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保護膝蓋的關鍵點,不在于護膝,不在于登山杖,也不在于膝蓋是否伸直。
14年第一次爬黃山,也是看家的第一次爬大山,同事小潘規劃了路線,遍曆式路線,每一個觀光點都遊了一遍。
風景很美,但是由于第一次爬山,沒有經驗,怎麼舒服怎麼走,下山後傷了膝蓋。
西海大峽谷上上下下的台階,對右利腿髌骨造成了強烈持久的沖擊,下山後右膝蓋前方痛,從此以後落下了不可逆的損傷,後來爬泰山、蒙山等,一超過20公裡就隐隐作痛。
有了這次經曆,查詢學習到了一些經驗技巧,網上很多,就不做文字搬運了。
主要内容總結出來就是膝蓋彎曲不宜伸直,多用小腿及臀部發力,或者利用護具。
我将此當作了金科玉律,時刻踐行,爬了很多山,貌似有效。
直到前幾月爬了華山。
風景也是很美!
回顧下,還是心曠神怡。
下山途中我也采用了膝蓋不宜伸直的信仰,小腿和屁股發力,下完了華山漫長陡峭的台階。
不幸的是,下完後竟然膝蓋疼,這次是膝蓋外側疼,趕緊查了下,可能是半月闆損傷。
這次實踐嚴重打擊了我的信仰,開始思考這個爬山如何保護膝蓋的問題。
直接奉上思考結果:
看家以為,長途爬山徒步,關鍵在于行走姿态的變換。
膝蓋伸直走一會,彎曲走一會,側身走一會,也可以後退走一會,隻要能保持安全前進,各種姿态變換着走。
這是因為,任何一種姿态或者保護方法,都會将身體的重力施加到特定的肌肉和骨骼,長途下去都會疲勞甚至磨損,隻有不停的變換姿态,輪流使用不同的肌肉和骨骼,才不至于部分肌肉骨骼超負荷受傷。
這個可以用一次長途行走經曆來佐證,那次沿渭河行走了30公裡,最後腳關節疼痛難行,但是跑起來竟然完全不疼,最後采用跑姿回到了宿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