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乾隆皇帝在涿州的時候親子題寫了“天下繁難第一州”的詩句。在我國叫州的城市很多,但隻有涿州被稱為了”天下第一州“這也成為了涿州的驕傲,每個涿州人值得自豪的地方。
那麼乾隆帝為什麼會來到涿州呢,原來乾隆皇帝下江南的第一站就是位于京南的涿州,在涿州城也存有皇帝行宮,被稱為”涿州行宮“, 涿州行宮也是對外開放的一個景區,但是很多遊客也許并不知道這裡,行宮就位于旅遊文物局的南側小胡同裡面,門口有購票處。因為涿州自古就是京畿要沖,南北同衢,位置非常重要,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為了迎接乾隆帝南巡,便在涿州城南藥王廟的東側修建了行宮,這個位置也屬于涿州市中心了,行宮建成之後在清代高晉撰修的《南巡盛典》中描述了行宮的建築布局,稱其”飛閣構其旁,憑高暇矚,控山襟河,萦畿戴甸,雲連萬室,塔影浮空。“并驚歎道:”信為輔雄形勝之最!“
涿州行宮在建成之後便成為清代皇帝巡守、漁獵、閱視、拜陵休憩的地方,乾隆、嘉慶、道光都曾經來到過這裡居住,尤其是乾隆帝,更是多次在這裡住宿,并在涿州體察民情,訪古尋幽,并在這裡寫下過諸多的詩篇。
清行宮是由三合式院落,正殿和東西配殿組成,院子前是由太湖石建成的假山,整座假山疊置有序,山、路、洞、壑,猶如置身高峰之上,行宮正殿門窗與配殿曾經被拆除,現在是複建的。
正殿門楣之上匾額曾書“繡野迎熏”。匾額及楹聯原為乾隆禦書,今日所建上懸“正大光明”。清行宮原占地約50畝,分左、中、右三路。左路為太後宮,右路為皇後宮。
在正殿中還可以清晰的看到屋檐中木頭上的彩繪。
正殿中的文物。
乾隆帝曾在此寫下許多禦制詩,如《涿州覽古》:“燕雲易水帶晴川,涿鹿城南彈客鞭。村指樓桑聞勝碣,河流挾活始通船。道元故宅詢遺老,千秋名勝以人傳”。如《上元後二日駐跸行宮觀燈火作》:“節度上元方兩朝,排當煙景聽群僚。共稱墟裡裹糧夕,況尚錢王買燭霄。一晌千行燃火樹,半空百道接星樓。團栾寶兔騰東海,不負燈前奏六麼。”從這首詩可以看出,古涿州八景之一的“通會燈市”那時已負盛名。
涿州行宮是清朝皇帝南巡的第二座行宮,第一座行宮在房山黃辛莊,可惜那裡的行宮已經不複存在了。
沉思修曾經撰文《悼涿州清行宮和藥王廟》:“藝術價值高的古建築,被人稱為凝固的音樂,持久地散發着賞心悅目的絕響。那些氣勢恢宏,雕梁畫棟,美侖美奂的建築物,更是一種古典文化的傳承載體,延續的是極具民族特色的可觸可感的文脈。而河北涿州的清行宮和藥王廟,正是這樣一組罕見的古建築群。現卻幾乎被人為破壞殆盡。屬劫後餘生的藥王廟大放光明殿、清行宮正殿殘體,卑瑣地龜縮在辦公樓、家屬樓的陰影裡,艱難地訴說着昔日的輝煌。而面對這片幾近廢墟的龐大建築群,在旅遊業被益為朝陽産業,蒸蒸日上時,人們不禁痛心疾首,惋惜連連,悲從中來。是啊,于曆史文化遺産的損毀、破壞,我們需要反思的東西太多了!”。
皇帝的卧室。
配殿裡有乾隆皇帝在涿州的資料介紹。
曾經繁華的涿州城。
在涿州行宮西北角建有碑廊,北側一面有石碑一十四方。分别是“涿州範陽縣文宣王廟之碑”、“程子聽箴碑”、“超化寺重修碑”、“重修清涼寺碑記”等。
石碑上的字迹依然非常的清晰。
