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令就是命令,一點兒也不錯。幾乎一立秋,守候花草樹叢中的秋蟲就急不可耐地粉墨登場了。在每個寂靜的秋夜,它們努力地調試樂器,撥弄琴弦,嘹開嗓門,深情款款,款款深情,低吟淺唱。聲聲蟲鳴,尖尖似針,激蕩耳畔,觸動心弦,撩撥鄉愁……
孩時,每到夏末秋初月明星稀時,籬笆牆角,瓜果菜架樹林草叢,屋内屋外,處處是蟋蟀鳴叫,此起彼伏,時疏時密,似乎要向人們訴說着什麼。那時家窮,土牆草蓋房雨天漏雨,濕氣較重。尤其廚房,成天濕漉漉的。但廚房暖和,蟋蟀更喜歡呆那。有時循着蟋蟀叫聲,冷不丁掀開鍋蓋或湯罐蓋,就能一下看見好幾隻蟋蟀,大小不一,突然遭曝光,吓得四處逃匿,晃眼沒了蹤影。特記得一次,放學回家,舀湯罐(鄉人稱:竈王爺乳房)水喝,舀到一隻死蟋蟀,後來的日子,我都不敢再喝那竈王爺的乳水!
蟋蟀又叫促織,得此名與它鳴叫的時節有關。中國古代很早就有“促織鳴,懶婦驚”之說。晉人崔豹在《古今注》裡說:“謂其聲如急織也。”意思是蟋蟀的叫聲如織布機的聲響,仿佛在催促織女趕緊飛梭忙碌。有的也叫作趨織、催織、紡紗娘等。北朝《木蘭辭》裡的“唧唧複唧唧,木蘭當戶織”,大概就這意思吧。《古詩十九首·明月皎夜光》記載: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詩人杜甫的《促織》雲:“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宋代楊萬裡的《促織》“:一聲能遣一人愁,終夕聲聲曉未休。不解缫絲替人織,強來出口促衣裘。”而明代朱之蕃這樣描寫:“閑階聲徹瑣窗中,暗送梧桐落葉風。高韻不緣矜戰勝,微吟端欲助機工。”
唧唧唧……叽叽叽……窗外,月光如水,蟲聲如浪,如訴如泣,聽來雖令人傷感,但它們是在演奏一曲酣暢淋漓的歡樂曲,歌唱生活,歌唱愛情,歌唱生命。科學證明,蟋蟀鳴叫是靠雙翅摩擦而發聲的,其實,它們像人類一樣,在搞“情歌賽”。雄蟋蟀在向雌蟋蟀求愛,歌聲嘹亮者方可得到配偶喜愛。所以,雄蟋蟀使出渾身解數,放聲高歌。你若細細聽,那歌詞分明是:“親愛的,我在這,等你…等你……”時斷時續,交替錯雜,深情款款,如泣如訴,委婉悠揚。聽着這天籁之音,仿佛讓你走進了一個古老的童話世界裡。
猶愛蒲松齡那篇脍炙人口的小說《促織》,感覺很經典。作品描寫一個窮文人家的孩子,因一不小心惹了大禍,他的魂靈後來變成了一隻能戰善鬥的蟋蟀,層層過關,步步斬将,曆經勝利,最終得到皇帝大加賞識,也給父母帶來了好的命運。小說寫得順理成章,出神入化,有穿越,有幻覺,有懸疑,有想象,有人情,有世理。有時候,我竟傻傻地想,如果用《動物總動員》那樣的現代電影藝術,拍一部蒲氏《促織》,說不定真會風靡全球呢。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秋風起,天漸涼。蟋蟀聲聲鳴秋,為曠莽的世間增添了聲情并茂的亮色。聆聽蟋蟀吟唱,幽幽清音,淡淡詩韻,悠悠情思。我仿佛聽到母親喚我添秋衣……又回到了綠樹掩蔽、籬笆環繞、稻谷飄香的田園老屋。老屋裡盛放着生活的歌哭,和一個身居異地他鄉遊子的濃濃鄉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