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 田城 見習記者 黃铮 通訊員 黃茂盛、丁翠)不到嘉魚來,不知農業美。
8月24日至25日,記者行走在嘉魚縣廣闊的農村大地,看農業項目建設如火如荼,看田壟菜蔬自成風景。
“這幾年,嘉魚的農業變化太大了,對往後的影響太深遠了!”
8月24日,嘉魚縣資深農業觀察者和實踐者——嘉魚縣農業農村局項目辦主任林高峰在接受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記者采訪時說,“過去談到嘉魚農業能說上一整天,這幾年嘉魚農業正滾石上坡,從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轉變。”
第一變:農業塊頭變大
嘉魚縣地處長江中遊南岸,濱江含湖、緊鄰武漢,因《詩經·小雅·南有嘉魚》得名。該縣國土面積1019平方公裡,呈“一山三水四分田、兩分道路與莊園”地貌格局,轄8鎮82個行政村,總人口37萬,境内長江岸線109公裡,素有“錦繡江南,漁米之鄉”美譽。
嘉魚縣農業變強的依據是什麼?
林高峰抛出兩個“第一”:
其一,嘉魚縣是湖北省首屈一指的“蔬菜之鄉”。
他打了一個比喻,文學巨匠金庸先生所著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武林”最知名的兩個人物是喬峰和慕容複,俠名遠揚,素有“南慕容北喬峰”之稱。
而在中國蔬菜界,則有“南嘉魚,北壽光”的說法。嘉魚,自然指的是嘉魚縣;壽光,指的是山東省壽光市。
作為與壽光市齊名的蔬菜大縣,嘉魚縣蔬菜産業規模宏大,構架完整。全縣蔬菜複種面積達到58.7萬畝,過去5年年均産量162萬噸,年産值45億元。其中,越冬蔬菜複種面積30.5萬畝,位列湖北省第一。
研究嘉魚縣農業,就要研究嘉魚縣的“兩瓜兩菜”,即南瓜、冬瓜、大白菜、甘藍,總面積18萬畝。
嘉魚南瓜,喜獲豐收。 通訊員 林高峰 供圖
嘉魚甘藍,長勢喜人。 通訊員 林高峰 供圖
此外,還有設施蔬菜3.5萬畝、野生蔬菜1萬畝、西甜瓜2萬畝、水生蔬菜5.5萬畝等五大蔬菜闆塊基地。嘉魚縣蔬菜種植,始終對标壽光市,目标直指“将蔬菜産業發展成為全縣第一大主導富民産業。”
其二,嘉魚縣是亞洲最大的斑點叉尾鮰育苗基地,年出産魚苗超過10億尾。
斑點叉尾鮰原産北美洲。1984年,經湖北省水産科學研究所引進,直至1986年,嘉魚縣又從省水科所引進苗種進行馴養,并繁育成功,成為深刻影響嘉魚漁業經濟的一朵水中奇葩。
嘉魚縣位于北緯29°48′至30°17′,與美國原産地緯度相同;境内水域面積豐富,年平均氣溫17.2℃,水溫在18-23℃之間,水體總硬度變化範圍為2.67~3.82毫克/升,為鮰魚的生長、孵化提供了絕佳的條件。
小小鮰魚,亞洲第一。通訊員 丁翠 供圖
四川、江蘇、廣西等地也曾開展馴養,卻因孵化率太低放棄。在嘉魚,其孵化率高達95%,成活率達90%。
嘉魚縣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環境,成為我國最大的斑點叉尾鮰種苗供應基地,全國叉尾鮰苗種供應90%來自嘉魚。
憑借30多年的技術積累,鮰魚不僅在嘉魚落戶繁衍,還在全國打響品牌,實現了“三個最”:建立了全國最大的繁育基地,研發了最好的繁育技術,占據最高的市場份額。
以鮰魚為龍頭,嘉魚縣利用15萬畝水産品養殖面積,打造出“四大家魚”、小龍蝦、鮰魚、黃颡魚、黃鳝網箱養殖等五大水産闆塊基地,年出産水産品7萬噸,年産值逾21億元。
嘉魚的魚,魚遊全國。通訊員 林高峰 供圖
在穩中求進,在進中求破。這些年,嘉魚縣曆屆領導班子一杆子政策插到底,始終圍繞全縣強農根基,推動該縣農業産品越來越豐富,農民參與積極性越來越高,客觀上推動了農業塊頭越滾越大。
第二變:産業從“大”變“強”
衆所周知,作為第一産業,農業生産經營過程中,面臨的風險因素複雜多樣,自然風險、市場風險、技術風險、社會風險,任何一種風險都可能讓農民血本無歸,導緻産業失敗。
市場是殘酷的,活鮮鮮的慘痛教訓猶在眼前。
2011年,嘉魚縣引以為傲的大白菜正值豐收期。然而2011年11月28日,大白菜價格降幅接近40%,全國大部分省區市大白菜價格已低于每斤0.5元。
菜價大幅跳水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還是供過于求。
2010年韓國遭遇“泡菜危機”,使得當地種植戶對韓國市場期望值過高,可等待觀望中氣候突變,大量葉菜爛在地裡。2011年,中國大白菜種植量加大産量增加,加之氣候原因使大白菜瘋長,導緻行情一路下行。
在此背景下,以生産大白菜聞名的嘉魚縣潘家灣鎮以一個極端的樣本,向外界闡述菜賤滞銷之痛——種植戶要麼忍痛以4分錢一斤賤賣辛勞所得,要麼放任顆顆飽滿的大白菜爛在地裡。
嘉魚縣農業農村局信息科科長李珊還清楚地記得,當時縣裡為了支持本地大白菜産業,所有職工都分了任務,認購大白菜。李珊自己也買了兩蛇皮袋。
