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文言文中虛詞的所有用法

文言文中虛詞的所有用法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5 19:39:22

佳鑫諾中小學服務熱線:0311-82970268

今天,小編繼續為大家總結初高中常見虛詞的用法。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覺得有用,記得關注、轉發、收藏哦~

文言文中虛詞的所有用法(文言文常考虛詞用法總結)1

文言文虛詞“于”

(一)介詞

1.在,從,到

①乃設九賓禮于庭。《廉頗蔺相如列傳》

譯文:就在朝堂上設了九賓的禮節。

②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前一個“于”:從)(《勸學》)

譯文:靛青是從蓼藍中提取的,但比蓼藍更青。

③從徑道亡,歸璧于趙。

譯文:從小道逃走,把和氏璧送回到趙國。

2.在……方面”“從……中”

①荊國有餘于地而不足于民。

譯文:楚國有的多餘的土地,人口卻不足。

3.由于

①業精于勤,荒于嬉。(《進學解》)

譯文:學業由于勤奮而精湛,由于貪玩而荒廢。

4.向,對,對于

①請奉命求救于孫将軍(《赤壁之戰》)

譯文:請讓我奉命去向孫将軍求救。

②魯肅聞劉表卒,言于孫權曰……(《赤壁之戰》)

譯文:魯肅聽說劉表已死,(便)對孫權說……

③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

譯文:人們愛他們的孩子,就會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們自己呢,卻以跟老師學習為恥辱。

5.被

①君幸于趙王。《廉頗蔺相如列傳》

譯文:您被趙王寵幸。

②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譯文:我實在怕被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國。

③故内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屈原列傳》)

譯文:所以在内被鄭秀迷惑,在外被張儀欺騙。

6.同“與”,可譯為“與,跟,同”

①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

譯文:諸葛亮身高八尺,每每把自己跟管仲,樂毅。

②燕王欲結于君。《廉頗蔺相如列傳》

譯文:所以燕王想跟您結交。

7.比

①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後一個“于”:比)(《勸學》)

譯文:靛青是從蓼藍中提取的,但比蓼藍更青。

②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報任安書》)

譯文:有的人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人死得比鴻毛還要輕。

8.【于是】

(1).相當于“于 此”,在這時,在這種情況下,在這件事上,對于這種情況,從這等。

①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 (《口技》)

譯文:在這種情況下,客人們沒有一個不吓得變了臉色,離開座位。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說》

譯文:我爺爺死在捕蛇抵賦這差事上,我父親死在這差事上。

③于是餘有歎焉。(《遊褒禅山記》)

譯文:對于這種情況我有很深的感歎。

(2).連詞,表前後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與現代漢語“于是”相同。

①于是秦王不怿,為一擊缻。(《廉頗蔺相如列傳》)

譯文:于是秦王很不高興,給趙王敲了一聲瓦缶。

③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于齊。(《觸龍說趙太後》)

譯文:于是就為長安君準備了一百輛車子,送他到齊國做人質。

9.【見……于】表示被動

①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譯文:我将長久地被見過大世面、懂得大道理的人恥笑。

②今是溪獨見辱于愚,何哉(《愚溪詩序》)

譯文:現在這條小溪僅僅因為愚而被玷辱,是什麼原因呢?

文言文虛詞“與”

(一)介詞

1.跟,同或不翻譯。

①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

譯文:沛公駐紮在霸上,未能同項羽相見。

②而翁歸,自與汝複算耳!(《促織》)

譯文:你的父親回來,自然會跟你算帳!

③劉備天下枭雄,與曹有隙。 (《赤壁之戰》)

譯文:劉備是天下骁悍的雄傑,與曹操有仇

2.比,和……比較。

①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谏》)

譯文:我同城北徐公相比,誰漂亮? ②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六國論》) 譯文:把秦國從别國的賄賂中得到的土地,跟它靠打勝仗奪得的土地相比較,前者實際上是後者的百倍。

(二)連詞。和,及。

①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勾踐滅吳》)

譯文:但是(那些)有謀略的臣子和有用力的猛将,不能不(主義)收養和選擇。

②所以遣将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

譯文: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關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它盜賊的進出和意外變故。

(三)語氣助詞,通“欤”

①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譯文:大王最大的欲望是什麼呢?可以說給我聽聽嗎

(四)動詞

1.給,給予,授予。(實詞)

①玉鬥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

譯文:玉鬥一對,打算送給亞父範增。

②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譯文:給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記你父親的願望。

2.結交,交好,親附。

①與嬴而不助五國也(《《六國論》》)

譯文:這是因為齊國親附齊國而不幫助五國。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 譯文:借助别人的力量,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與自己結交的盟國,這是不明智的。

3.對付。

①胡虜易與耳。

4.參加,參與。

①骞叔之子與師。(《骞叔哭師》)(讀“”yǜ)

5.贊許,同意。

①吾與點也。

②朝過夕改,君子與之。

文言文虛詞“所”

(一)名詞,處所,地方

①成反複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

譯文:成名反複思索,莫非是指給我捉蟋蟀的地方嗎?

