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軍馬場
《後漢書》:“馬者兵甲之本,國之大用。”在我國的古籍裡像這樣的說法還有很多,甚至沈約《樂府題解》裡都說:“白馬紫金鞍,皆言邊塞征戰事。”馬,在古代的戰場相當于我們現在的坦克,甚至飛機大炮。隻要分析下古人說話就會發現非常有意思,如所謂“天馬”其實就是想讓馬飛想來,成為今天的飛機。一個政權要想立住腳,武器裝備不行似乎很難辦到。馬,雖說是一種動物,但在古代實際也是一種武器裝備,要不漢武帝怎麼會下那麼大的力氣弄西域的天馬呢?
我國的西北地區在漢唐時代不乏馬場,宋元以及明清時期這裡也都設有馬政。西北的廣闊天地為那些馳騁沙場的戰馬提供了成長的足夠空間。秦漢時期,面對匈奴的襲擾,中原王朝需要建立自己強大的騎兵部隊,因此中央政府設置了專門的養馬機構,叫太仆寺,下屬苑監,專門負責地方馬政的管理。而太仆一職是夏朝就有了的。秦漢時這個職位主管皇帝車輛、馬匹之官,後來兼管官府的畜牧業,為九卿之一,相當于我們今天正部級,實在是個不小的官職。
萬馬奔騰
《唐要會》卷72記載,貞觀初年,唐太宗将赤岸澤“牝牡三千馬匹”遷于隴右,朝廷在這裡首設邊地“監牧”。在養馬的人中間有個叫張萬歲的,是個牛人,從貞觀十五年(641年)唐太宗任用他督理馬政以來,他在這個崗位上一幹就是二十多年。《唐鑒》卷5:“唐國之馬,唯得一能臣而掌之,不數十年而多過二百倍,由其任職之專也。”意思是這個人掌管馬政以來,不到十年的時間,唐朝的馬就翻了兩百倍。他去世後,唐玄宗還讓時任宰相張說撰寫了“隴右監牧頌德碑”,追述張萬歲之功績,盛贊隴右牧馬之昌盛。
一個養馬的,能把這事兒做到這份兒上,也算是足夠了。但這個張萬歲更牛的地方卻不在這裡,直到現在,西北人說馬的年齡,不說“歲”而稱“齒”,這是為什麼呢?當然是為了避張氏之諱。一個養馬的,不但自己叫萬歲,還是讓人叫他養的馬“歲”,你說牛不牛啊?以後,可不敢再笑弼馬溫了。
大西北,英雄的土地,張萬歲多好的一個名字,而稱馬齡為歲,這裡面當然有着人們對這片土地上曾經萬馬奔騰的追憶。(文/路生)
英雄的馬雄
本文為作者原創,圖片來源與網絡,感謝原作者。本文謝絕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