涿州永濟橋是我國古代建築的經典之一,我國著名建築專家羅哲文先生稱橋為“中國第一長石拱橋”, 該橋始建于明萬曆二年(公元1574年),稱為“拒馬河橋”南北橫跨于拒馬河之上。永濟橋曆史上為十八省通衢之必經,古禦道之沖要,也是京南形勝之所在。其橋拱跨度大,造型優美,遠望恰似一條彩虹橫跨兩岸。故清末、民初該橋被譽為涿州八景之一。
清乾隆帝為其賜名為“永濟”,并作《禦制重修涿州石橋記》、《禦制永濟橋詩并序》。橋端築引橋,橋南砌築石堤并下設涵洞22個,原有舊橋也按涵洞形制改砌,使其成為“堤形引橋”以洩夏秋洪澇。乾隆帝南巡時,親筆為橋題聯“十八省通衢冠蓋如雲鬥大一州供億苦,兩千年舊郡河梁落日停車片刻感懷多”以示其重要地位。
永濟橋并南北堤形引橋長二百餘丈。主橋并南北引橋總長為627.65米。其中主橋為單路九孔石拱橋,總長151.15米,橋面寬10.7米,由分水石至橋面最高點6.3米。橋立面為九孔聯拱式,橋體呈中高兩端坡狀。在主橋西側中孔左側樹有“鎮橋梁”一根,為方柱體鑄鐵,長6.8米。
永濟橋現在已經成為了一處景觀,沒有交通工具再從上面經過了。在主橋、南北引橋和兩端原有建築及清乾隆帝禦制碑,則顯出該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重要的曆史作用,永濟橋雖然曆經了500多年的滄桑,但橋面依然結實。
從側面還可以出來在橋上有很多曾經修複的痕迹。
永濟橋曆史上為十八省通衢之必經,古禦道之沖要,也是京南形勝之所在。
六組禅師也是涿州人,他是中國曆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高僧之一,我們大家最為熟悉的那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就出自六祖的《壇經》。
在涿州最後一天的下午,我們來到了範陽盧氏宗祠,盧氏宗祠在涿州城東拒馬河畔,别看這裡不大,但是卻是有廣泛而久遠的社會影響。大門上,黃底墨字印刻着“範陽盧氏宗祠”的匾額,這裡是盧氏家族祭祖之地,據介紹韓國的前總統盧泰愚所說“範陽盧氏”使“涿州名揚天下”、涿州是“世界盧氏祖先的基地”,具體所指就是這裡。
範陽盧氏是一個人才輩出、聲名遠播的宗族。僅從三國到唐代,正史記載的盧姓族人就達到八百餘位。其中有宰相、尚書、刺史、太守、郡守等百餘人。清代道光年間的兩廣總督、涿州人盧坤,是盧植的嫡系後裔。海外盧氏宗親中,有韓國的兩位總統盧泰愚、盧武铉。
盧氏宗祠裡有盧氏先祖盧植的墓地。不必說各地盧氏族人,自然按節令來此祭祀祖先;即使并非盧姓的人氏,也時常前來,憑吊長眠于此的這位東漢名臣。如今,無論是國内遊客還是海外遊客,人們來到範陽盧氏宗祠,來到盧植墓前,常常陷入沉思,常常流連忘返。或許是因為,對這裡蘊涵的東方文化精神、對曆經數千年而生生不息的民族基質,需要細細品味。
盧植墓,作為範陽盧氏始祖的盧植,是一位政治家、軍事家、經學家和教育家,在曆史上有極高的聲譽。“名著海内,學為儒宗,士之楷模,國之桢幹”,是東漢朝廷對這位“涿郡涿人”的評價。宋朝太宗皇帝所謂“積代簪纓自範陽,尚書光耀千年史”的詩句,是對他由衷的贊頌。盧植以正直的品格、超群的才學和卓著的業績,開創了盧氏家族“代代出名士”的基業,赢得了生前的名望和死後的不朽,配享于孔廟,名列中華民族古聖賢之中。
落榜進士:一個永遠走在路上的背包客,也許有一天會和你擦肩而過。
【 wudan365】【lvxing36524】【微博:@落榜進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