這部電視劇的“抄襲者”基因,這位評論者又拿出“不知名畫家馮曉翼借着被小司抄襲的名氣成功出名”等細節,認定書中回避了抄襲者和被抄襲者的雷同對比,按照青春小說特有的偏執迫害妄想,“反正錯的不是我,是世界”,隻不過這一次的迫害“我”的世界有了比郭敬明其他小說更清晰的指向——反抄襲者,
應當承認,郭敬明的抄襲行為是客觀存在,已經被法院判決,而他在判決後表達出來的“就不道歉”的态度讓人不齒,至于郭粉們反而攻擊對方蹭熱點的邏輯,顯然符合某些郭敬明小說極端粉絲的一貫智商,這也沒什麼可評價的了。
但對于這篇評論,北京時間“銳評”卻認為,目前在該劇還沒有播完的情況下就做這種判斷,給《夏至未至》貼上“抄襲者逆襲”标簽,似乎為時尚早。
一方面,郭敬明的這部小說能否就認定為是“抄襲者逆襲”本身就沒有客觀标準,所謂一千個人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評論者眼中的“抄襲者”不一定在讀者眼中也是如此。
退一步講,既然評論者也承認小說中“回避了抄襲對比”,那麼就等于說這部小說沒有定論是否抄襲的實際情節,又怎麼能判斷一定像郭敬明本人一樣是抄襲呢?
另一方面,該劇目前還沒有播完,也就是說相應的劇情可能會與書中有所不同,不排除在後期制作方有将劇情合理化的可能,比如出現确認并非抄襲的橋段。而在此之前,認為小說中有“抄襲者逆襲”的嫌疑,就認定電視劇中一定也有,這種邏輯是站不住腳的。
當然,銳評君理解這位評論者的心情,看到一個抄襲後死不認錯的人獲得金錢财富,難免讓某些文人心裡發酸,而對于這部可能去攻擊“反抄襲者”的電視劇又心存疑慮,于是才有“如果此劇大熱”的這種前提推斷。
但是銳評君認為,盡管郭敬明本人在抄襲事件中表現的道德水平之低令人咋舌,盡管他生産的《小時代》等一系列影視作品都是徹頭徹尾的文化垃圾,但是文藝批評應該有起碼的規則,即主要從作品本身出發來評價,而不是單純宣洩對這個作品創作者的不滿。
這并不是為了去維護那些行止不端的作者,而是出于對文藝評論的公信價值來考量,假如文藝評論本身的用途變成了清算舊帳而不是評論作品本身,那麼這樣的評論也就失去了意義了。
一句話:不能為了批評抄襲者郭敬明,把自己拉低到跟抄襲者及其粉絲們一個道德水準!那樣對于閱讀評論的讀者也不夠尊重了,畢竟還是應該相信大多數心智正常的讀者、觀衆能夠有自己的判斷的,那麼不妨等這部劇播完了再評論不遲。
文/北京時間評論員 梁千裡
此文系北京時間原創稿件
轉載需注明出處并保留署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