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雲閣坐落于定興縣城内,據《定興縣志》載,慈雲閣原名大悲閣,其始建年代不詳,以閣内大悲佛銅像而得名,後毀于戰亂。元大德十年(1306),僧德寶在故址重建此閣,取佛教“視心慈為貴,貴慈如雲”,題名慈雲閣。明萬曆年間李盡傳重修,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嘉慶二十四年(1819)對閣均有修葺。現存建築仍為元代建築風格。
慈雲閣
慈雲閣原為一組建築群,分前、中、後三部分,即前後山門、畫廊、香亭、東西配殿,閣後還矗立一根高聳的桅杆,整個造型為一座船形殿宇建築。現前後兩部分被毀,惟存中間慈雲閣。閣平面近方形,面闊、進深各三間,建築面積142平方米,二層樓閣式,重檐歇山布瓦頂,通高13.3米。構架及做法均很有特點,内外檐柱相距很近,均包于牆體之内。屋架隻有東西兩壁,都是利用下平榑平梁,載于山面上檐昂尾上,四隅施垂柱及抹角梁。上檐鬥拱五鋪作雙下昂,其中上昂為真昂。下檐四鋪作。兩層檐頂上都蹲踞鸱吻和脊獸,檐角懸挂風铎。慈雲閣為元代建築的典型作品,是中國古代建築從宋代風格向明清風格過渡的最好例證。
如今為保護這一文物,四周圍以鐵栅欄,行人不能進。南面方格窗式的門緊閉。閣正中原來的佛像前有一口深水井,相傳這口井為定興縣“四不見”之一,即“有井不見井”。清末著名學者王國維曾賦詩詠慈雲閣:“閣敞中央峻,寒鴉候鳥過。樓台銜日月,鐘磬雜歌聲。”1996年12月,慈雲閣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