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每個山頭都有人在挂山
清除墳墓上的雜草
清明節的來曆有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為了讓自己的兒子繼位,設毒計害死了太子。太子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臣介子推一直忠心耿耿地追随着他。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給重耳吃。天氣寒冷,介子推用唯一的一張席子将重耳緊緊包裹住,為他禦寒。十年後,邪惡勢力被鏟除,重耳聽到召喚,要他回國做君主。聽到這個消息的第一時間,重耳就将那張陪伴了他十年的舊席子扔棄了。介子推看在眼裡,心有不快。重耳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介子推卻不見蹤影。差人去找,找不到。重耳親自去請,介子推躲進了深山。重耳命禦林軍上山搜索,搜不到。有人出主意,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
重耳便下令燒山,可山燒完了,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抱着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搬運遺體時,有人發現介子推的脊梁堵着柳樹樹洞,洞裡有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複清明。”重耳愧悔交加,将血書藏入袖中,作為自己執政的座佑銘。為了紀念介子推,他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成為世人紀念祖宗的日子。清明節前後三天,人們會帶着香燭鞭炮和挂山紙,到先祖墳山去掃墓,砍掉墳堆周圍茅草,将挂山紙挂在墳堆上方,點燃香紙鞭炮,叫“挂山”。
如果是新亡故的人,挂山就有更多講究。有“新墳不過社”之說。就是說給新墳(三年之内亡故的人)掃墓要在春社前。春社指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當年亡故的人在社日前第三天挂山,叫挂社,所有的親戚朋友都要買社燈前來祭祀。亡故兩年的在社日前第二天挂社,自己的子女和侄子、侄女等直屬親屬參與。亡故三年的在社日前第一天挂社,叫滿年。所有親戚朋友都要參與。三年後,不再叫新墳,清明挂山。不再需要社燈。
為什麼“新墳不過社”,也就是說為什麼要在春社前給新墳掃墓挂山,而不能到清明節與老墳一同祭祀呢?古人認為新亡故的人剛到陰曹地府舉目無親,孤獨無依,勢單力薄。陽世親人捎去的祭品總會被别的野鬼搶奪。據說社前是冥界的法定的接收日,在這段法定的時間,給新亡人所捎去的祭品,新亡人才能悉數收取。
因為上面再三重申,清明不許帶火進山,祭祀從簡
媽媽的繼爺爺的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