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談人生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談人生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4-22 15:20:22

王先霈簡介:王先霈,1939年7月出生于江西省九江市,著名文藝理論家、批評家,華中師範大學教授。曾任文學院院長、文學批評學研究中心主任、校出版社總編輯,兼任湖北省作家協會主席、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中國作協第六屆全委會委員等職。他于上世紀80年代率先在中文系開設文學評論課程,并與範明華合作編寫了我國高校第一部文學評論教材。他構建的“圓形”批評理論,在學術界和文學界持續産生重要影響。他也是國内較早研究中國古代小說理論和文藝心理學理論的學者之一。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談人生(華中師範大學教授王先霈)1

王先霈。

長江日報訊今年4月,《王先霈文集》正式出版發行。這套總計8卷、300餘萬字的《文集》,收錄了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王先霈60年來的主要學術成果,其中既有早期學術探索的系統梳理,也有近期學術文章、散文和随筆的集成。

王先霈被視為我國當代文藝理論本土化的開拓者之一,在《文集》的後記中,他卻自謙稱自己隻是“一個從事寫作的人”。從對文藝心理學的開拓性研究到“圓形”批評理論的提出,王先霈不遺餘力地構建有中國特色的文學理論範式,隻為更好地“解決中國問題”,從中國的文化土壤中提煉出中國人的話語。

開創文學評論課程先河

1956年9月,王先霈拖着一個鐵皮箱子到達桂子山,進入華中師範學院學中文。由于成績突出,大學期間,王先霈被安排參與“中國當代文學”和“中國古典文學”教材的編寫。畢業留校任教後,又被派到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進修班學習,得到何其芳、張光年、馮牧等老一輩著名作家和學者的悉心指導。

1972年,王先霈離開大學,到江西一個鄉村中學當老師,1977年重回華師,年近40歲才真正開始他的學術生涯。

王先霈總在走着“少有人走過的路”。為了研究馬列文論,他和同事們用兩個多月走了大半個中國,輾轉十多個城市,向各地高校專家請教馬列文論教學和研究中的問題。他發現中國古代小說理論在學界幾乎被忽略,便潛心研究,寫出了最早的中國小說理論批評史《明清小說理論批評史》(與周偉明合著)。為了填補知識結構上的空缺、深化對人生問題的思考,他又開始接觸西方文學理論和文藝心理學,成為國内較早從事文藝心理學研究的學者。改革開放後,面對大量西方文藝思潮的湧入,他提出“圓形”批評理論,力圖構建具有鮮明中國本土特色的文學批評體系。

王先霈還十分重視文學評論學科建設。上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高等院校的中文專業沒有獨立開設過文學批評課程,他在國内率先把文學評論從文學理論中分離出來,單獨開設文學評論課程,并出版了我國第一部文學評論教材《文學評論教程》(與範明華合作)。至今,文學評論仍是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學生的必修課。

在中國理論資源中尋找答案

上世紀80年代初,追随西方文學理論成為學術“時尚”。在進行兩年多的西方文學理論研究後,王先霈敏銳地意識到,業内很多聲音總是跟在西方人後面,“像一股風來了,探讨西方理論的文章很好發表,很受學界追捧,然而我們現實中遇到的問題卻解決不了”。

他舉了一個例子:“當時湖北出了一本以刊登民間小說、奇聞異事為主的雜志,一期可以賣200多萬份,這種全新的文學形态受到大衆熱捧。”當時有學者将這類通俗文學視為洪水猛獸,甚至對中國文學的未來表示悲觀。一方面是通俗文學的大流行,另一方面是嚴肅文學的不接納,這種強烈反差觸動了王先霈。

“這種大衆文化現象是在中國社會深入變革的大環境下出現的,對于通俗文學的潮流,當時學術界思想上沒有準備,沒有一個現成的、完整的理論觀念來應對。”他表示,有學者試圖用西方理論進行研究,但都有些隔靴搔癢。“我們需要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文學理論,從中國問題出發,在中國的理論資源中去尋找答案。”

當時,中國從西方引進了很多學派,特别強調片面的深刻性,各執一端。針對那些偏執的“直線批評”,王先霈力圖在中西文論的對話與交融中,在各種批評思潮、流派的此起彼伏中,探索和創建具有鮮明本土特色的批評體系及其核心概念。上世紀90年代初,他首次提出“圓形”批評的理論。

“圓形”批評有别于西方文學批評特質與功能。“圓”意味着接納,和不同的意見、見解共存,然後互相吸收,互相補充,互相辯駁。王先霈反對把文學性質的某個側面孤立起來、凝固起來而無視其他方面存在的弊端,主張通過批評主體的自諧和不同流派、不同風格的互諧,達到“圓形”的境界。

圍繞這一命題,王先霈先後出版多部論著。他大量閱讀中西方文論著作,在貫通和比較中,尋找各自的特征和内在的相通性,不斷進行着理論探索與完善。從倡導獨立性的文學批評學學科,到倡導開放性的文學批評方法,再到最終提出可以用來統率所有文學批評角度和方法的“圓形”境界,最終構建起了完整的“圓形”批評理論。

關注草根網絡文學

“圓形”批評理論的應用也體現在王先霈自身的學術實踐中。他說:“文學理論批評的本土性,最主要的是來源于文學創作和文學接受的本土性。”

王先霈曾撰文表示要重視通俗文學,不能輕視大衆的文學創作和忽視大衆文學接受的實際。2015年,有學者發文稱他過于強調文藝理論的調整和适應,企圖從極淺極近的文學中提煉出新的美學原則。對此誤解,王先霈克制解釋。“文藝理論要想創新,不能不關注文學創作的變化和文學接受的變化。關注并不等于對于新發生的現象的全盤肯定,而是緊緊追蹤,客觀地分析,然後作出判斷,提出超越前人的新鮮見解。理論應該研究各種文學現象,而不是限于某一兩類;文學史應該論述各類作家作品,不應隻限于著者認為的優秀者,更不應該隻是研究某一流派。”

比如,網絡文學火爆,哪怕有一些作品讓王先霈覺得“無法認同”,甚至坦言“自己并不很喜歡網絡文學”,但他還是數次參加網絡文學讨論會,“它既然有這麼大的影響力,文學理論閉着眼睛不理它是不行的”。

“文學理論的本土化,要從中國的文化土壤中、從現代中國人的‘情緒化存在’中,提煉出自己的話語。”王先霈說,理論的創新是無止境的,當代中國社會的特殊性全球矚目,尤其是最近十年,中國成為一個誰也不能忽視的強大經濟體,發生了許多極其深刻的社會變化。這裡面帶來的社會發展方面的問題、人的心理方面的問題,都應從文學理論上得到反映,得到回答。隻有這樣提煉出來的文學理論,才是真正本土化的文學理論。

(長江日報記者陳曉彤)

【編輯:賀方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