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人讀過史記?二千多年過去了,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多少人讀過史記?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二千多年過去了
為何今天仍要讀《史記》?
朱振鑫
對于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哪怕你沒有讀過《史記》,也一定聽過完璧歸趙、卧薪嘗膽、負荊請罪、毛遂自薦、鴻鹄之志、霸王别姬、破釜沉舟、約法三章等一系列出自《史記》的著名典故。從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到刺客遊俠、販夫走卒……它範圍千古,充分包含了滋養後世的社會認知和人生哲理,若說《史記》在華夏兒女的心靈深處镌刻下了永不磨滅的共同記憶,毫不誇張。
2021年3月21日,《典籍裡的中國》識讀《史記》,“當代讀書人”撒貝甯帶領觀衆穿梭時空,與20多位同《史記》有關的先賢豪傑會面,為《史記》的相關人物辦了一場群賢畢至的“曆史盛會”。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曆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如此“皇皇巨著”,在今天這樣快節奏淺閱讀的時代,大約很難有多少人把它“啃”下去吧?那麼,我們今天為什麼還要讀《史記》呢?
讀《史記》四大理由
身兼經、史、子、集四部書的特質
我們且來聊聊讀《史記》的四大理由。于“史”部,它是正史鼻祖;于“集”部,它是散文大宗;于“子”部,它是一家之言;于“經”部,它是百王大法。《史記》這部書之所以了不起,正在于它以一本書而身兼經、史、子、集四部書的特質。
你要問了,“經、史、子、集”又指什麼?“經史子集”是我國古代典籍的四中分類,經指儒家經典著作;史即正史;子是先秦百家著作,宗教;集就是文集,即詩詞彙編。再分别述來——
“史”部——正史鼻祖。這是所有人都公認的事實,宋代史學家鄭樵在《通志》中形容《史記》“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舍其書。六經之後,惟有此作。”“六經之後,惟有此作。”由此可知,這部書在鄭樵心中崇高的地位。
這部“正史鼻祖”為什麼能夠成為正史的開山始祖呢?首先,它是“紀傳體”史書之“濫觞”,它開創了“紀傳體”先河。一般情況下,中國史書的正式體裁是編年體,按年、時、月、日,把事情一件一件地往下編往下叙述。《史記》的紀傳體,基本上是以人物為中心為本位,這在中國史學上是石破天驚的事情。
司馬遷在《史記》裡還創立了所謂的“五體”的體裁。“五體”是哪五“體”呢?本紀、表、書、世家、列傳。“本紀”以“宰制天下者”為中心,為什麼是“宰制天下者”而不是帝王?比如,項羽不是天子,呂後不是帝王,而這兩個人都在“本紀”之中,所以它是“宰制天下者”為中心。“表”基本是把天下同時間發生的大事,把它編在一起,所以前人多半把“表”當成資料表來讀。“書”:“八書”則專門記制度。
“世家”:“三十世家”專門記“宰制天下者”周圍的“輔弼肱骨之臣”的事迹。而“列傳”呢?則是除了“宰制天下者”和他身邊的重臣之外,還有一些人應該在曆史留名,史官要把他完完整整地記載下來。除了首創紀傳體,更難的是這本書“體大思精”,從中華文化最早的始祖黃帝開始,一路寫到西漢當代,因此它又是是一部通史。在空間上,司馬遷還不僅僅寫了當時的中國,還寫匈奴、朝鮮、西南夷、西域,寫所有當時已知的整個世界。從這個層面而言,《史記》它不隻是一部中國史,也是一部以當時的中國為中心來看世界的曆史。
“集”部——散文大宗。一部史學著作為什麼是散文大宗?它的行文不受年月限制,是以人物為中心。所以宋朝著名文學家黃庭堅就說“凡為文,須熟讀韓退之、司馬子長文”。韓退之就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韓愈,這個“司馬子長”就是司馬遷。後來人推崇司馬遷的文字為“雄、深、雅、健”。“雄”是形容它的氣勢,“深”是形容它的涵義。光有氣勢有涵義就罷了,它還文字典雅,還讀來有勃勃生機。又有人說,《史記》的文章有“奇氣”。什麼叫做“奇氣”?古人為文于起滅轉接之間,都飄逸不可測,你讀完了之後往往拍案叫絕,覺得寫得真是太好。
“子”部——一家之言。《史記》是“一家之言”。在中國五千年文化史上,成“家”的“定義”是要有自己獨特的思想。司馬遷談“論六家要旨”,陰陽、儒、墨、名、法、道德,六家都有自己獨特的了不起的思想。
“經”部——百王大法。什麼是“百王大法”?可以理解為治國政治。這須從中國文化學術的大傳統開始說起。中國在史學上,是以“史”論“治”,中國最早論學把戰國諸子的學術分為六家就是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他總結“六家皆務為治”,用一個“治”字貫穿六家。
大家都知道中國最早的典籍是詩、書、禮、樂、易、春秋。其中和政治最有關系的有兩部:《尚書》和《春秋》。司馬遷說“尚書長于政,春秋長于治人”,《史記》本身更是一部“論治之書”。說《史記》是“百王大法”的最早見于清朝學者包世臣的言論“明為百王大法,非僅一代良史”。
曆史不是一堆“What”
重要的是“How and Why”
我們今天要讀《史記》,會遇到兩個重要的問題:為什麼讀?用什麼方式讀?
