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特迪瓦共和國(法語:République de Côte d'Ivoire) 通稱科特迪瓦(法語:Côte d'Ivoire),是位于西非的國家,東接加納,南臨幾内亞灣,西及利比裡亞和幾内亞,北鄰馬裡、布基納法索。
科特迪瓦在冷戰時期曾是最繁盛的西非熱帶國家之一,但1985年後,由于政治腐敗,加上缺乏改革,國内的騷動、2002-2011年間的内戰,緻使經濟一蹶不振。
歐洲船隻大約于1460年代到達科特迪瓦,而目前對于這個時代之前的科特迪瓦的曆史所知不多。目前科特迪瓦主要的族群都是在較晚的時候才移入的:Kru族約于1600年從利比裡亞移入,而Senoufo族與Lobi族則是從布基納法索與馬裡向南移入科特迪瓦。直到十八、19世紀後,Akan族以及屬于Akan族的其中的一支的Baoulé族才從加納移入科特迪瓦的東部地區,而Malinké族從幾内亞移入科特迪瓦的西北部地區。
與鄰國加納相比,科特迪瓦受到奴隸貿易的破壞程度相對較少,這是因為歐洲進行奴隸交易及貿易的船隻比較偏好其它鄰近有較好港口的海岸地區之故。1840年代,法國對此地顯示出了興趣,并且誘使海岸地區的酋長給予法國商人貿易上的壟斷權利。自此之後,法國在當地建立了海軍基地,将他國勢力摒除于外,并且有系統地對内陸地區展開征服行動。一直到1890年代,經過了漫長的戰争,擊退了從岡比亞來的Mandinka族的勢力,才完成了對科特迪瓦的征服行動。1893年3月10日科特迪瓦正式成為法國的殖民地。而對Baoulé族及其他東部地區的族群遊擊式的戰事則是一直持續到了1917年。
法國的統治之下,刺激出口成了主要的目标,很快地,咖啡、可可、棕榈等作物便種植在海岸地帶。當此時中、西非其它地區的法國人及英國人通常是當地行政人員之際,科特迪瓦成了唯一有較多數量的“新移民”的地區。結果是,三分之一的可可、咖啡、香蕉園被法國公民所控制,而令人憎惡的強制勞動制度變成了經濟的基礎。
一位Baoulé族酋長之子——費利克斯·烏弗埃-博瓦尼——成了科特迪瓦的獨立之父。1944年他為了像他一樣的可可農成立了該國的第一個農業公會。他們招募移民工人在自己的農田工作以抗衡偏袒法國農園園主的殖民政策。博瓦尼很快就升至要位,并且在一年内被選入了在巴黎的法國國會。一年之後,法國廢除了強制勞動制度。之後,博瓦尼慢慢放棄了他年輕時較為激進的立場,而法國政府則以讓他成為第一位歐洲政府中的非裔部長做為回饋。
當科特迪瓦在1960年獨立之時是法屬西非最繁榮的地方,出口占了該區域的40%。博瓦尼成了科特迪瓦的第一任總統。他給予農民優惠的價格以進一步刺激出口。咖啡産量顯著增加,把科特迪瓦推上了僅次于巴西及哥倫比亞的第三大咖啡出口國。到了1979年,科特迪瓦成了世界最大的可可出口國。科特迪瓦也成為非洲主要的鳳梨及棕榈油的産國。推動這片通常稱為“科特迪瓦奇迹”的榮景的是一群法國技師。在非洲的其他地方,歐洲人常常在獨立之後被趕出去,但是在科特迪瓦歐洲人卻是不減反增。法裔社區的人口從一萬增加至五萬,其中有許多人從事技師或顧問等等的工作。該國平均每年将近10%的經濟成長率維持了20年,是非洲非産油國家中最高的。
科特迪瓦位于非洲西部海岸,南向幾内亞灣,西接利比裡亞及幾内亞,北鄰馬裡和布基納法索,東靠加納。面積322463平方公裡,海岸線長550公裡。境内地勢由西北略向東南傾斜,總體起伏不大,西北部為海拔500~1000米的芒達山和丘裡山地,北部為海拔200~500米的低高原,東南部為海拔50米以下的沿海潟湖平原。最高峰為位于科特迪瓦與幾内亞邊境的甯巴山,海拔1752米。主要河流呈南北走向,有邦達馬河(950公裡)、科莫埃河(900公裡)、薩桑德拉河(650公裡)和卡瓦利河(600公裡),河流總流長3100多公裡,總流域面積232,700平方公裡。屬熱帶氣候。北緯7°以南為熱帶雨林氣候,北緯7°以北為熱帶草原氣候。2~4月氣溫最高,平均為24~32℃;8月氣溫最低,平均為22~28℃。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