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肺癌治療激動人心的一年,多個重磅研究結果顯示分子靶向治療、腫瘤免疫治療可以顯著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期,讓肺癌治療“變了天”,有望讓不治之症轉變為和糖尿病、高血壓一樣的慢性病。
11月8日,來自世界各國和國内的肺癌治療“大咖”齊聚羊城,參加由國際肺癌研究學會舉辦的亞洲肺癌大會(IASLC Asia Conference on Lung Cancer, ACLC)。這是國際肺癌研究協會首次主辦亞洲肺癌大會,并選擇與中國抗癌協會肺癌專業委員會、中國胸部腫瘤研究協作組合作在中國主辦本次大會。意大利都靈( Turin) 大學醫學腫瘤中心主任Giorgio V。 Scagliotti教授是現任國際肺癌研究學會主席,他認為,中國作為肺癌最高發的國家,其肺癌防治關系到全球的肺癌防控水平。
中國牽動全球肺癌防控 需重視肺癌高危人群早期篩查
據了解,肺癌的發病率在全球來講總體是呈上升趨勢,在不發達國家或者是中等發展國家它的數據增高得很明顯,但在美國和歐洲等發達的國家,肺癌發病率基本上是穩定持平,甚至略有下降,這和針對高危人群的篩查不無關系。
Giorgio V. Scagliotti教授指出,在中國,降低肺癌死亡率,必須注重早期發現。推薦高危人群要定期做篩查,主要是低劑量螺旋CT。低劑量螺旋CT能發現小于一公分的腫瘤,此時通過早期幹預手術治療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幾乎能達到5年、10年,甚至100%的生存。
圖文無關,僅為配圖
靶向藥物并不是越新一代越合适 需結合基因檢測來定非小細胞肺癌(NSCLC)約占所有肺癌的85%,随着分子靶向療法和免疫療法的出現, 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取得了巨大的進展。靶向治療相比放化療,能精準抑制腫瘤,副作用小,患者生存期顯著延長,生活質量提高。但分子靶向藥治療後會出現耐藥問題,因此,靶向藥物不斷更新,針對耐藥靶點的二代、三代靶向藥物相繼進入中國,使國内肺癌患者的生命不斷延長,生活質量也随之提高,患者甚至有望跨越五年、甚至十年的生存期。
“過去,基因檢測送檢率低,一部分原因在于我們沒有後續的靶向治療方案,即使做了檢測也沒有對應的藥物,所以病人覺得沒必要檢測,藥物可及性影響了送檢率。” 本次亞洲肺癌大會主席、中國胸部腫瘤研究協作組主席、廣東省人民醫院終身主任、廣東省肺癌研究所名譽所長吳一龍教授說,“但現在随着第三代靶向藥的問世,基因檢測有了用武之地。建議患者在對第一代、二代靶向藥耐藥之後再做基因檢測,以确定是否存在特定靶點的突變的,結合醫生專業建議,才采用第三代靶向藥進行治療。”
圖文無關,僅為配圖
腫瘤免疫治療時代:晚期肺癌患者活10年不稀奇對于沒有特定驅動基因突變的肺癌患者,分子靶向藥物的治療效果就很差了。 而這批患者往往仍然隻能依賴化療來延長生命,但化療的療效有限,而且副作用大。 随着免疫治療藥物逐步加快速度進入中國,我國肺癌治療逐步步入腫瘤免疫治療時代。 腫瘤免疫治療通過激活人體自身對抗腫瘤的免疫功能來殺死腫瘤細胞,有療效持久,副作用相比化療要小的特點。 在某些瘤種,如惡性黑色素瘤,其療效顯著,部分患者甚至能在停藥後,仍然獲得長期生存。
腫瘤免疫治療正在颠覆對晚期肺癌治療的認識,晚期肺癌患者5年的生存率從化療時代的5%, “連升三級”,達到15%, 這是裡程碑式的變化。吳一龍教授指出,腫瘤免疫治療在晚期肺癌中的臨床應用還隻是一個開始,未來随着更多研究結果的出現,我們将看到腫瘤免疫治療在手術前,手術後等更早期肺癌治療階段的應用,這将進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在未來長期帶瘤生存肺癌患者将非常常見。
當前中國是腫瘤免疫藥物研發最“火熱”的國家,沒有之一。 無數廠家在開發腫瘤免疫治療藥物,雖然”紮堆‘現象嚴重,但是無疑,這必将推動國内在這一方面的臨床研究,并帶來中國患者的治療數據。 吳一龍教授認為, 随着越來越多的國内腫瘤免疫、靶向治療藥物進入臨床應用,價格将更便宜,從而讓更多的中國患者從創新藥物中獲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