和所有中國傳統經典一樣,《史記》是在與我們不一樣的環境及時代中産生的。經典最簡單的定義是“經過時間淘洗後存留下來的古書”,久遠之前的人們面對不一樣的生活環境和課題,将他們思索的内容寫成文字,然後一代一代傳留下來,成為經典。
較之同時代的書籍,傳統經典可使我們離開有限的視野和熟悉的現實,感受不一樣的人類經驗。當然,能留下來的經典不僅在時間上古遠,還包含了一些經過不同時代、不同社會反複檢驗的共同價值。這些可能是人類共同的遭遇或命運,也可能是不同世代累積下來的共同智慧。
此外,今天我們讀《史記》,還可學習司馬遷看待曆史的态度,以及書寫曆史的方式。在一般的教育體制下,從課本裡學到的往往是一堆固定的事實,往往讓人以為曆史就是什麼時間什麼人在什麼地方做了什麼事。用這種方式學習曆史會有兩個問題:第一,我們以為曆史都是拿來背誦的,而為了應付考試背下的這些事實,絕大部分都會在考後迅速遺忘;第二,我們很難去思考究竟可以在曆史中學到什麼,尤其是與現實相關的智慧。
司馬遷在處理三千年來所發生的事情時,他在用一種清楚的意識,一個衡量曆史輕重厚薄的标準,去判斷到底應該把什麼寫進來,把什麼排除在外。這樣的選擇标準用我們的觀念來說就叫“史識”。
“史識”與“史觀”密不可分。當我們認為曆史就是一些固定的事實時,就沒有史觀存在的空間,即不管什麼樣的人來寫,曆史總是那堆東西,不管是張三還是李四來寫,都不會寫出不一樣的東西。但是,曆史如果真是如此,就沒有史學存在的必要,也不可能比較什麼曆史書是好的,什麼樣的曆史學家比較傑出。曆史真正重要的不是事實,而是事實與事實之間的關系,或者進一步說,是解釋“如何”及“為何”,這是與我們當下學習曆史的态度差異最大的地方。按司馬遷的态度,曆史不是一堆“What”,重要的是“How and Why”。在個人層次上,一個人為什麼會用這種方式講話做事?作為一個群體,彼此行為之間的互動會産生什麼模式,他們為何如此?某些事情會導緻什麼樣的後果?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又選擇何種手段?這些都在曆史裡,也是我們理解、研究史學時最重要的挑戰。當我們以這樣的視野和方式去整理豐富龐雜的史實,就會對人類行為有一個合理的解釋,從而碰觸到普遍的人類經驗,真正做到以古鑒今,讓曆史對當下現實有所幫助。司馬遷在著作中清楚地展現了這種曆史态度。他用了幾個重要的觀念解釋《史記》的目的。首先是“究天人之際”。司馬遷講的“天”指龐大的背景,是與個人努力無關的部分,而“人”就是一個人如何思考、如何選擇、如何作為,在最後如何承擔責任。司馬遷還告訴我們,要好好在曆史中學習,就要“通古今之變”,即在時間之流中,不僅要看單一事件的來源、發生、變化,還要把眼光拉高,看長時段裡的人在集體行為中如何運用權力,組構社會,進行交易。
這類集體的行為,在更長的時間周期裡就必然有一種特别的模式,在司馬遷的語言裡,這個模式就叫作“通古今之變”。這個概念的重點在于“通”,即它不是個别事件的解釋,而是能夠歸納的、更明确的模式。我們掌握之後,不管是看待古人還是分析今人,都能夠有一種超越時間的眼光。能夠在曆史中“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也就彰顯出司馬遷另一個巨大的野心,即“成一家之言”。這仍然與我們的曆史觀念不一樣,曆史怎麼會是每個人說來都一樣呢?所以,我們今天讀《史記》,就是學習如何解釋曆史,如何在其中區分出命運與人的意志,在曆史裡看到更加龐大或長遠的模式。這些與我們今天對曆史的觀念差距太大,必然會給予我們很多刺激。
