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調解工作室成百姓心中金字招牌
雲南全面推行個人調解工作室提升調解質量水平
位于雲南省昆明市海屯路294号院的一座小樓,是五華區海源社區居委會所在地,各項社區服務多以窗口形式集中在公共服務大廳,唯獨以“李學”命名的人民調解室獨自占據了一間10平米左右的房間,且一樓臨街,地理位置優越。
“把最好的地兒給人民調解,那是必須的。”海源社區居委會黨總支書記李紹先說,海源社區持續多年城中村改造,拆遷面積達81%,涉及常住人口79%,各種利益沖突、各類矛盾糾紛頻發,但從未發生過一起群衆上訪、民轉刑案件,“李學調解工作室”功不可沒。
以個人名義命名的調解室,雲南全省有264個。《法制日報》記者近日走訪了解到,雲南在全省全面推行個人調解工作室,發揮品牌人民調解員的示範引領作用,有效推動提升調解工作整體質量和水平,有力夯實維護社會穩定“第一道防線”作用,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
群衆誇
8月2日下午,昭通市巧家縣白鶴灘司法所内,79歲的謝德芝老人弓着背,安靜地坐着。由于耳背,加上記憶力衰退,她已記不太清一年半前那次調解的細節。
突然,謝老太噌地站起身,拄上拐杖,快步走向門口——胡芳聰外出回來了。滿臉笑容的她拉上胡芳聰的手,思路也變得清晰起來,“真的感謝你,現在日子過得好哦”。
原來,由于白鶴灘水電站建設移民,謝老太兩口子動遷獲得一宗宅基地和40萬元補償,因小兒子不盡贍養義務,謝老太想把财産都留給大兒子,導緻兄弟倆反目成仇。
村裡久調不結,于是找到“胡芳聰調解工作室”。胡芳聰走訪了解情況後,組織開展調解,他既講法律,老人有權處分自己的财産,任何人不得幹涉;也講情理,贍養老人是子女應盡的義務。2個小時釋法說理,終于促成和解。
“胡司法這個人相當可以。”謝老太轉身對記者說。
“有事就找胡司法”,已成為當地群衆的口頭禅。
從昭通市巧家縣到昆明市五華區,需要開車走5個多小時坑坑窪窪的山道。8月3日,當記者趕到五華區采訪個人調解工作室時,同樣感受到當地群衆對人民調解工作的高度認可。
在海源社區春城慧谷小區,聽說記者來采訪“老書記”李學,不少群衆主動圍了上來,你一言我一語地誇了起來。
居民華某說,她弟弟腦梗卧床,借給鄰居的9250元錢卻怎麼也要不回來,弄得兩家人劍拔弩張,李學得知後主動上門調解,磨破了嘴皮子,對方才同意分期還款。
“9250元錢是分9次還清的,持續近一年,這麼長時間裡,‘老書記’堅持每個月都督促、見證對方還錢。”華某深有感觸道,“人民調解員,真是咱老百姓的貼人心”。
在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投訴管理辦主任白偉看來,怎麼誇人民調解都不過分。
“以前,激烈的醫患沖突時有發生,我院甚至出現過院長被堵在辦公室用痰盂上廁所、醫生被扯掉頭發等情況。”白偉說,大觀街道成立“魏雲調解工作室”後,轄區醫患糾紛引入工作室,全部化解,“如今,我們年年都是平安醫院”。
據了解,2013年3月,雲南省司法廳制定下發《關于在全省建立以個人名義命名的人民調解工作室的通知》,要求在人民調解員中選擇群衆信任、有調處疑難複雜矛盾糾紛經驗的,引導設立個人調解工作室,并明确了設立程序、标準以及工作職責和紀律。
各地按照省廳通知要求,堅持“成熟一個、設立一個”的原則,高标準、嚴要求,确保個人調解工作室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并實行動态監管,對違背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的堅決取締,對成績突出的适時表彰。
“李學調解工作室”、“胡芳聰調解工作室”、“魏雲調解工作室”……各地湧現出一批叫得響、群衆信賴的個人調解室品牌。
黨委贊
說起個人調解工作室,五華區委政法委書記霍延也是贊不絕口。五華區醫療資源豐富,加上城市化進程加快,醫患糾紛、動遷糾紛多發,極易對社會穩定造成重大影響,而個人調解工作室成為化解重大疑難複雜糾紛的前沿陣地。
僅僅大觀街道,轄區就有昆明醫科大一附院等6家大中型醫院。醫院用藥不當糾紛、發燒就醫死亡糾紛、手術事故糾紛……不少醫患糾紛,導緻群衆常年上訪鬧訪。
“魏雲調解工作室”創新重大疑難複雜糾紛旁聽制、醫學專家坐診制、“兩長一顧問”(派出所長、司法所長、法律顧問)多元化解制等,堅持情、理、法并用,化解了一起又一起醫患糾紛,當事人息訴罷訪。
