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船舵為什麼能控制方向

船舵為什麼能控制方向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23 15:52:43

船舵為什麼能控制方向?舵,是船上控制航向的設備舵手掌握着它,駕馭巨輪越險灘、避暗礁,如經坦道;舵手掌握着它,劈波山,穿浪谷,不離航線,順利地到達彼岸舵的奇妙作用,使人贊歎、神往;舵手的高瞻遠矚、堅定從容,更令人讴歌、崇敬,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船舵為什麼能控制方向?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船舵為什麼能控制方向(控制航向的船舵是如何來的)1

船舵為什麼能控制方向

舵,是船上控制航向的設備。舵手掌握着它,駕馭巨輪越險灘、避暗礁,如經坦道;舵手掌握着它,劈波山,穿浪谷,不離航線,順利地到達彼岸。舵的奇妙作用,使人贊歎、神往;舵手的高瞻遠矚、堅定從容,更令人讴歌、崇敬。

一、船舵的由來

舵的産生和發展,經曆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在剛有獨木舟的時候,人們手中的槳——經過整削的樹枝,既管推進又管航向。出現木闆船以後,随着階級鬥争和生産鬥争的發展,船越造越大,就需要多人劃槳。這時要每把槳都兼管推進和操縱是頗為不便的,一不協調就會你東我西,使船偏離航向。

在長期的行船實踐中,人們開始從劃槳手中指定靠近船尾舷邊的負責控制航向。劃槳的人有了分工,槳也就按作用的不同分了家,有的以推進為主,有的以操縱方向為主。這種專管操縱的槳,可以稱之為“舵槳”,是舵的祖先。在我國商代,船隻已經比較大了。甲骨文中的肢字,據《說文》中的解釋:“象舟之旋”。就是說,當時已有了使船改變航向的工具,這很可能是關于使用舵槳的記載。

二、船舵的發展

最初操縱航向的人是臨時指定的,他一坐到操縱的位置,手中的劃槳就成了舵槳。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舵槳開始專門化了。1974年在湖北江陵西漢墓中出土的木船模,一式的5支長槳,都有槳叉,4支在前側,是劃槳,1支在靠尾部的舷邊,是舵槳,這說明,那時已有專人專槳控制航向了。這一“專”,有利于使用的人的不斷深入研究,改進舵槳的外形與性能。

1955年在廣州西漢末年墓中出土的木船模,發現了一支在外形上與衆不同的舵槳:槳翼短而寬。這種槳入水面積增大,操縱性能更好了。舵槳的操作位置,本來在舷側,因而比較費力,效果也差。特别是在海上航行時,船在風浪中左右颠簸,舵槳很容易出水而使船失去控制,所以它逐漸移到了船尾端的中央。

舵槳的面積進一步增大,它的操作方式,如果仍用劃動,就十分費力,因而人們将它固定在一個支撐點上,改為繞軸轉動,在杆上還裝上了用于轉動的橫柄。這時候的舵槳與劃相比,不但外形不同,位置迥異,而且操作方式也起了根本變化。它已完全失去了槳可以劃動的特點,變成了通過自身轉動控制航向的設備舵。1955年廣州近郊發掘的東漢墓中,有一隻陶制船模,船尾就設有一支舵。

三、船舵的記載

舵不但見諸出土文物,而且史籍中也多處記載。東漢人劉熙所著《釋名》一書的“釋船”一節中說:

“其尾曰柂,柂拖也,在後見拖曳也,且言弼正船使順流不使他戾也。”

柂就是舵,“弼正”是糾正的意思。舵能“弼正船”,“不使他戾”,不偏離航線,這說明當時對舵的作用已有了深刻的認識。
舵從誕生到被人制作模型載入史籍,中間必定經過了很長的時間。根據目前的曆史資料和出土文物判斷,秦漢時期是我國古代造船業的第一個高峰,船隻的形制已相當大,并進行頻繁的、大規模的海上活動。那時的船用舵來操縱方向這一點,是可以置信的。

四、船舵的原理

舵的大小與船體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它能使龐大的船體運轉自如,奧妙何在?原來,行進中的船,如果要向左轉,舵向左偏轉一個角度,水流就在舵面上産生了一股壓力——舵壓。這個舵壓本身雖很小,但它距船的轉動中心較遠,所以形成使船轉動的力矩卻不小,船首便相應地轉向左方。而當船一轉,相對于水流産生一個角度以後,迎來的水流就會乘勢推它作更大的轉動。

舵的神奇力量就在于以局部推動全局,在大風大浪中,被人比作“如以一絲引千鈎于山嶽震頹之地,真淩波之至寶也。”這個淩波至寶閃耀着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光輝,也使當時的外國人噴噴稱奇。到12世紀末,歐洲經由阿拉伯人引進了我國這個控制航向的重要設備,開始在船上裝上了尾舵,比我國晚了一千多年。

五、船舵的種類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不但最早使用能,而且根據不同的水域情況和航行要求,創制了各式各樣的舵。有的舵能上能下,可根據水的深淺,将舵放置到适當的位置,這叫做“升降舵”。當船駛入淺水或不需要用舵時,可通過滑輪把舵提起來,這樣既減少了船體附屬物的阻力,又可避免觸底碰壞。海船上的升降舵一般可伸到船底之下,這裡不受船尾處産生的亂流和漩渦的影響,可以提高舵效,并可減少船的橫漂。

宋代出使朝鮮的官員徐兢在《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中提到船“後有正柂,大小二等,随水淺深更易……”,尤其在逆風航行時極有利于安全和同風帆配合操作。有的舵在舵闆上打了一系列孔,叫做“開孔舵”。在一般情況下,孔對舵的性能影響不大,但在轉舵時可省許多力。這種開孔舵在南方的一些内河船和航海木帆船上使用的曆史非常悠久,至今還十分普遍。有的舵将一部分舵面積分布于舵軸的前方,縮短了舵壓力中心對舵軸的距離,從而減小了轉舵力矩,這叫“平衡舵”

在宋代畫家張擇端的名作《清明上河圖》中,客舟貨船都裝着這種舵。可見最遲在宋代,我國内河船上已廣泛采用了平衡舵,而歐洲到了18世紀末19世紀初才開始采用。采用平衡舵,至今仍作為降低轉舵力矩的一個最普遍和有效的措施。

六、船舵的重要性

船尾舵的出現,在船舶發展史上是一件具有重大意義的事。舵、風帆和指南針一起,組成了保證船舶安全地進行遠洋航行的三大條件。帆利用自然力風作為動力,指南針指示航向,舵控制航向,三者缺一不可。

“欹帆側柁入波濤,撤漩捎濆無險阻。”杜甫的詩句,描繪出我國古代船工們張帆使舵,勇往直前的意景。宋人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談到,制舵的材料要用号稱“奇材”“烏婪木”,他還說,出使國外的“蕃舶”

“大如廣廈,深涉南海,徑數萬裡,千百人之命直寄于一柂。”

在明代陳侃出使琉球的大海船上,“舵用四副,用其一置其三防不虞也…”。可見舵在船舶設備中處于多麼舉足輕重的地位。1957年從南京下關三叉河附近出土的一根巨型舵杆,據傳是明代航海家鄭和為下西洋制造“寶船”遺留下來的,長度達11.07米,有三層樓房那麼高。舵杆如此巨大,舵的規模之大就可想而知了。舵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創造力的結晶,數千年以來,在世界的造船與航海事業中大放光彩。

主要參考資料:

東漢·劉熙《釋名》

宋・周去非《嶺外代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