不去繼承流傳下來的經驗
生活會變得危險而艱難
認識《史記》有若幹種方式,包括如何理解它兩千多年來在中國史學和文學上的特殊地位。從史學角度看,中國人的曆史意識在早期就已經很發達了。中國的曆史在周代發生重要轉折,直到 20 世紀我們才比較仔細地掌握了周之前的商代文化。從文獻或考古資料上看,商代的文化非常奇特,它背後有着一個神鬼交錯的世界。
不過,自從西邊的周人崛起後,這種文化就有了很大改變。在公元前 12 世紀到公元前 11 世紀之間,周人剪商成功,建立了新的政權,同時帶來了全新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新的政治制度叫作封建制度,新的文化就依附封建制度而成立。封建制度來自親族系統,換句話說,它的核心概念與精神最看重自然的親族關系,作為父親、兒子、叔伯、侄子外甥,你是什麼樣的身份,在一般的生活禮儀乃至政治權力上就做相應的行為。由此,我們認識的中國曆史與文化才真正浮現出來。周人從商人那裡繼承來鑄造青銅器的方法,但是他們鑄造的青銅器的重點特征改變了。取而代之的是銘文,即把文字刻鑄在青銅器上。在此開始誕生中國非常強大的意識傳統,也就是大家經常聽到的,在世界各種文明中,中國人的曆史意識最發達,曆史記錄最完整,這部分來自周人在建立封建制度過程中,功能性地保留了這些資料。
但是這種意識在功能性作用之後發生了各種深化、變形,其中最重要的階段在春秋時代,這時出現了《左傳》。原來隻是為了把人與人的關系、與禮儀有關的部分記錄下來,現在則進一步出現了特殊面向,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和教訓。換句話說,從《左傳》開始,如果不學曆史,不去繼承自古以來流傳下來的經驗,生活就會變得危險而艱難。不知道前人遇到了哪些事情,他們用什麼方式去面對,又如何解決,與懂得從曆史中吸取教訓的人相比自然遠遠不如。從這裡開始,東周曆史的記錄進入王官學的系統裡,變成了貴族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從這個脈絡看下來,到了漢朝,我們才能夠了解,司馬遷的《史記》是這種傳統的集大成者。
《史記》是一部通史,也就意味着是人類有意識、有經驗以來的總和。一個人一輩子發生了什麼事,或稍微長一點,一朝一帝或者從一個家族的建立到滅亡,這都是一段一段的曆史。我們有看待這些片段的眼光,但司馬遷用他的著作讓我們認識到,當我們把曆史當作一個整體時,所看到的曆史、從裡面學到的内容,以及因此認識到的世界與道理,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曆史有不同的意義,最淺顯的諸如昨天的事情教會我們今天怎麼面對現實,而深邃的哲學性意義則要把曆史作為總體來掌握和理解。從這個意義來說,司馬遷在中國曆史意識的深化上厥功至偉。在《史記》之前與之後,如何看待曆史、曆史包括什麼、曆史可以給我們什麼,是徹底不同的。至少從這一角度,司馬遷不但寫了一本書,而且改變了中國文化,他的方式直接建立在中國文化最核心的一個面向,即如何看待曆史上。這個态度是由司馬遷建立的,此後無論誰進入中國文化、進入中國曆史,都無法遺忘。
現代年輕人
還應從《史記》中感悟什麼
青年人讀《史記》,首先要感受到它勇敢自信的創造精神。
