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己不立何以立天下

己不立何以立天下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6 01:19:53

己不立何以立天下?【光明論壇·溫故】作者:司聃(中央财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副教授),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己不立何以立天下?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己不立何以立天下(不私而天下自公)1

己不立何以立天下

【光明論壇·溫故】

作者:司聃(中央财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副教授)

2022年第1期《求是》雜志發表了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重要講話,題為《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埋頭苦幹、勇毅前行》。在講話中強調:“‘不私,而天下自公。’我們黨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這是我們黨敢于自我革命的勇氣之源、底氣所在。”因為無私無畏,所以我們黨才能擺脫一切利益集團、權勢團體、特權階層的圍獵腐蝕,敢于自我革命,從而跳出治亂興衰的曆史周期率。

“不私,而天下自公”語出《忠經·廣至理章第十二》,針對當政者的價值規範,指出秉持正确公私觀的重要性。結合當代中國語境而言,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國家,國家各級公務人員不僅是政策執行者,更是人民公仆,理應做到摒除私心、兢兢業業為人民服務。學界對《忠經》一書的成書年代與作者均有争議,目前多采用東漢著名古文經學家馬融所著一說。此書題名為《忠經》,其中貫穿着諸多傳統道德準則,“不私”便是道德準則之一。

“不私,而天下自公”中的“公”與“私”相互關聯又語意相悖,“私”的含義為私利、私欲,而“公”不僅有公理、公平之意,更能上升到家國社稷的整體利益,與“私”相對。相對“公”意涵範疇中的江山社稷、民族家國這樣的整體利益,代表個人利益欲望的“私”不具備價值優先性。因此,在傳統儒家文化思想體系内,“公”顯然代表着一種社會政治與道德理想,古代典籍中常見對“公”“私”社會價值意義的梳理與探讨,以及對“天下為公”這一理想社會的構想與憧憬。《禮記》所描述的大同社會,便是一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社會,因人人無私心,所以在吏治選拔中能做到“選賢與能”,在修身齊家中能做到“講信修睦”。因為無自私之心,所以“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在這個理想社會中,人們以相互幫助取代了人人為己、過分考慮個人利害得失。

數千年來,這種“天下大同”“天下自公”的社會政治理想在中國影響極為深遠,也構成社會主義思潮在中國大地廣泛傳播的傳統文化土壤。馬克思主義與傳統儒學在理想社會問題上有許多相似性,其特征便是“公”。要實現這一價值追求,共産黨人便應當有“不私”的理想人格,毫無私心地獻身偉大事業,唯有這般,才能實現一個至公至善的社會。古人視這種有至公無私之心的人為聖賢,因無私心,所以行正大光明之事;而公私之心更是政治道德的核心所在,因為“一心可以喪邦,一心可以興邦,隻在公私之間爾”,如何妥善地處理公私觀,關系到國家與民族的治亂興亡。當下的共産黨人,理應以聖賢的最高道德标準來要求自己,因為隻有公正無私、無懼無畏,才能在工作與實踐中赢得人民的擁護與愛戴。

“不私,而天下自公”式的理念與價值取向,在中華民族的曆史塑造過程中起到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對當下的社會問題也依舊發揮着積極的作用。全體中國共産黨員應遵循的教誨,做到居安思危、自我革命,将國家和人民利益、黨的執政根基作為最大的“公”,保有無私無我的政治品格,堅持克己奉公。唯有如此,我們黨才能始終保持優良作風,保持強大感召力與動員力,跳出治亂興衰的曆史周期率。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17日02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