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華人講漢語多嗎?依據中文維基百科的資料,在2020年華族的語言使用狀況可分為兩大類:一是不包括華語的方言分類,另一則是包括華語,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馬來西亞華人講漢語多嗎?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依據中文維基百科的資料,在2020年華族的語言使用狀況可分為兩大類:一是不包括華語的方言分類,另一則是包括華語。
就不包括華語的方言分類言,在2020年閩南語(即本地所說的福建話)使用者約309萬人;客家話180萬;廣府話165萬;潮州話47萬;福州話21萬;海南話9.2萬;廣西話3.7萬及華北話3.1萬。此處的華北話主要是指來自中國華北的沙巴華族。
在整個東南亞,隻有沙巴有來自華北的集體性移民,他們的聚居區也稱為山東村。
就包括華語在内的分類則是操華語者占59.1%(約451萬人),操英語者占5.3%(約40萬人);其他方言群使用者占比則相對下降到廣府話15%,閩南話12.9%;客家話6.2%;潮州話1.3%;福州話0.2%;海南0.08%及其他0.02%。(數據準确性僅供參考)
入鄉随俗
此外,由于城鎮化作用,各方言群已多是混居。通常情況下,在閩南人占多數的南馬與北馬,其他方言群會入鄉随俗地被閩南語化;而在中馬,如雪隆與怡保一帶,其他方言群也多會被廣府語化。因此,籍貫與方言使用未必對稱。
一般情況是,即便能保留籍貫方言,也較可能是“母語化”即跟随媽媽學媽媽的母語(方言)而不是父親的方言。特别是在小家庭。當然,其中也會有母語與華語皆學者,差别主要在于程度(懂多少)。之所以語言是種熟能生巧的技能,有用進廢退的作用,不常用就會生疏,不太可能樣樣通樣樣精(隻有少數是全能手),較可能是一專多能。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趨勢是,近20年來操華語的“華語人”占比在日趨上升。如在2000年操華語者僅占25.4%(144萬人),在2010年是46.6%(約309萬人),到了2020年更升至59.1%(約451萬)。當然,所謂“華語人”并不隻說本人隻懂或隻說華語,而是說在不同場合用不同的語言,比方說在學校用華語,在朋友與親屬間也用華語或方言,這是大馬華族的一個有趣現象。
自1970年代英校被馬來語化後,絕大多數華族均選擇把子女送入華校,至少也要讀6年的華小。這6年已足以打下基本上足夠用的基礎。與此同時,1970年代以來華教人士也推動多講華語少說方言運動,外加上中國的崛起與中文的實用性在上升,多講華語已成了風氣。
可以說,日益多的華族已是華語人,即便不是華校生,也或多或少懂得說華語。這是個大趨勢。畢竟,來自中台的訊息,特别是中國的訊息量龐大,許多知識性或通俗文化(如電視劇,流行曲)也是中台制作,大馬華族接觸華語華文的頻率隻會日趨頻密,這是大勢所趨。
一個耐人尋思的現象是,馬來語雖是國語與官方用語,可大馬的華族與印族間很少使用馬來語;隻有在與馬來族或華印族來往中才用上馬來語。在印尼或泰國,華裔或華人之間也常用印尼語或泰國語交談,為何大馬華族與印族(主要指泰米爾族)内部不用馬來語溝通,确是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多語混用中有主有輔
至于英語,不少受過較高教育水平的家庭也傾向于用英語溝通,甚至把英語當成第一語言(母語)。這當然與英語(功利)價值有關。
就華族的情況言,近20年來的趨勢是,即便在家庭中使用英語,通常也不忽略華語或有可能是英語為主華語為輔,或華語為主英語為輔。
同理,在多語混用的華社,也較可能是多語混用中有主有輔。大體上言,年輕一代較有可能用華語與子女溝通,華語可說已成了華社華族的大衆語,共通語。華族與中國人或台灣人可說溝通無障礙,這确是一項語言優勢。華語能成為華社跨方言群的普通語,華教人士的貢獻可說功不可沒。
說起來像華社這種多語混用現象可說是獨一無二的。在中國,北方多說普遍話,其他地區多是普通話與本地方言群兩者并行而不會像大馬這樣多語多方言群并行。
新加坡本也是多方言群,可方言在新加坡已日趨沒落;香港則是廣府話與英語較盛行,大馬則是多語争鳴,華語雖是日趨普遍,可不同地區依然看到不同方言“壯”志依然。
盡管對華語與不同方言的掌握程度不一,大體上可以說,日益多的華族已成連字号“華語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