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别玉器的方法,主要看色澤,應牢牢記住濃(濃郁)、陽(鮮明)、俏(色美)、正(純正)、和(柔和)這5大特點。
如選中的玉器5點兼具之,即為上品。反之,玉器淡(平淡)、陰(陰暗)、老(色黯)、花(不純)、斜(不協調),則為劣品。此外,購買玉器不要在強燈光下挑選。因為燈光照射會使玉器失去原來本色,還會掩飾瑕疵,以假亂真。
選購玉器同時還要學會鑒别真僞,常見的假玉分為膠、玻璃、雲石、電色等幾種。塑膠和雲石質地比玉石輕,硬度差;着色玻璃有氣泡;電色假玉則是在劣質玉石上鍍上一層美麗耀目的翠綠色外表,乍看較難識别。
但仔細觀察,電色的劣玉往往帶有一些“蜘蛛爪”,即綠中帶藍的小裂紋。如果是真的,那就要看是什麼時候的玉了,對玉制出土文物及傳世文物質地、時代、名稱、功能、等級、真僞等進行的考辨、識别和判定。
各級博物館和文物收藏單位,對玉器藏品都要進行斷代、辨僞、建檔和定級。考古學界、文博部門鑒别真僞古玉器并确定其年代歸屬,大緻通過以下途徑:
①掌握時代風尚和作品風格。選擇考古發掘品作為标準器,有助于解決傳世品斷代。在無發掘品可以對比時,就需長期累積目鑒經驗,掌握玉器各個時代的風格和發展演變脈絡。辨明某種器物産生的上限和被取代的下限,鑒定家鑒定年代時才會胸有成竹。
例如商代動物形玉雕,能夠運用寫實和誇張等造型手法,并受到當時特定的意識形态制約,制造出很多傑出的作品,一般商墓出土佩玉多為扁平狀的平浮雕,但發展到婦好墓,出土的是造型比較複雜的圓雕。西周動物形佩玉,多雕出動物的外輪廓,宛如剪影。春秋戰國時期,扁平狀動物佩玉大為減少,代之而興的是成組佩玉。佩玉不但相互連屬,有一定組合,而且講究形象和色澤的對稱。戰國時期佩玉的紋飾日趨繁缛,線條多卷曲相連,與商周前期紋飾迥然不同。到了漢代,使用玉材經過嚴格挑選,質地溫潤,潔白無瑕。
另外,封建統治者對傳統的禮器重視程度減低,而以生前擁有的貴重的生活實用品和死後葬玉的多寡,來衡量他們社會地位的尊卑高下。
戰國兩漢盛行的谷紋、蒲紋,在漢以後全部消失,到北宋後期仿古之風興起時才重新出現。上述例證說明,随着時代風尚的變化,玉器制作都留下了時代的烙印。
②從工藝上着眼。因雕工與工具及工匠的師承習慣有關,最易于無意中透露出時代風格。如:新石器時代玉璧、玉琮,孔為兩面鑽,對接處微有偏移,形成台痕,這時期玉器上的鑽孔,孔外徑大,越往裡邊直徑越小。
同時,器表面留下繩鋸加工時在兩邊下垂的弧線痕;商代則為金屬直鋸加工留下的直線痕。紅山文化玉器表面喜用磨薄邊緣,中心打窪的加工手法。商代多用雙鈎隐起的陽線裝飾細部,線條順随造形的曲度彎轉。西周玉雕形成一面坡的獨特作法。
戰國玉器琢玉工具有較大改進,玉器表面磨出玻璃光澤,而且顯得鋒芒畢露。漢玉紋飾中有細如發絲的陰刻線,習稱“遊絲刻”,并在玉獸,玉鳥某些部位上飾有細陰刻短平線,這是漢玉中極有時代特征的制作技巧。宋、遼、金之玉雕中常見一種深層立體镂雕手法,用此類手法制作的玉器有玉佩、爐鼎等。
到了明代,改深層立體镂雕為上下不同圖案的雙層镂雕,如玉帶飾。明代雕琢立形器物,對側面、内膛、底足不甚注意。清代則平整規矩,作工考究,一絲不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