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今天是三伏天的最後一天了,過完今天以後,長達40天的三伏天就結束了,初秋的傍晚也會漸漸的涼爽下來。
接下來的日子,最大的特點就是“暑熱未散,秋涼已至”,晝夜溫差加大,正如俗話說的“早晚涼飕飕,中午熱死牛”,這種天氣,不僅陽氣大為損耗,體内濕氣也越發沉重。
所以,出伏後要注意養生,做好三個“一點”,三個“多吃”,适合初秋這個氣候幹燥、餘熱未散的季節,以達到降燥祛濕的目的。
出伏後 養生重“三點”
穿衣暖一點,防感冒
季節交替,晝夜溫差大,天氣也較為變幻莫測。
雖說“春捂秋凍”,但對于抵抗力較差的老人和兒童,還是應該注意保暖,尤其是肚臍、後背、腳、頭等部位,減少冷熱變化對身體的刺激。
一定要及時關注天氣情況,天涼及時添加衣物,并且适度減少空調的使用。
睡覺早一點,防秋乏
立秋後,很多人容易感到身體疲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秋乏”。
出伏後,正是天氣冷熱交替的時期,人體内的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随之轉換,經過晝長夜短炎熱的盛夏,很多人可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睡眠不足的現象,特别是老年朋友。
專家建議,要緩解“秋乏”,睡眠充足非常重要,可比平時适量增加睡眠時間。
除此之外,還應該适當加強鍛煉。
飲食潤一點,助養肺
出伏後,氣候逐漸幹燥,再加上未消的暑氣的加持,人體的肺氣相對旺盛,身體的皮膚、毛發等也會變得比夏季更容易幹燥,容易出現嘴唇發幹、嗓子幹咳等症狀。
而中醫裡認為“肺氣太盛可乘克肝木,故多酸以強肝木”。
因此,為避免初秋燥邪傷害,可以多吃一些滋陰潤燥的食物。
适宜的食譜有芝麻菠菜、百合蓮子湯等,有補肝益腎、開胸潤燥、益氣寬中、安神養心的功效。
出伏後 三類食物要多吃
多吃堿性菜
秋天身體容易感到疲乏,身體的疲憊與人體體液偏酸有一定關系,此時多吃些堿性蔬菜,能夠中和肌肉疲倦時産生的酸性物質,有助于消除“秋乏”。
而所謂堿性蔬菜,指的是蔬菜被燒成灰燼後,可以從中檢測到鉀、鈉、鈣、鎂等元素的食物,茄子、土豆、西紅柿、蘿蔔、苋菜等都屬于堿性蔬菜。
多食酸性果
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如何解除燥氣,食酸果是絕佳的選擇。
古人雲“酸甘化陰”,秋季多吃酸性水果,可以生出更多的津液,不但能夠補益肝氣,收斂肺氣,而且多半還能起到生津止渴、健脾消食、增進食欲等作用。
可以選擇一些蘋果、葡萄、梨、柚子等酸甜開胃、汁水豐沛的水果。
多飲滋潤茶
秋季燥字當先,而出伏後,暑氣仍然未消,天氣一熱,人們容易産生煩躁的心理,可以多吃一些清心潤燥的食物,喝一些溫和滋潤的茶水消暑去燥。
●蜂蜜茶
“早起鹽開水,晚上甜蜜蜜”,此處的“甜蜜蜜”說的正是“蜂蜜水”。
蜂蜜是一種非常滋潤的食物,有潤腸通便的作用,還能幫助安神益智、改善睡眠。經常喝可以潤膚、潤腸還有舒緩疲勞的好處。
●銀耳湯
銀耳一直是“滋陰潤燥”的佳品,不管什麼季節都可以吃銀耳,進入秋季更不能少一碗潤潤的銀耳湯了。
●菊花茶
據記載,唐朝人已開始有喝菊花茶的習慣。菊花味甘苦、性耐寒,有散風清熱、清肝明目的作用。
秋天也是菊花收成的季節,取适量新鮮的菊花,滾水沖泡飲用,與初秋的天氣,也相得益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