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第一次來黃州教我說幾句方言

第一次來黃州教我說幾句方言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8 05:07:33

語言就像一條河流,從曆史的深處緩緩淌來,流向不可知的未來。在河流的中心,水流激蕩,裹挾着泥沙,順流而下,一洩千裡。而在河岸邊,則是淺灘洄流,水勢舒緩,會有淤積和沉澱。黃縣僻處登州海角,黃縣話就如同語言之河中的一片河灘,有着千年的積存。如果用心淘洗,沉積的沙子中會發現不少遺存的古詞兒,像金粒一樣熠熠閃光。

釜台

“釜”,古代炊事用具,相當于現在的鍋,《詩·召南·采萍》:“于以湘之,維锜及釜。”《傳》:“有足曰锜,無足曰釜。”則釜有點類似于輕便的行軍鍋,使用時需在下面用磚石壘砌土竈,項羽“破釜沉舟”砸的就是這玩意兒。曹植《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煮豆燃豆萁,就地取材,像是在野炊,所以才會用到釜,更切合“相煎太急”之意。黃

第一次來黃州教我說幾句方言(黃縣話中的幾個古詞兒)1

縣話中,至今仍有“釜台”一詞,“釜”指安在土竈上的鍋,“台”指高而上平的建築物,《詩·大雅·靈台》:“經始靈台,經之營之。”《傳》:“四方而高曰台。”後世如烽火台等也是這個意思。釜台即“釜上之台”,就是為鍋竈通風出煙而建的高而上平的建築物,即煙囪。“台”輕聲變韻,“ai”讀作“ei”,“煙台”“鍋台”均作如是讀。

罄幹淨

《舊唐書·李密傳》載有李密數說隋炀帝的十大罪狀,其中有“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的話,意思是說,用盡南山的竹子做竹簡,也寫不完他的罪行;決開東海的水,也洗不盡他的罪惡。“罄”是“盡”意思,成語“罄竹難書”就是出自這裡。在黃縣的口語中,罄的用法仍然未變,“罄幹淨”“罄幹溜淨”就是“淨盡”的意思,比如:他身上罄幹溜淨的,一分錢也沒有。

驗符

符的本義是古代朝廷傳達命令或征調兵将用的憑證,如虎符、符信、符節。《說文解字》釋“符”:“信也。漢制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中學課本裡有《史記》中節選的《信陵君竊符救趙》,講的是信陵君魏無忌竊得虎符,接管魏軍解邯鄲之圍的故事。不管是金屬還是竹木制的符,都是完整的東西一剖兩半,作為信物時要合二為一才能證明是自己人,這稱之為“驗符”。在黃縣話中,“驗符”的含義作了進一步引申,兩人脾氣相投稱為“對驗符”,不對付則稱之為“不對驗符”。

夜來

元無名氏《度柳翠》第二折:“夜來八月十五日,你不出來,今日八月十六日,你可出來。”《水浒傳》第三十四回:“總管夜來勞神費力了一日一夜,人也尚自當不得,那疋馬如何不喂得他飽了去。”這兩處的“夜來”都是“昨天”的意思,與夜晚無關。在黃縣口語中,“夜來”的用法至今仍然原汁原味,比如:你夜來上哪去喽?滿哪找你找不着。此處“來”輕聲變韻,“ai”讀作“ei”,“起來”“明白”“韭菜”也都這樣讀。

溜枵

“枵”的意思是“布的絲縷稀而薄”,《天工開物》:“又有蕉紗,乃閩中取芭蕉皮析緝為之,輕細之甚,值賤而質枵,不可為衣也。”在黃縣話中,仍然保留了這個用法,但含義略作調整,“枵”更多是“薄”的意思,如“溜枵”多用來形容紙張或布料、被子非常單薄。而“稀”的意思則轉給了“纰”,麻袋可以很“纰”,但并不“枵”。

“界”在古代有“分畫”的意思。“界畫”是中國畫的一種,指以宮室、屋宇、亭台樓閣等建築物為題材而用界筆(用于畫直線的畫筆)、直尺畫線為技法的繪畫,也稱“宮室畫”“台閣畫”。

第一次來黃州教我說幾句方言(黃縣話中的幾個古詞兒)2

界畫一詞最早見于宋代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元末明初陶宗儀《南村辍耕錄》所載“畫家十三科”中即有“界畫樓台”一科。“界”的這個用法在黃縣話中一直保存至今,學生用的直尺稱為“小界尺”,比着直尺畫線稱為“界道杠兒”。

逡喽

《集韻》釋“逡巡”:“行不進也”。《廣物》:“心慚曰恧,體慚曰逡。”欲進不進,欲退不退謂之“體慚”。黃縣話中有“逡喽”一詞,仍保留古意。“逡喽”與“熊喽”不同,“熊喽”就是從裡到外草雞了,“逡喽”就是表面上虛張聲勢,内心裡怯了。比如兩條狗遇到一起,一方夾着尾巴逃跑了就是熊喽。如勢弱的一方萌生退意,卻礙于面子,不肯就退,呲牙咧嘴作兇惡狀,内行的人一看就知道這狗“逡喽”。

納愁

“納”在古代是“接納”的意思,《三國志·魏志·明帝紀》:“當營衛帝室,蠲邪納福。”“納吉”“納聘”屬于古代的六禮,如今過年的春聯上常寫的“新年納百福”,也是這個用法,納的都是福财吉祥,但在黃縣話中,卻有“納愁”這個詞兒,比如:明天早起吃什麼,真讓人納愁。連“愁”都能“納”了,說明黃縣人的心胸還是很寬廣的。

則兒

“則”,《說文》釋為:“等畫物也。”《說文解字注》釋為:“定其差等而各為介畫也。”就是為事物定出等級并劃分開的意思。在黃縣話中這個用法仍然存在,種地打壟,為了提高産量,便于管理,所有的畦兒要均勻一緻,用尺子量來量去太麻煩,确定好畦兒的寬窄之後,抈一個等長的木棍用來比着,這稱為“則兒”。《韓非子》中有個“鄭人買履”的故事,鄭人要去集上買鞋,比着腳用木棍做了個“則兒”,去到集上忘了帶“則兒”,就跑回去拿,回來集都散了。鄭人甯可相信“則兒”,也不相信自己的腳,當然成了死背教條的笑談了。由“則兒”進一步引申,黃縣話中有個詞兒叫“則應兒”,即用則兒(心中的标準)比量、試應一下,有約莫、估計的意思,比如:我則應兒這事兒不見起能行。

争競

“競”,《說文》釋為:“強語也。”“強語”意即相互争論、辯駁。黃縣話中還保留了這個字的本義,有個詞語叫“争競”,即争執、計較的意思,比如:他這個人不講理,你和他争競什麼。

在語言的長河中,披沙瀝金,撷取到這些古義猶存的詞兒,對于搞清黃縣話的前世與今生,無疑是有所助益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