③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

譯文:這地方,你母親曾經站在這兒。

(二)助詞:

1.放在動詞或動賓詞組前同動詞組成名詞短語,表示“……的(人、事、地方)” “所……的(人、事、地方)”

①郦元之所見聞,殆與餘同。(《石鐘山記》)

譯文:郦道元見到和聽到的情況,大概跟我相同。

②蓋餘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 。《遊褒禅山記》)

譯文:大概我所到的地方,比那些愛好遊覽的人(所到的地方)還不到十分之一。

③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後序》)

譯文:夜裡卻用兵包圍我居住的旅舍。

④臣所過屠者朱亥(《信陵君竊符救》)

譯文:我訪問的屠夫朱亥,這個人是個賢能的人。

2.與“為”合用,表示被動。

①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譯文:侯嬴我聽說如姬的父親被人殺害。

②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譯文:你們這些人最終都将被他俘虜。

②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所笑。(《報任安書》)

譯文:我因為(對皇帝)說話(不謹慎)而遭到這樁禍事,深深地被鄰裡同鄉所恥笑。

(三)固定結構

1. 【所以】表示行為所憑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據,相當于“用來……的方法(人、東西等)” “是用來……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天下莫不聞《信陵君竊符救趙》)(備:周全,周到。)

譯文:我(用來)對待侯生的禮節也算夠周到了,天下沒有不知道的。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譯文:所謂老師,就是用來傳授道理、授與專業知識、解答疑難問題的人。

2. 【所以】表示原因。相當于“……的原因(緣故)”。

①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蔺相如列傳》)

譯文:我們離開自己的親屬來侍奉您的原因,隻是因為仰慕您的崇高品德啊。

②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蔺相如列傳》)(意動用法

譯文:我這樣做的原因,是把國家的急難擺在前頭,把私人的仇怨放在後邊啊。

③所以遣将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

譯文: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關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它盜賊的進出和意外

文言文虛詞"則”

(一)連詞

1.表示承接關系譯為“就” “便” “于是”,或譯為“原來是” “已經是”。例如:

①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鬥卮酒。(《鴻門宴》)

譯文:項王說:“真是勇士!賞給他一杯酒。”(旁邊的人)就給他一大杯酒。

2.表示條件、假設關系。用在前一分句,譯為“假使”“如果” ;用在後一分句,譯為“那麼”“就”“要是……就” “便”。

①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譯文:一個國家,内部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部如果沒有敵對的國家和外來的禍害,這個國家常常會滅亡。

②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譯文:(假如)我從前不作這種差事,就早已困苦不堪了。

③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砺則利。(《勸學》)

譯文:木材經墨線劃線(鋸出來)就直,金屬刀具拿到磨刀石上磨過就鋒利。

④夫夷以近,則遊者衆;險以遠,則至者少。

譯文:道路平坦并且近的地方,遊人就多;道路艱險并且遠的地方,到的人就少。

3.表示轉折關系。相當于“可是” “卻” “反而” 。

①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譯文:對于他們自己呢,卻以跟老師學習為恥辱。

②手裁舉,則又超忽而躍(《促織》)

譯文:手剛剛松開,它卻又猛然跳起逃走。

③欲速則不達。 (《論語·子路》)

譯文:想要快反而達不到目的。

4.表示并列關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構相似的一個分句裡,表示分句之間是并列關系。可譯為“就”,或不譯。

①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谀。(《師說》)

譯文: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足以使人羞恥;以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谄媚。

②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譯文:小的可以得到邑鎮,大的可以得到城市。

(二)副詞

1.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确認作用,可譯作“是” “就是”。例如:

①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嶽陽樓記》)

譯文:這就是(登臨)嶽陽樓(所見到的)雄偉壯麗的景象啊。

2.表對已然或發現的強調。可譯為“已經” “原來”“原來是”“原來已經”。

①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石鐘山記》)

譯文:我慢慢地視察,原來山腳下都是石頭的洞穴和裂縫。

①及諸河,則在舟中矣。(《殽之戰》)

譯文:追到河邊,(孟明等人)已經登舟離岸了。

(三)⑴動詞相當于“效法”,“依據”。⑵名詞。相當于“準則”。 (實詞)

①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周易》)

譯文:黃河出現了背上有圖形的龍馬,洛水出現了背上有圖形的神龜,是祥瑞的兆徵,伏羲依據“河圖”畫出了先天八卦,周文王依據“洛書”畫出了後天八卦。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