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擦佛”在不同時期和地域,它有不同的名稱,如在唐朝稱之為“善業泥”,人們通過制作善業泥可積善業功德;在宋朝稱之為“模合樂”;西藏稱之為“擦擦”,蒙古地區稱之為“闆佛”,北京地區稱之為“泥饽饽”等等。
擦擦”一詞是藏語中對泥模浮雕佛像梵語名的音譯,源于古代印度中北部方言。藏傳佛教用模具,将特制的軟泥等材質,壓制在模具中成型,然後脫範制作而成的小型泥佛或佛塔,有的再經燒制繪制彩繪,以增加擦擦的耐久性和可看性,至今在藏區都稱這種泥質佛像為“擦擦”。
一、泥擦。一般用普通的泥巴,脫模而成,好一點的則用阿嘎土、煉泥、香泥(摻有香灰)、紙泥(摻有紙漿)等制成,藏民們曆史上喜歡在泥擦内捺入幾粒青稞或谷米。泥擦可以再經燒制或彩繪。
二、骨擦。将圓寂活佛或者高僧骨灰混合泥土制成,因其成份摻入骨灰而得名,重量小于泥擦。這種骨擦擦佛比較泥擦相對少,傳世者更少,大多數出土于塔腹中。
三、布擦。
四、藥擦。
擦擦的早期造型是佛塔,一般都是在上師或活佛圓寂後修建佛塔供奉,而大量的小泥塔模制後填充在大佛塔内,後來形制發展到各種佛像擦擦,主要用來給制作的大型佛造像裝藏使用,以提高造像的佛光靈氣。
一般市面流通的是廢棄寺廟,或者遺迹發掘出。
擦擦體積小,重量輕,制作簡便,流通方便,對藏傳佛教造像藝術的傳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