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啃老族父母最後怎麼樣了

啃老族父母最後怎麼樣了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3 06:02:11

去年的一則關于“啃老”的新聞讓我印象深刻:29歲的徐青(化名)大學畢業後一直閑在家裡等吃喝,還将一名女網友帶回家長期同居。面對父母勸說,他稱父母有義務養自己。最近,被啃老長達7年的徐先生和朱女士夫妻将兒子訴至海澱法院,并申請強制執行趕獨生子出門。

無獨有偶,近期又爆出另一則關于“啃老”的新聞:日本76歲的前農林水産省事務次官熊澤英昭,殺死了44歲的長子之後報警自首。向警方供述時,他表示:“兒子有暴力傾向,不能給周圍人添麻煩,所以就殺了他。”報道中稱,44歲的熊澤英一郎是個啃老的宅男,無業的他沉迷電子遊戲,每月花費32萬日元(約2萬人民币)在遊戲上,更在網上炫耀“一個月花在遊戲的費用比你們賺的還多”。

透過這樣真實的案例,不斷警示着天下的父母,對待孩子一定要愛而有度,千萬不要一味地放縱。作為父母從小就應該教育孩子自食其力,不要事無巨細,統統包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惰性,“啃老”一旦養成習慣再改起來就很難。面對孩子的無理訴求,當家長的要學說“不”,不能随意遷就。要知道,溺愛不是愛,慣子如殺子,希望每一位家長都能真正地認識到這句話的深刻内涵。

啃老族父母最後怎麼樣了(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成為)1

那麼,什麼是“啃老族”呢?它是指已經成年,并有謀生能力,卻仍未“斷奶”,得靠父母供養的年輕人。“啃老族”也叫“吃老族”或“傍老族”,社會學家稱之為“新失業群體”。他們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動放棄了就業的機會,賦閑在家,不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銷往往不菲。

有一則謎語形象生動地刻畫出“啃老族”的生活狀态,謎面是“一直無業,二老啃光,三餐飽食,四肢無力,五官端正,六親不認,七分任性,八方逍遙,九(久)坐不動,十分無用”,而謎底就是“啃老族”。為什麼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啃老”現象呢?

啃老族父母最後怎麼樣了(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成為)2

1、孩子無法吃苦,源于父母的錯誤教育

父母過分的溺愛,是造成孩子沒吃過苦、無法吃苦的原因;父母過度的寵愛,是造成孩子自高自大、自以為是的元兇。事實上,現在社會上失業青年多半都是因為這樣的原因而找不到工作的。作為父母,從小就應該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不要總是守護在孩子身邊,而要讓他們走出去,自己去嘗試吃苦,并在吃苦的過程中磨練自己的意志。孩子無法吃苦,都是因為父母的過分保護及寵愛;孩子無法吃苦,都是因為孩子太過自負,不肯吃苦;孩子無法吃苦,都是因為孩子沒有吃過苦、承受不了吃苦的痛苦……這一切都源于父母從小對孩子的錯誤态度與教育方式,所以,為了孩子,父母必須做出徹底的改變。

2、“啃老族”的孩子,都是眼高手低造成的

自信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核心,是成功的保證,但是過分的自信可能會導緻孩子産生自負的心理。聖人說:“自信是英雄的本質,自負是愚人的特征。”到底何為自負呢?自負就是孩子過高地估計自己,自以為了不起。自負實際上是無知的表現,自負的人認為别人都不如自己。自負表面上近似于自信,但是與自信又有着本質上的區别,自負表現出來的是傲氣輕狂、居高臨下、自誇自大等不良品行;自負的結果就是不肯吃該吃的苦,常被人們稱為“眼高手低”;自負是多數失業青年的最佳寫照。

3、父母過度的誇贊,導緻孩子自滿成性

對于孩子來說,他們的自我評價首先取決于周圍的人對他們的看法,家庭則是他們自我評價的第一參考。父母過度的寵愛、表揚、誇贊,會使他們覺得自己“相當了不起”。導緻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忽略自己的短處,誇大自己的長處,他們缺乏自知之明,把自己的長處看得十分突出。這種人好大喜功,取得一點小小的成績就認為自己了不起,成功時完全歸因于自己的主觀努力,失敗時則完全歸咎于客觀條件的不好。現在的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如果他們在學校的學習成績好,老師又寵愛他們,就會養成過分自信、驕傲、自負的個性。長大後,很容易成為“啃老族”,并且視其為理所當然。

