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春晚舞台的小品王,你第一個會想起誰?
很多人都會說,趙本山。
趙本山的小品,當年火到什麼程度?
有人說了這樣一個段子:大年三十,屋裡打麻将的打麻将,屋外放鞭炮的放鞭炮,但隻要趙本山的小品一出來,立刻萬人空巷靜悄悄。
一晃十多年過去了,本山大叔早已退出春晚舞台,曾經那個逗樂無數人的“老頭”,如今真的滿頭白發。
有人說,本山大叔,是真的老了。
但他幽默的那個勁頭,卻始終沒有變。
不管是《鄉村愛情故事》,還是最近熱播的《劉老根3》,看着他樸實的“大臉”,聽着他純正地道的東北話。
我們就知道,這個老頭,還是當年那個願意逗你樂的趙本山。
“我就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
東北黑土地就是我的根”
趙本山的小品火起來之後,很多人批判他的這種表演方式,不是藝術,而是俗,甚至有人罵趙本山,“從上到下都是土老帽”。
但不管面對什麼樣的批評和輿論,趙本山從來不會隐瞞自己的“土出身”。
他說:“我就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東北黑土地就是我的根,我的确沒多少文化,但表演逗人笑的也不一定非要高學曆。”
1957年,趙本山出生在遼甯鐵嶺開原市的一個小農村。
小時候的他,最大的心願就是吃飽飯,進趟城,至于進城做什麼,他沒想過,反正就覺得能進趟小縣城就了不得了!
在《魯豫有約》上,趙本山告訴魯豫,“那時候是真窮,窮人家的孩子,最盼望的就是過年,因為過年那幾天有東西吃,每次過年我吃東西都能吃到嗓子眼,肚子撐得痛了,才停下。”
魯豫聽了,說:“那你小時候真挺苦的。”
趙本山沉默良久,說道:“是真苦,苦到能吃個雞蛋,就覺得特别幸福。”
但比平日裡吃不着東西更痛苦的,是他的身世和家庭。
5歲那年,母親去世,他對母親幾乎沒什麼印象。
至于父親,對他來說,記憶更是模糊,因為父親在母親去世不久,就逃荒去了,從此再也沒有回家。
趙本山是跟着自己的二叔長大的,二叔是個盲人,會拉二胡,他就天天聽二叔拉二胡,唱小曲兒。
稍微大一點,趙本山就開始跟着村裡的“藝人”們,學習唱二人轉了。
那時候的趙本山,最大的心願,就是加入生産隊,走街串巷去演出,因為演出後,老鄉會給生産隊一筐雞蛋,或者管一頓飯,他覺得有飯吃,那就夠了。
從16歲入行“二人轉”開始,趙本山就對“二人轉”有着深厚的感情。
有人說“二人轉”俗氣,不雅,難登大雅之堂。
這些趙本山都不否認,但他卻割舍不下對“二人轉”的感情。
他說,如果沒有曾經的“二人轉”,就沒有今天的趙本山。
做人,做事都不能忘本,更不能忘了自己的根。
後來,成名後,為了改良“二人轉”,他自己辦了劉老根大舞台,自己設獎金,吸引優秀的二人轉演員來參賽,并且開了公司,培養“二人轉”表演人才。
哪怕到現在,他手底下還養了近1000來人。
這1000人裡,有他的徒弟,有他的員工,哪家夫妻吵架了,他半夜裡還會把人叫過來,問問怎麼回事;誰家有事了,有困難了,他還要親自管着,該給錢給錢,該出力出力。
後來在《楊瀾訪談錄》裡,趙本山對楊瀾苦笑道:
“你說人這一輩子,能花多少錢,怎麼過不是過,我自己是夠了,但我手下的徒弟,員工,還指着我活,我能不操心嗎?所以這兩年,我頭發是白的真快。”
記得,趙本山有個徒弟說過,“老頭兒,有時候看着也挺心疼的,這麼大年紀了,還得為我們操心,他老了,也跟不上時代了,去超市都不知道,現在能自己把東西都放到推車裡,他還停留在櫃台和售貨員那個年代呢。”
但對于這些苦,趙本山也沒有特别的抱怨,從頭到尾都是一句話,
“我知道這麼多年,自己是怎麼過來的,就想帶出來更多的人,讓這些唱“二人轉”的人有個盼頭。”
20年春晚生涯
“别人是過年,我們是過關”
自1990年,趙本山攜作品《相親》上春晚之後,此後幾乎就成了春晚的常客。
那些自己人生經曆過的苦難,都轉化為他的作品靈感的源泉。
他的小品,講的都是小人物的故事,家長裡短的事。
一頂“錢廣帽”,一身破爛衣褲,一個東北農村老頭形象,趙本山用一個個小品,逗樂了一年又一年的春晚觀衆。
從《老拜年》之後,趙本山開始和範偉合作,共同演繹了《牛大叔提幹》,《三鞭子》,《紅高粱模特隊》等家喻戶曉的作品。
之後,趙本山的作品,一年比一年受歡迎,他和範偉,高秀敏三人,組成“春晚鐵三角”,成為無數人春晚舞台上最特别的期待。
