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因為地大物博,幅員遼闊,古人又沒有像今天的電話網絡來交流,所以對農曆的叫法各不相同,别稱繁多,不僅不同的地方對于月份的叫法也是各不相同,有時同一個座山的兩面叫法都不盡相同!
一月:河南内統一都叫正(zheng三聲)月,又端月,有"正月履端于此"之意。還可叫做元月、初月、嘉月、開歲、新正等。
我們常說的正月十五“元宵節”就是在這個月份,但是很多不太清楚曆法的人會發現,别稱為正月的一月,正月十五在手機上卻是在“二月”,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希望有能簡單解釋這個問題的大佬們在評論區告訴大家,不明白曆法的年輕人這會可以直接去評論區先了解一番。
二月:稱杏月,又稱麗月。另外也叫花月、柳月、仲春、群月、豔月、芳春等。這個月份裡的柳樹,有古詩雲:“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二月已經是早春,但這篇文章發出的現在已經是5月,杏樹上的杏子都還沒熟透,為什麼二月又叫“杏月”呢?這也和古詩有關,相必都聽說過《遊園不值》:“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的詩句,而單單這個“杏”就有紅,黃,白三大種,二月的是紅杏,五月現在還沒熟透的是黃杏。
三月:又稱桃月,顧名思義是因桃花燦爛開放取意。又稱番月,營月、暮春等。但是有趣的是,桃子不是在桃花開敗之後接出來的,桃樹開花之後還要及時疏花疏果定果,要發揮“舍得”的精神,先剪掉部分的花枝乃至果實,最後才能有供人摘取的桃子。
四月:别稱梅月、麥月、清和、初夏、桐夏。梅月的梅指的是梅雨季節的梅,我們常想到的傲雪寒梅,梅花香自苦寒來”中的梅花是其實是梅花品種中的臘梅。
五月:别稱來月、蒲月、仲夏、飄香。說到蒲月的來曆,這是來自舊時民間門窗挂菖蒲的習俗,而菖蒲(chang pu)這種作物,雖說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可防疫驅邪的靈草,又能夠制作香料,但是也是全株有毒的野生緻幻植物,摘回家驅邪可以,千萬不能吃下。
六月:别稱荷月、玉繩。“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别樣紅。”
楊萬裡的《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為荷花和六月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詩句,而“玉繩”這個别稱,我将其作為一個小問題留着,看評論區裡是否有人能夠想到它的由來,以及發現它在現代解讀中别樣的意境!
七月:又稱瓜月、巧月、蘭秋、新秋、銀己、飛星。叫“巧月”是因為“七巧(七夕)”的節日,而“銀己”“飛星”更是和七月常能夠觀測到特殊的天象有關,畢竟這正是牛郎織女天河相會的時候。
八月:又稱蠟秋、蓋月、虹月、季秋、吟秋、鴉月。
九月:别稱菊月、其月、瓊月、霜序、三秋、霜秋。農曆九月是菊花開放的時期,古人稱之為"菊月"。有趣的是“三秋”是九月的别稱,而在“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中的“三秋”指的卻是“九個月”的意思。
十月:别稱露月、良月、孟冬、霜華。十月秋去冬來,正是露水多生的季節,而“孟冬”的這個孟字,是用了“孟”字在古文中有“始,初始”的意思,特指四季中每季的第一個月。
十一月:别稱仲冬、寒豔、暢月、兼月、夏月、龍潛月。“仲”字和“孟”字相似,“仲”在古文中有“二,第二”的意思,我們都知道孔子的戲稱是“孔老二”,而孔子的本名就是“仲尼”,因此“仲”的含義也不難記憶了。
但是十一月被叫做“龍潛月”的典故已經難以查證,如果有大神知道也請在評論區仲告訴大家!
十二月:别稱臘月、冰月、嚴月、除月、殘霜天、星回、嘉平。
“嘉平”的典故非常久遠,因為是“始皇帝”秦始皇改的,《史記》中記載:“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臘曰嘉平。”而改名的原因還來自于一段神話。相傳在周朝有一個名叫茅濛的秦國人,求仙問道,學習神仙的法術,希望可以長生不老,他修煉了百年,最後在秦始皇的時代裡得道成仙,在他飛升的時候,鹹陽城内流傳歌謠:“神仙得者茅初成,駕龍上升入太清。時下玄洲戲赤城,繼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學之臘嘉平。”
由此,秦始皇為了得道成仙,便下令将臘月改名為“嘉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