啃老族父母最後怎麼樣了(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成為)3

一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幹。”本着這樣的宗旨,家長應當在家庭教育中始終給子女們灌輸“年輕一代不能指望父母養活”的理念,讓年輕人了解人生的真正價值,盡快走出及時行樂的“遊戲時空”。做家長的應及早改變大包大攬、溺愛的教育手段,該放手的時候就要放手,多給孩子們一些磨難和錘煉,以強化他們的自立能力和責任意識,才能根本改變孩子的依附性格,讓他們的精神盡早“斷奶”。那麼,家長們具體應該如何做呢?

1、對孩子進行适度的批評

對孩子的表揚要适當,對孩子的批評也要恰如其分,既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掩耳盜鈴、視而不見,要客觀地指出孩子的不足,這樣才可以幫助孩子正确地認識自己。如何才能正确地認識自己?告訴孩子要有自信但不能自負。“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父母要教孩子學會反思,學會全面地看問題。比如,讓孩子思考一下,雖然自己在學習上勝出,但是在其他方面,如生活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自己是否也做得很好呢?人不自愛不行,太過自愛也不行;人應該有傲骨,但不能有傲氣。父母還應該多給孩子一些接觸社會的機會,當他們看到外面紛繁複雜的世界,接觸到比自己更優秀、更具專長的人,認識到“強中還有強中手”,就不會為自己的一點小成績而自負了。因此,建議多帶孩子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避免孩子夜郎自大、坐井觀天。

啃老族父母最後怎麼樣了(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成為)4

2、從小培養孩子做家務

家務勞動是我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從中吸取養分,能夠讓孩子變得更成熟,成為一個獨立自主、吃苦耐勞、有責任心的人。很多父母常常抱怨孩子太懶,其實,大多時候孩子懶是父母“慣”的。例如,父母常對孩子說:“你什麼也别管,去讀書就行了!”“你現在還小,做不了。”就因為這些話,孩子們不再插手家務勞動,讓自己與生活的聯系悄然斷裂了。“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讓孩子做家務是幫助孩子成長的最好機會。其實,引導孩子從事家務勞動并不在于孩子做了多少,做得好不好,而在于孩子參與的過程。一些在父母眼裡微不足道的簡單的家務勞動,如整理報紙、擦桌子、洗碗等,對孩子來說卻意義重大。孩子在做家務的過程中,不僅可掌握一些簡單的勞動技能,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而且有利于責任心和義務感的培養。

3、明确家庭教育的真正意義

家庭教育的真正意義在于:當父母不在身邊的時候,孩子可以自食其力地生存下去。即使孩子離開父母的幫助,自己也可以開創多姿多彩的未來。無論在多麼惡劣的環境下,無論面臨多少挫折,都能夠不屈不撓地生存下去,這才是教育的目的。很多父母不肯放開保護孩子的雙手,過多地幹涉孩子的生活,其實并不是好事。從表面上看,這是愛孩子,可深入來看,這是變相地害孩子。因為在現實生活中,磕磕碰碰的事情并不少,孩子應該學會去适度地嘗試,去忍受在生活中碰到的傷痛。父母應該認識到,自己對孩子的過分保護,将使得孩子害怕面對失敗,缺乏戰勝困難的勇氣。孩子在成長時期太過順利未必是好事,不能吃苦接受磨練的孩子長大後很容易喪失鬥志。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養育孩子的最終結果是要讓孩子獨立面對風雨,這就需要讓孩子離開父母的庇護。隻有把機會留給孩子,才能把成功留給孩子!

啃老族父母最後怎麼樣了(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成為)5

龍應台《目送》中寫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隻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大家好,我是@泉媽育兒心得,專注親子關系,對親子心理、教育、溝通、閱讀等有獨到的見解,希望我的分享能帶給你幫助,歡迎關注、留言、點贊、轉發、收藏!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