《賣拐》,《賣車》,《心病》,趙本山與範偉之間那句,“忽悠,你接着忽悠”,幾乎一夜之間火遍全國。
後來,三人又合作《拜年》、《送水工》,三個人的名氣越來越火,壓力也越來越大。
實在扛不下壓力了,兩位老夥計相繼退出,幸好,宋丹丹加入進來,與趙本山聯合又撐了幾年。
有了宋丹丹之後,趙本山的小品又增添了新的元素和内容。
從《昨天今天明天》,到《小崔說事》,《火炬手》,觀衆似乎一樣的滿意。
隻是,人們看趙本山演的開心,卻不知道趙本山背後的壓力有多大。
他有一句特别貼切的話,形容自己春晚面臨的壓力,“别人都是過年,我們是過關。”
壓力最大的時候,趙本山寫劇本,連續失眠不睡覺,他時常在深夜裡,對着四環喊,喊幾聲,再繼續想新點子。
楊瀾曾經在節目裡說過這樣一句話:
“這人哪,都是愛笑不愛哭,但要想讓别人笑,尤其是笑的舒服,可比讓人哭難多了,雖然平常時候,笑話段子信手拈來,但在春晚舞台上,要想逗全中國的老百姓笑,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008年,趙本山演完《火炬手》之後,在後台崩潰大哭,他說:“太累心了,真累啊!”
這之後,他便有了退下去的念頭,随着搭檔一個個退去,趙本山心想,我也該退了。
可是他又忍不住去春晚,因為他想趁着自己還能演的時候,再推幾個新人上去,讓自己的徒弟也能有機會出頭,讓東北的“二人轉”能出頭。
2009年,他終于帶着自己的徒弟小沈陽和丫蛋上了春晚,憑着作品《不差錢》,小沈陽一夜成名。
2010年,他又帶着徒弟們演了《捐助》,直到2011年他演了《同桌的你》之後,徹底告别春晚舞台。
曾有人猜測趙本山與春晚告别的原因,衆說紛纭。
但其實很簡單,那就是趙本山的身體,經不住重壓和折騰了。
早幾年,他還能一邊打着吊瓶一邊對詞,但最近這幾年,他是真的老了。
有人說,珍惜趙本山大叔的作品吧,沒了小品,不如看《鄉村愛情故事》和《劉老根》,裡面的人和事,還是趙本山原來的那個幽默勁兒。
得意過,狂妄過,沮喪過
最終還是要踏踏實實的過
趙本山火了之後,有人說他曾經狂妄過幾年。
那段時間,也是他被黑得最慘的幾年。
他曾一擲千金,買過“私人飛機”,被人罵“土老帽有了錢不知道怎麼顯擺”;
也曾因脾氣大,被人罵“鄉下來的土包子,不知道天高地厚”。
但一個人,從一無所有,到一夜成名,面對突如其來的财富和名譽,誰能保證自己不會迷失,從頭至尾都始終保持清醒呢?
就像他在郭德綱節目上說的:“其實呢?每個人都需要提醒,我們都在年輕人的路上走過,突然從窮到富的飛躍,你有些不冷靜也是正常的,也隻有你一點一點路走長了,自己才會明白,啊,我年輕時,那麼傻!”
得意過,狂妄過之後,接着便是沮喪。
被罵的實在太慘了,趙本山幾乎便沒了消息,他最難受的時候,一年瘦了40斤,後來,他想明白了,罵就罵吧,罵不動了,就不罵了。
雖然對财富有過迷失,但趙本山對公益也同樣舍得。
隻不過,被罵之後的趙本山,不管做什麼都低調許多,不想再惹人注意。
2003年,非典肆虐,趙本山參加救援義演,表演結束之後,他當場捐了10萬塊,是晚會上唯一一個捐款的人。
之後,他便聯系捐款,捐物資,他說:“我想去醫院實地探望,但情況不允許,我就捐點自己的心意,但這些與醫務人員比起來,實在不算什麼。”
遼甯開原龍卷風災害中,他捐款500萬,支持家鄉建設;
得知中國青少年艾滋病防治工程需要資金,他捐款2000萬;
西藏“425”地震,他捐款 700萬;
後來,據了解,其實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西南大旱,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這些災害中,他都在默默捐款。
就像最近,武漢疫情爆發後,他捐款1000萬,面對媒體采訪,他說:“你别拍照了,也别說,大家知道了,再被罵,影響不好。”
他說,自己老了,不想再面對那麼多事了,就想踏踏實實的過日子。
這就是趙本山,他苦過,得意過,狂妄過,沮喪過,你可以說他不好,但請不要忘了,這個人也曾經認真的逗你開心過。
你說他成功也好,說他失敗也罷,他都不置可否,因為他說,自己還在路上,如果可以,希望還能逗你樂一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