自2013年7月成立以來,“魏雲調解工作室”調解包括醫患糾紛在内的各類矛盾糾紛383件,全部成功化解。
持續至今的海源社區“城中村”改造,居民和開發商之間、家庭親屬之間、鄰裡之間矛盾頻發,李學走村入戶,訪民情、解民憂,先後調解1000多起這類矛盾糾紛,98%以上成功化解,并引導群衆走司法程序50多起。
當地黨委政府評價“李學調解工作室”是城中村改造的“穩壓器”。
雲南是多民族地區,僅海源社區就有大小寺廟10多個,宗教活動頻繁。幾年前,在沒有任何審批手續的情況下,自衛大村村民捐資建造了一座巨型露天佛像。如何平穩拆除佛像,成為當地政府的一件頭疼事兒。
接到任務後,李學一頭紮進村裡,充分發揮人頭熟、有威望、善說理的優勢,了解村民想法,講明國家法律政策,經過13次反複溝通,最終引導村民于2016年4月主動拆除了佛像。
因為工作出色,“李學調解工作室”分别于2015年10月和2016年4月入駐有回遷戶安置的春城慧谷小區和轄區一家寺廟。
“個人品牌調解工作室,借助熟知優勢和區域威望,及時調處一線矛盾糾紛,實現矛盾糾紛不上交,為基層黨委政府分憂。”霍延說。
巧家縣副縣長魏雪松也持同樣的看法。他笑言,“胡芳聰調解工作室”不僅赢得了群衆信任,成為司法行政機關的品牌,也是當地黨委政府眼裡的“香馍馍”。
原來,巧家縣白鶴灘水電站移民工程正在進行,大量工程建設上馬,又涉及搬遷安置和生産安置近10萬人,各類矛盾糾紛集中爆發。
“胡芳聰調解工作室”承擔了全縣疑難複雜糾紛的調解工作,化解相關糾紛近200起。胡芳聰還深入基層,廣泛收集社情民意,積極開展糾紛排查化解工作,并及時反饋當地黨委政府,為黨委政府分憂。
前陣子,巧家縣馬樹鎮117戶村民因工程爆破緻房屋受損,多次群體訪和圍堵工地。縣黨政領導指派胡芳聰前去調解,他挨家挨戶做安撫工作,在充分聽取群衆意見基礎上,找有資質的第三方進行損害鑒定,公開鑒定結果,僅用12天,工程方就和117戶全部達成協議。
努力幹
8月3日下午,為解決家庭糾紛慕名而來的五華區團山社區居民吳某,趕到海源社區“李學人民調解室”,“早就聽說過李學的鼎鼎大名,辦事特别公道”。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成立個人調解工作室,增進了群衆對調解員的信任度,提高了調解成功率。同時,調解員調解糾紛範圍也越來越廣,其中不乏跨區縣甚至跨地市的糾紛。
目前李學調解的矛盾糾紛中,有近三分之一是非海源社區的。但他樂此不疲。
征地拆遷糾紛、勞資糾紛、鄰裡糾紛……不管白天黑夜,上班還是休息,哪裡有矛盾,哪裡就有李學的身影。他甚至為此改掉了午睡的習慣,再也沒有偶爾搓搓小麻将的時間。
“以個人名義命名調解工作室,既是對自己工作的認可和激勵,也是自己對服務群衆的一份莊重承諾。”現年61歲的李學說,他對這樣的榮譽格外珍惜。
走進“胡芳聰調解工作室”,記者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案卷多。數一數,整整58大本。
胡芳聰算過一筆賬,其22年人民調解工作,未成立個人調解工作室前的17年調解矛盾糾紛1026件,成立後至今,5年内調解的矛盾糾紛已超1026件。
包谷垴鄉掘墳案,集體打鬥一觸即發,胡芳聰趕到現場制止後,日以繼夜走訪調查,經過3天反複耐心疏導,終于平息這場糾紛;白鶴灘鎮水泥廠工人作業意外死亡,家屬采取在主幹道設靈堂等過激手段,胡芳聰前後6次調解,最終引導家屬走法律途徑解決問題……類似的重大疑難複雜糾紛,胡芳聰不知道化解了多少起。
“愛上一個不回家的人。”胡芳聰的妻子趙書瓊這樣評價丈夫。
“群衆的信任,就是對我最大的褒獎。”胡芳聰說。而說到自己常年無休,愧對家人時,這位40來歲、皮膚黝黑的雲南漢子,不禁哽咽了。
據統計,截至今年7月,雲南全省個人調解工作室共調解各類矛盾糾紛9.6萬餘件,調解成功近9.5萬件,成功率超98%。
目前,個人調解工作室的品牌效應正在釋放。調解員在做好調解工作的同時,還積極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多措并舉開展培訓,将自己總結積累的調解方式方法傳授給更多人。
而作為一項新機制,在推進個人調解工作室過程中,也出現了法律政策支撐不到位、指導監督管理不規範、申請補助程序不暢通等問題,雲南省司法廳基層工作處處長楊華建議,加強頂層設計,推動個人調解工作室合法、有序、健康發展,更好地滿足新時代群衆對人民調解工作的新需求、新期待。
文字丨周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