嘉魚白菜,喜獲豐收。 通訊員 林高峰 供圖
“一家人吃不完,送人也沒人要,家家戶戶都過剩。”李珊心痛地說,正是因為市場信息的不對稱,造成了一場席卷全國的白菜危機,嘉魚縣痛定思痛,決心改變這種過于被動受制于市場約束的局面。
她說,嘉魚農業人經過思考認為:
嘉魚縣要走上強農之路,就必須走産品精深加工的路徑,最大限度提高産品的附加值,讓初級産品變成市場終端産品,将利潤從“1”變成“5”甚至“10”。
11年來,嘉魚縣就是沿着這個路徑一直行進,全力進行農業招商引資,推動第一産業和第二産業全面融合,以農帶工,以工哺農,如今成效已經顯現。
8月25日,鹹甯外婆湖食品有限公司老總高立剛正在工廠帶着工人加緊建設冷庫,這是他在嘉魚縣生産廠房修建的第七個冷庫。
紹興老闆高立剛(中)與嘉魚縣農業農村局幹部在一起。 記者 田城/攝
“我每天很忙的,早上六點多起來幹到晚上八九點鐘,時間不夠啊!”高立剛是浙江紹興人,說話節奏很快,渾身上下冒着汗,看不出來是一位“大老闆”。
浙江人信奉賺錢,信奉打拼。“我們老家人都是拼命賺錢,經濟第一。”高立剛說,實際情況卻是“市場逼着我賺錢。”
從2020年落戶嘉魚,這家以生産醉魚、醉蝦為主打産品的企業,年産值已經在1億元左右。盡管眼下是淡季,但他手上的訂單卻做不完。
大單子有兩個:一個是半個月做完650箱6公斤裝的醉魚;另一個是3天内做完400箱2.5公斤裝的醉魚。
他手上有超過70家全國客戶。旺季時每個月要做10萬公斤産品,差不多每天3000多公斤要從嘉魚生産線出廠。
他給自己定下的目标是,嘉魚出産的大部分魚類,全部吃幹榨盡。
記者從嘉魚縣農業農村局産業對接專班了解到,為了服務好這家公司,産業專班幹部長期給他招工人;為了給公司騰地,先是騰籠換鳥清掉“僵屍企業”,現在又琢磨着規劃更大的産業園。
據悉,通過招商引資到嘉魚縣落戶的億元級農業企業光今年就有6個,包括投資11億元的中農儲智慧農博城項目,投資6億元的浙江浔味堂項目,投資7.8億元的新代米食用菌項目等。
嘉魚野藕深加工。 通訊員 林高峰 供圖
目前,該縣擁有87家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其中農産品加工企業達64家,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省級9家、市級25家。2021年,該縣農産品加工業産值達到230億元,農業總産值之比達到2.6:1。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
處在由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轉變關鍵“窗口期”的嘉魚縣的,其農業強縣之路,仍在繼續。
第三變:服務意識和方式方法在變
從農業大縣到農業強縣的轉變,嘉魚縣尚需邁出一大步。
記者走訪了解到,嘉魚縣正通過“内練精氣神,外練筋骨肉”,一是改變服務意識和幹部作風,全力優化營商環境;二是改變工作方式方法,建設最優工作機制。雙管齊下,夯實農業基本盤,推進實施農業現代化這一“壯腰工程”。
對外,嘉魚縣招商引資力度空前加大。
2021年12月24日,嘉魚縣“百名幹部百日攻堅百個項目百億投資”招商活動誓師大會落幕後,嘉魚縣已經形成全員招商格局。
據統計,今年上半年10個産業專班累計外出考察企業近200多家,落地項目明顯變多了。農業億元級項目紛紛紮根嘉魚縣。
對内,深化機制改革和優化營商環境同步進行。
嘉魚縣委書記王永介紹,去年以來,嘉魚縣推進“1 2 9 N”項目建設機制,狠抓項目建設,浔味堂、中農儲等項目加快建設,各鎮招引項目全部落地,建設速度、投産速度都很快。
“企呼我應,事不過夜,形成閉環。”
“今天再晚是今天,明天再早是明天。”
“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一定有我”。
“項目為王”“金牌店小二”“保姆式服務”……
嘉魚的幹部們深知,項目來之不易,對于每一個來嘉魚縣投資的企業家,“必須持最大的尊重,給予最優的服務。”
根據規劃,當前嘉魚縣正按照“一體謀劃、分步實施、梯次推進”的思路,科學編制農業産業發展規劃。
在農業領域正大力實施“252050”工程,立足蔬菜、水産兩大産業,力争到2025年,培育5家國家級龍頭企業、20家省級龍頭企業、50家市級龍頭企業。
蔬菜基地,美如畫圖。通訊員 林高峰 供圖
風勁浪急,中流擊水。
在嘉魚縣委、縣政府的正确引領下,嘉魚縣的農業強縣夢想正快速照進現實,類似于“嘉魚叉尾鮰”“渡普清蝦”“簰洲灣香米”“嘉魚珍湖蓮藕”“嘉魚蔬菜”等越來越多地标式的“嘉魚牌”農特産品将走上世界大舞台。
嘉魚野藕湯,多次登上央視。通訊員 林高峰/供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