初中生都能毫不猶豫地背誦《史記》的性質,“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他們或許不能體會到“第一部”這三個字背後的力量與光芒。須知,司馬遷在撰寫《史記》時,面前并沒有任何體例可以效仿;同時,《尚書》、《春秋》這樣的經典已然聳立于前,不容置疑。揚棄前賢的名作,開創獨屬于自己的史傳體例——這需要作者莫大的勇氣和朝氣蓬勃的自信。而司馬遷,恰恰同時擁有這兩種可貴的精神,恰如他在《報任安書》中所言:
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現在,憑借“紀傳體”的體例和“以人傳史”的洞見,司馬遷也可以當之無愧地和他們站在一起,成為史學、文學領域的大家。當然,這種創造并非無中生有的狂妄之舉,而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堅實開拓。
一個民族的進步與發展,離不開這種創造的精神。古代中國的強盛和當代世界強國的崛起,都得益于他們銳意進取、開天辟地的種種創舉。今日之中國站在變革的門檻上,更是迫切需要年輕人敢于研究、勇于創造,而不是安于豐富舒适的物質享受,乃至山寨各種不入流的“尖端産品”。
面對《史記》,我們還要傳承它抑強助弱的人道關懷。
客觀地說,曆史的确是勝利者書寫的。就古代官修史書而言,在保證基本真實的前提下,作史者總會美化歌頌當朝的統治者和權貴。司馬遷也免不了這樣的壓力與局限,例如《高祖本紀》中記載了劉邦早年的種種“神迹”。以他的智慧自然不難看穿其中的把戲,但付諸紙筆,還是一副莊嚴肅穆的風格。
與之相應的,則是“弱勢群體”被忽略、歧視、壓迫的殘酷處境。《史記》的可貴,就在于它對弱者天然的關懷和對強者自覺的反省。約略言之,《史記》總是能從道德、紀律、才華等方面嚴格審視強者,同時不吝筆墨書寫弱者的無奈、苦楚,乃至閃光點,進而引導讀者反思前者,同情後者。這種人道關懷在“李陵之禍”中體現得尤其充分:面對“強者”漢武帝的淩然盛怒,滿朝文武竟無一人為李陵辯護,隻有看似孱弱的司馬遷挺身而出,從容引述李陵的為人、戰鬥的過程、敗績的真相,哪怕明知要付出生命的代價也無所畏懼——是的,抑強助弱需要一種大無畏的氣概,因為這樣的關懷常常引來強者的反感和群氓的誤解。即便救弱者于水火,關懷者本人也沒有什麼物質上的收益,反而會有相當多的付出和犧牲。在這個金錢至上的時代,這種反其道而行之的關懷,正需要大聲疾呼!
青春是不斷挑戰自我、又屢遭挫折的時代,所以細讀《史記》,我們很需要它奮發向上的士人價值觀。
司馬遷的時代距離戰國并不遙遠,戰國士人“思想自由、平治天下”的風氣依然昌盛,司馬遷本人對此更有明确的自覺意識。《太史公自序》中他追述曆代先祖的豐功,神往周公作《易經》、孔丘作《春秋》的偉業,親自遊曆大半個中國、探訪諸多故老遺迹,直至他與壺遂對話時暢談作《史記》的雄心——這些都是司馬遷“志在高遠、禮抗王侯”的士人價值觀的體現。
這種價值觀念下,士人并非完全依附于君王,而有着獨立的意志,君王有道則諄諄善誘,君王無道亦可拂袖而去,并不效什麼愚忠。面對内外的挫折,士人也決不輕易低頭放棄,而是咬緊牙關、潛心反思,不找回自己的名譽則誓不罷休。本書所選的《平原君列傳》《魏公子列傳》《豫讓列傳》,都是典型的例子。青年人的成長過程中,很容易遇到各種困難,也因為經驗的短缺和意志的薄弱,最容易打退堂鼓。閱讀這些熱血沸騰的篇章,不啻為很好的激勵與指引。
參考文章:
1.理想國:你真的讀過《史記》嗎?
2.虞宙的宇宙:今天,我們為什麼讀《史記》?
3.時光盛宴:語文懸疑案:今天我們為什麼還要讀《史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